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证明的1加12有什么用陈景润证明的1加12有什么用200

2021-03-07 13:55:47 字数 5163 阅读 8034

1楼:匿名用户

这得首先说哥德**猜想,1974年提出这一猜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他自己无法证明,实际上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证明这一猜想,陈景润证明的是“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或者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之和。”,数学界里简称为“1+2”,并不是什么你认为的1+1=2,他的证明是最接近答案的。

一个问题,200多年都没人能够解决(包括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伟人都没能解决这一问题),而陈景润是最接近成功的那位。

数学可以说是整个科学的基础,就像人的骨架对于人一样,陈景润的证明极大的促进了数学的发展,间接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楼:时落长安

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

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

打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宝石!

3楼:匿名用户

不是数字的1加1等于2,这里面的1和2都是代号,是哥德**猜想,在数学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哥德**猜想就是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他自己无法证明,实际上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证明这一猜想,陈景润证明的是“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或者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之和。这是一个至今未被证明但是仍然正确的猜想

4楼:匿名用户

楼主您理解错了 陈氏定理是证明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2”。

现设n是偶数,虽然现在不能证明n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可以证明它能够写成两个殆素数的和,即n=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都不太多,譬如说素因子个数不超过10。现在用“a+b”来表示如下命题:每个大偶数n都可表为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分别不超过a和b。

显然,哥德**猜想就可以写成"1+1"......

5楼:0随

这个看起来很白痴的问题,其实是最最普遍,最最难以证明的真理,大家都知道这个事实,也都在用,一般的数学问题证明都是应用了1+1=2这一事实,你看不到,但数学却是由1+1=2发展起来的!如果1+1不等于2,那么相当于整个数学大厦没有了基础,所有数学问题都不再成立!你说证明这个问题伟大吗?

但是我们是从事实中反推1+1=2的,从来没有人直接证明出来,因为没有比这个更基础的东西让我们应用这些东西来证明这个事实,所以证明出1+1=2其实很伟大,思想很深邃的。

6楼:匿名用户

他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功不可没!

陈景润是怎么证明1+1=2的

7楼:匿名用户

哥德**猜想 1+1 还没被证明出来

陈景润证明的是1+2

注意是1+1和1+2,而不是1+1=2

哥德**猜想 :任一回大于2的偶答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1+2的意思是 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是素数,另一个素数或者2个素数的积

8楼:守轩桓山雁

陈景润证明的不

bai是1+1=2,也不du是1+2=3,这是一个常zhi见的误解。

要理解dao1+1的意思,首先要回到回哥德**本身。现在通

答行的哥德**猜想是指,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但是因为这个猜想太难,所以数学家们退而求其次,研究一个大于2的偶数是否能写成两个数a与b的和,如果a是2个素数的乘积,b是3个素数的乘积,那么就写成2+3,意思是第一个数是两个素数的乘积,第二个数是三个素数的乘积。

例如30可以写成30=6+24,因为6=2*3,24=2*2*2*3,所以30=6+24就是30的2+4分解。

历史上证明哥德**猜想的两个主要工具一个叫筛法,一个叫圆法。在陈景润之前两个方法都有很多数学家在研究,证明了比如2+3,1+4,1+3之类的结论。陈景润改进了筛法,做出了1+2的结果,也就是说他证明了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加上另一个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乘积的数的和。

因此,1+2,1+1只是一种简便的写法,并不是真的是证明为什么1+1=2或者1+2=3。

陈景润证明了1+2=3,这有什么意义

9楼:爱吃脖子

说陈景润证明了“1+2=3”,那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其实,陈景润证明的是“哥德**猜想”的一部分。

“1+2=3”是一个加法算式,它不需要证明,因为加法属于数学体系的一个公设,所谓公设就是一开始就假定它是对的,再以它为基础来构建整个数学体系。公设是不需要证明的,反过来说,如果公设本身是不成立的,那么以它为基础的整个数学体系就都是错的,这显然不可能。

陈景润于1966年提出了“1+2”(又称“陈氏定理”),并于1973年发表了该定理的详细证明,国内的大规模报道大约是从1978年左右开始的。

陈景润证明的“1+2”,意思就是:

在n=a+b中,

a必然是一个质数,(1)

b是最多两个质数的乘积 (2)

这个证明把布朗的方法又往前推了一步,而更重要的是,陈景润提出,布朗的这个思路到这里应该就走到头了,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应该证明不了“1+1”。

事实上,从陈景润证明“1+2”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0多年,依然没有人能够证明“1+1”,也许陈景润说的对,布朗的这条路也就到此为止,我们还需要借助其他的方法才能最终证明哥德**猜想。

扩展资料

哥德**猜想,是说有一个叫哥德**的人,跟当时的数学大神欧拉写信的时候,说自己琢磨出一个猜想,这个猜想当时有好几种说法,现在一般这么说:

任一大于2的偶数,

都可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

比如10=5+5,100=3+97……,当然,正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怎么试都试不完,所以数学家们就要想办法证明它。20世纪初,挪威数学家布朗用筛法部分证明了哥德**猜想,他证明的命题是这样的:

所有充分大的偶数

都可表示成两个数之和,

且这两个数中每一个数

所包含的质因数不超过9个。

假设一个偶数n可以表示成两个数a和b之和,也就是n=a+b,其中a和b都是n个质数的乘积,这里的n≤9。布朗把这个命题简写为“9+9”,而且他提出,对于他这个命题,哥德**猜想就相当于“1+1”。

因此,如果有人能按布朗的思路证明到“1+1”,就相当于证明了哥德**猜想。布朗的方法给数学家们点亮了一盏明灯,于是一帮人就按照这个思路不断改进,一路证明了“7+7”、“6+6”……直到1965年证明到了“1+3”,陈景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证明了“1+2”。

10楼:匿名用户

陈景润没有证明1+2=3,也没有任何数学家去证明1+2=3

所谓陈景润证明了1+2=3,是对哥德**猜想简略写法的一种误解。

哥德**猜想是说,一个足够大的偶数(有的说是大于4,有点说是大于6,也有的说是大于8),都可以分解成两个质数的相加,如10=3+7;12=5+7;20=3+17等等

这个猜想就被人简略的写成1+1,注意,是1+1,而不是1+1=2,和算数中的1+1=2也没任何关系。

这个猜测至今还没人证明出来。

陈景润证明出了这样的分解方式,任何足够大的偶数,都能分解成一个质数和两个质数的乘积相加;比方说20=5+3×5;30=3+2×5等等

这个证明就被简写为1+2,而不是1+2=3,同样的,这个1+2和算数中的1+2=3也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因为这个简写的缘故。不少人以为陈景润证明了算数中的1+2=3,觉得这需要证明吗?这能证明吗?其实这都是误解。

11楼:匿名用户

陈景润证明的是1+2,而不是1+2=3

哥德**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如10=3+7;12=5+7;20=3+17等等

这个猜想简略地写成1+1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1956年,王元证明了“3+4”;同年,原苏联数学家阿·维诺格拉朵夫证明了“3+3”;1957年,王元又证明了“2+3”;潘承洞于1962年证明了“1+5”;1963年,潘承洞、巴尔巴恩与王元又都证明了“1+4”;1966年,陈景润在对筛法作了新的重要改进后,证明了“1+2”。

陈景润在此基础上证明出:任何足够大的偶数,都能分解成一个质数和两个质数的乘积相加,如:20=5+3×5;30=3+2×5等等

陈景润是怎么证明1+1=2的?

12楼:看景者我

陈景润证明的不是1+1=2,也不是1+2=3,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

要理解1+1的意思,首先要回到哥德**本身。现在通行的哥德**猜想是指,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但是因为这个猜想太难,所以数学家们退而求其次,研究一个大于2的偶数是否能写成两个数a与b的和,如果a是2个素数的乘积,b是3个素数的乘积,那么就写成2+3,意思是第一个数是两个素数的乘积,第二个数是三个素数的乘积。

例如30可以写成30=6+24,因为6=2*3,24=2*2*2*3,所以30=6+24就是30的2+4分解。

历史上证明哥德**猜想的两个主要工具一个叫筛法,一个叫圆法。在陈景润之前两个方法都有很多数学家在研究,证明了比如2+3,1+4,1+3之类的结论。陈景润改进了筛法,做出了1+2的结果,也就是说他证明了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加上另一个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乘积的数的和。

因此,1+2,1+1只是一种简便的写法,并不是真的是证明为什么1+1=2或者1+2=3。

陈景润 - 中国著名数学家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当代数学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

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怎么证明(-1+3i)除以2是1的立方根急急急

1楼 匿名用户 1 3i 2 3 cos 2 3 isin 2 3 3 e 2 i 3 3 e 2 i cos 2 isin 2 1 0i 1 2楼 卍 o 哇 1 3i 2的立方就是 1 3i 8 1 3i 完全立方公式展开 1 3 1 3i 3 1 3i 3i 1 3 3i 3 3i 3 3i ...

陈景润对中国有什么贡献,数学家陈景润对国家的贡献是什么?

1楼 海风撩起的思绪 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 球内格点问题 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

陈润景后来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什么

1楼 狐狐狐狐妞 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 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 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 ,简称1 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 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 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 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