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射手止步停云
中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2]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北方有义渠和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有东胡。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
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至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
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南长城:1,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
其位置当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2,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3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
4,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
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5韩国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
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程不识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广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
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蒙恬所筑秦长城和外长城,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
长城是为了防御入侵而修建的。其中主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l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在英法联军攻打北 京时,咸丰皇帝就带着一批大臣逃到了这里。
避暑山庄早期是为了内政稳定而修建的,后期则多有皇族享受目的。
2楼:永远的周锋
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修避暑山庄是为了招抚少数民族。
修长城是秦朝开始到清朝康熙年间止。康熙年间由于长城已经是清朝的腹地,并且清朝时满族入关之后建立的,所以清朝就不在修缮了。一方面使得长城失去防御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民力,再者可以为自己的统治正名。
修建避暑山庄主要是皇帝为了接见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安抚贵族,使其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从而维护安定。
3楼:匿名用户
修建长城和修建避暑山庄目的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
长城是为了国防需要,抵御外敌入侵。
避暑山庄是古代帝王的行宫一般用来避暑和处理政务。
4楼:三峡求索学生
长城修建 主要是考虑军事因素,是一种军事屏障 军事建筑 发挥作用上更多在于边疆的防护
避暑山庄则更多是基于帝王生活起居的建筑
5楼:叹笑一世倾城
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雍正(公元1723—1736年在位)时代一度暂停营建,清乾隆六年至五十七年(公元1741—1792年)又继续修建,增加了乾隆36景和山庄外的外八庙。整个避暑山庄的营建历时近90年。这期间清王朝国力兴盛,能工巧匠云集于此。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康熙帝还亲自在山庄午门上题写了“避暑山庄”门额。避暑山庄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
清朝前期修建的承德避暑山庄的根本目的
1楼 游辶 一是 避暑 好像有点废话 二是 清朝皇帝在此接见蒙古的王公,蒙古是满清的重要盟友,所以每年都接见,安抚安抚嘛,稳定了蒙古中国北方就安定了。后来也在此接见 的 喇嘛。说白了就是为了稳固政权的需要。 2楼 卷毛绒 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 以达到安抚众蒙古之意。 3楼 匿名用户 为了安抚蒙古...
清代时期的避暑山庄与现在的避暑山庄有何不同的价值
1楼 张玮 从前的避暑山庄专供皇上使用,有避暑,为皇上放松心情的价值。现在开放啦,有游览 避暑价值,还有经济效益。 2楼 匿名用户 清代的避暑山庄在 康乾盛世 时期是皇帝的陪都 一年中有近半年是在承德度过 ,是皇帝接见和处理少数民族 以蒙 藏为主 的地方。 到了清朝后期是 咸丰 的避难所。 现在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