1楼:匿名用户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于皇祐二年(1050)夏从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的一首诗歌。那时王安石才三十岁,正值年少气盛,抱负不凡之时,诗人在《登飞来峰》中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志情怀。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全诗如下: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首句“飞来峰上千寻塔”,起句实写飞来峰不但地势高,而且飞来峰上还有千寻塔。“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据《杭州图经》记载,此峰自天竺飞来,故名之。“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八尺。
这句的意思谁说,飞来峰上矗立着千寻宝塔。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和衬托的方法,描写了飞来峰上更有千寻之塔。不但表明了塔身之高,而且突出了飞来峰之高,极写登临之艰难。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承上而来,虚写飞来峰之高。“闻说”即听说。“鸡鸣”用了神话中天鸡的典故。
据《玄中记》中记载:“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出照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鸣。
”这里说的是“桃都山”之高。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说的是“太姥山”之高。王安石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听说天鸡啼鸣就能见到旭日初升。“闻说”不仅表明飞来峰的来历是听说的,由此赋予神奇的色彩,而且与“鸡鸣”典故自然联系起来。
诗人用此典意,不但说飞来峰声闻遐迩,给予神话色彩,而且表现其雄伟的气势,间接地突出了飞来峰之高。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转句直入情语。“浮云”飘浮的云彩。
在中国诗文中,常用“浮云”比喻奸邪之臣。如《新语·慎微篇》中说:“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望眼”远望的视线。这句的意思是说,不惧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诗句中,“不畏”不但表明了诗人的雄心气概,也暗示了诗人“登”山的目的。
浮云再高,也挡不住诗人远望的视线。尾句“只缘身在最高层”,紧承上句,不但回答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而且集中表现了诗人思想情感。“缘”即因为。
“身”即自身,自己。这句意思是说,因为我置身在飞来峰上千寻塔的最高处。这里,不但照应了诗歌前两句所表现的“飞来峰”上“千寻塔”之高,而且也说明了在如此高塔上,不怕半空中的浮云遮住视线,因为我比浮云的位置还要高,看得更远。
诗歌总是有所寄托的。登高望远,在开阔的视野中,自然界总会给人以触动,“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因而“情动于中而行语言” 。就这首诗而言,前两句着力于描写飞来峰之高峻,登高望远,情动于中,引出两句。
诗人王安石写作此诗时,虽然从政不久,但目睹了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小人当道,民不聊生,积弱、极贫的不振现状,立志变法革新,从而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来看,诗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就是诗人不畏奸邪小人,对改革充满着旺盛的斗志和搏击的力量的表现。总之,这是一首哲理诗。诗歌通过“托物明理,借景寄意”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同时,以议论为诗,把形象性和隽永的诗韵相结合,寓理于事,寄理于形,不但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而且给读者以深刻的启发。另外,典故的运用,不但增强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而且使诗歌更具形象感。
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2楼:琉璃最美
李煜的《虞美人》赏析:
《登飞来峰》赏析
3楼:冰蓝幻影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
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
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
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4楼:林汐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欲拨开政治上的迷雾,推行新政的政治抱负,表现了作者的胸怀远大,抱负不凡。
背景: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5楼:白驹
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我要《登飞来峰》的赏析
6楼:匿名用户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缘——因为。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7楼:子洋马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
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
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
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全文
1楼 拉我怕苦来咯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楼 勾天籁友范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这两句诗意思是说 站得高就不怕浮云遮眼,就能看得远。它寓论于景,用 不畏 自缘 两词化实为虚,借景抒情,兼发议论。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 ...
《登飞来峰》一诗的韵脚是什么,登飞来峰 王安石韵脚是什么押什么韵
1楼 匿名用户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楼 妄想症or忘向症 eng,层和升的韵母 登飞来峰 王安石韵脚是什么押什么韵 3楼 匿名用户 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 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登飞来峰韵脚...
胡雅晴,《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王安石什么情感
1楼 云南万通汽车学校 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上 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思想感情。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 政治家知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道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白话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