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love美美的春天
姜尚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姜子牙。是一位富有传奇的人物。历史上,姜尚为西周建国立下首功。但是这个人在武王伐纣时的年龄颇叫人疑惑。清人朱鹤龄《尚书》中考察说:
愚按:《诗》“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尊之曰“尚父”,盖武王伐纣时,太公年已耄矣。宋玉《九辨》曰:
“太公九十乃显荣”;《说苑》曰:“太公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淮南子》曰:“吕望年七十始学兵,九十佐武王伐纣”,皆可证也。
其遇文王之岁,经典无明文。《荀子》“文王举太公于州人,行年七十有二”。
传说中的姜子牙是一个隐士类型的人物。他七十岁之前都没有获得发迹,机会。幸亏遇到周文王,才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事实真是这样吗?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可靠。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 “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
“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
或曰吕尚处士,隠海濵,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
文中多有“或曰”,可见司马迁也不能确定姜尚是如何归文王的,但“穷困年老”则是肯定的。但是《逸周书·克殷解》说:“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世俘解》也说“武王在祀,太师负商王纣悬首白旂、妻二首赤旂,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庙。
”《史记》相关篇目也有这些说法。
“致师”是什么行为?〈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
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
可见所谓“致师”,那时一辆战车冲入敌阵,斩首杀敌,全身而退。这不可能是一个七十多岁以上的人体力能够做到的。其它如牵牲、扛旗杆都是体力活,不是老年人能够胜任的。
因此笔者认为,姜尚伐纣时后正当壮年。
2楼:初级提问者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是公元前1057年,以西周部落为主的联军起兵反商王帝辛(纣),最终导致商王朝灭亡的一场战争。《淮南子.兵略训》记载:
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根据公元1910年哈雷彗星的出现和回归地球的周期时间,逆推40次回归过近日点,发现在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正好回归地球,其天象恰好与《淮南子兵略训》记载符合。
武王伐纣,姜子牙与周公谁功劳更大
3楼:幼稚园的小喷友
贾谊曾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因而,尽管姜太公与周公都对当时和后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深究下来,姜太公倾向于功在当代,周公则更利在千秋。不过回到主题来比较,在武王伐纣过程中功劳更大的当属姜子牙姜太公了。
辅佐武王伐纣的到底是姜子牙还是周公?
4楼:斗笠蓑衣行者
两个都是,姜子牙是军师,在正史中存在,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是辅助周公旦,相当于高级**,同时也有军权,就是关系紧密的诸侯王。相当于姜子牙是武王下的**,周公就是亲近的诸侯王,如果非得说谁地位高,权力大,实际上很难区分,就好像亲弟弟的诸侯王和军师,你自己想想,不是上下级关系,不会发生争斗,因为两人都是人才,都有贤德,一个是亲属,一个是高级**,您说怎么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