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体现了什么

2021-03-07 20:50:29 字数 5392 阅读 7557

1楼:唐蓉蓉孛莘

前两句为: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表现手法: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2)作用:第一二句作者用自己的立足点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千寻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二、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2楼:聂宛白剧雰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前两句写景(物),后两句写感(想)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

3楼:阎鹏举夔映

《登飞来峰

》作者是【宋】朝(王安石)

诗的前两句用(千寻)两字描写了飞来峰塔的高大;后两句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表面上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全诗表达了诗人(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踌躇满志的情怀,体现出他坚毅无畏的精神

)一、前两句为: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表现手法: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2)作用:第一二句作者用自己的立足点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千寻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二、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登飞来峰》王安石这首诗后两句诗揭示什么人生哲理?

4楼:暖暖炊烟袅袅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1、作品简介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2、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3、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楼:漫新兰平申

不向黑暗低头,不畏强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登飞来峰阅读答案 请分析这首诗前两句的艺术表达手法及其作用

6楼:匿名用户

一、前两句为: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表现手法: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2)作用:第一二句作者用自己的立足点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千寻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二、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7楼:匿名用户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体裁】:七言绝句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注释】: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简析】: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

“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简评】: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

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

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

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话外音】: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东坡志林》第7条载:“仆庐山诗尽于此矣”,可见这首诗是苏轼的精心力构,也是他勘透世情的杰作,悟彻人生的妙谛。

两诗写作,一先一后,时间相隔34年,一写登飞来峰,一写游庐山,地点相去一二千里。然而对读比较两诗,总觉字里行间似有同出一辙的蛛丝马迹。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登飞来峰》这首诗前两句写了飞来峰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呢?

8楼:匿名用户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

“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登飞来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9楼:匿名用户

登飞来峰蕴含的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表达了作者励志改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险阻的豪迈精神

10楼:没事逛逛双子

登飞来峰细品味,便

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对于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于读者,这是引入向上的启示。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后面两句蕴含了什么哲理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楼 匿名用户 最后两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 不畏 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 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2楼 蓝蓝的天空 后两句蕴含了的哲理诗人生要有一定的高度站的高才看的远。表达了作者智存高远情怀。 3楼 匿名用户 不惧艰辛,追求...

登飞来峰中诗人在前两句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1楼 xuan鹤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 千寻 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 胸怀改革大志 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 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

《登飞来峰》这是一首哲理诗,其中“浮云”比喻什么?哪句诗蕴

1楼 曦光柠檬 《登飞来峰》 这是一首哲理诗,其中 浮云 比喻什么? 其中 浮云 比喻眼前的困难 障碍 挫折等。引用典故 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 让皇帝受到蒙蔽。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哲理,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 看得远 不怕对改革的非议 阻挠 具有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