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森隶书的特点有哪些?是否可作为学习的方向

2021-03-06 20:25:07 字数 3234 阅读 3128

1楼:匿名用户

可以学但不可死学。最好还是尊法汉隶

刘炳森,天津武清人,中国著名书法家。1937年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1962年后任故宫博物院助理技术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享受**特殊津贴。他先后担任全国青联常委,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七届委员、第

八、九、十届常务委员。2005年2月15日凌晨4时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隶书特色

隶书是一种最好写的书体,同时也是一种最难写好的书体。说它最好写,因为他的笔画最简单;说它最难写好,因为它的笔画过于简单。所以,有人一天就学会了写隶书,但一辈子也未能把隶书写好。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代书法家用心于隶书者便为数甚少了。

刘炳森以隶书立足当代书坛,是当今最著名的隶书书法家,但也是最有争议的书法家,争议的焦点便是刘炳森隶书的雅俗问题。刘炳森先生从他出名之日起,就将自己置身于这种争议之中。这固然是书家个人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历史问题。

从隶书的发展来看,这种书体确实与“俗”更为贴近一些。首先,最初的隶书使用于下级官吏———或可直接呼之为“俗吏”中间;其次,隶书的点画在五大书体中是最简单的,书体本身便有“俗”的特征;第三,成熟的隶书具有工巧、秀丽等世俗的审美特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隶书作为一种书体,它本身便具有“俗”的意味,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种俗书。

隶书以汉代隶书为其极致,而汉隶又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西汉隶书风格拙朴,风神接近篆籀,相对高古一些,“雅”一些;东汉隶书则趋于工整秀丽,相对“俗”一些。刘炳森隶书,主要取法《华山庙碑》、《乙瑛碑》,面目与二碑极为相似。

对《华山庙碑》,前人评说竟不能一致。清朱彝尊于《西岳华山庙碑跋》中云:“汉碑凡三种:

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唯延熹《华岳碑》变正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而刘熙载于《艺概》中则称“若《华山庙碑》,旁薄郁积,浏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

”康有为云:“汉分佳者绝多,若《华山庙碑》实为下乘,淳古之气已灭,姿致之妙无多。”实为下乘,淳古之气已灭,姿致之妙无多。

”(《广艺舟双楫》郭宗昌则跋曰:“割篆未会,时或肉胜,一古一今,遂为隋唐作俑。”显然,同样一块汉碑,个人的看法竟然相左如此。

撇开个人偏好,我们看到的《华山庙碑》点画宽扁,波画明晰,结构紧凑,字字匀称,章法布白(其实是布黑)也极为停匀,无疑是彻底摆脱篆书的标准隶书。朱彝尊所谓“方整”、“流丽”颇能中的,而“奇古”则纯属子虚乌有。康南海的“淳古之气已灭”倒是颇为中肯。

所以,《华山庙碑》纯属清秀华丽一路汉碑,是成熟汉隶的代表作,风格近乎甜俗。刘先生钟爱的另一个汉碑《乙瑛碑》与《华山庙碑》情趣相近,是他风格的补充。虽然刘炳森也学过《张迁碑》、《石门颂》等其他风格的汉碑,但他的吸收是非常谨慎的,他学习《张迁碑》只是为了克服《华山庙碑》的飘浮;而对《石门颂》的学习,则又是为了克服《张迁碑》的拘谨。

刘炳森隶书的面目,始终离《华山庙碑》不远。

首先,在用笔上,刘先生讲究匀净。刘炳森隶书中很难看到飞白笔法,他似乎在极力回避这种笔法,而对线条的滋润、光洁有着骨子里的偏好(这很能让人联想起“馆阁体”来)。在用笔的力量分配方面,刘先生也处理得非常“公平”:

横画一律较粗,竖画一律较细,这种笔法虽然看上去非常卖力,却并未显现出应有的力度,究其因,主要是用笔上铺毫与聚毫运用不当所致。铺毫使线条呈扁平状,这种线条虽然表现出一定的宽度,但却丧失了应有的厚度,缺乏立体感,给人以单薄的丝绸或布条等扁平物体的感觉,而且又给人以笔始终浮在纸面上,不能入纸的感觉,自然缺乏力度。聚毫所写出的线条则相反,它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给人以破空杀纸、力透纸背的审美效果。

古钱币文字就有这种审美感染力。按说,两种笔法并无优劣之别,关键是如何使用。刘先生将聚毫用在竖画上,铺毫用在横画上,横粗竖细,加剧了字形的扁平感,极大减弱了书作的体积感和感染力。

在结字上,刘炳森隶书呈现出“满”的特征。无论是多笔画字,还是少笔画字,刘先生都将每个字处理得四角填满。对于笔画多的字来说,这么作要容易一些,对笔画少的字,就需要将笔画加粗加厚,这样的结果便是大小齐平,如古人所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给人的感觉便是“状如算子”,缺乏变化、缺乏生气、缺乏生动活泼的气象。

章法上,刘炳森隶书更是突出了这个“满”字。他的书作,不仅每个单字四角布满,整个作品的四角依然填得很实,每字每行端正笔直,壁垒森严,仿佛一个无比严肃的仪仗队!刘先生几乎对古人“计白当黑”、“以虚当实”的审美观充耳不闻,采取排斥的态度。

当代书坛,大概没有第二位书家能像刘先生这样将隶书写得如此标准、如此到位、如此严谨。像刘炳森先生这样毫无浮躁之气,深入继承传统的精神,几乎需要所有书家认真学习。但对刘先生本人来说,却缺乏了一种求变的精神。

孙过庭有“平正”、“险绝”、“平正”的三阶段说,刘炳森虽然已经将隶书“写好”了,但这种“好”仍属于第一个“平正”阶段。也许是他的隶书得到了更多认可的缘故,他至今仍然陶醉在“写好”的境界之中。隶书虽然近“俗”,但将隶书写得高古奇崛者大有人在。

我们必须说明,刘炳森隶书得到的更多是世俗社会的认可,或者说只是完美地完成了书写(或称为写字)任务,他的隶书,很难说已经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境界,这就难怪有人要说刘先生的隶书是“隶体美术字”了。

2楼:周老猫

先抄一段:

刘炳森老先生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一九三七年八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一九六二年夏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法书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至今。

现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聘教授、日本白扇书道会顾问、日本书道研究泉会顾问、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等。

刘炳森教授先后出访了南北美洲、欧洲和东南亚各国,举办展览和讲学,其中三十余次东渡扶桑。一九九零年五月,荣膺日本“富士美术奖”。出版有多部书法作品集,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紫垣秋草》等。

他的隶书端正大方、潇洒灵动、观者倍感熟悉,在中国书法界享有盛名。

谈谈自己的想法:

刘炳森的字属于技术型,只要有需要,可以做到千字一面,可见其基本功之扎实!其字特点是圆润流畅,字形方正。而张迁碑书体以方笔为主,结构严整、端正朴茂,字形充满变化,长扁相间,因势而生,可与《石门颂》并列称为汉隶中最具风格特征、也最具艺术魅力的碑刻作品。

刘炳森的书法在内在结构变化与情趣表现力度上与之相差很大。张迁唯其拙,故不甜俗。学刘的字入门,难度与学张迁比不高,但是如不时时提醒自己,很容易落笔油滑,无法表现隶书的特有气质。

当然,要一个初学者入门就用张迁,也比较困难。可以用汉碑里《乙瑛》《礼器》等过渡一下,体会隶书的多样美感。

宋代的书院教育有哪些特点,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1楼 匿名用户 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 书院的教育经费 多样化。 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第三 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 第四 书院的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 2楼 菀兰隐雪 1 程朱理学产生并占据教育的主导...

春草具有什么特点,春草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的

1楼 匿名用户 春草特点 表现春草的活力。角度 从小草的情态 质地 色泽 长势来写。用的修辞是拟人 排比。写法 描写,抒情。 春草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的 2楼 第一职责 绵延不断。 诗人从草的生长环境 生长范围和生长的习性来描写春草。 原文 春草 唐代 唐彦谦 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

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有哪七种,读课文,学习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认为还有哪些其他方法

1楼 匿名用户 阳光明媚的早上,一只小蚂蚁出去觅食,它东寻西找,可是找了好久,一丁点儿食物都没发现。 咕咕咕 小蚂蚁的肚子唱起了空城计,就在这时,一阵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小蚂蚁循着香味飞奔而去。呀! 草丛里竟然有一根又大又粗的骨头!小蚂蚁兴奋不已,心想 这块骨头足够我们一家过冬了! 小蚂蚁二话不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