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胜寒
焚书坑儒:
秦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焚毁书籍、坑杀儒生的措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凡秦书以外的史书以及非博士收藏的“诗、书、百家语”全部焚毁,民间只准保留医药,卜书、种树之书;民间藏书限期交官府焚毁,谈论诗书者处死。公元前212年,以“谣言以乱黔首”捕捉方士和儒生460人,全部坑杀与咸阳。
焚书坑儒是秦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极端手段,对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建立**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2)****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
(1)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2)统一度量衡3、思想文化上:
(1)统一文字(小篆-隶书)(2)实行“焚书坑儒”。
4、军事上:
(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
2楼:千寻莫语
秦皇统治时期社会上依然百家争鸣,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前154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焚书)
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加强思想统治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楼:
秦始皇焚书坑儒。
(1)焚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2)坑儒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3)评价。“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纵观春秋战国的始末,秦朝统一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周末各个诸侯国斗争主要围绕政权割据吞并进行,百家文化渐渐统一,各**事和行政渐渐被儒家等主流文化所渗透,导致战争机器的发展被文化束缚。
受文化影响,例如孙子兵法战例等等,战争被文化和文化所带来的其他变化所改变,从而使战争机器无法达到杀伤力的最大化。这就使得一支能够不受传统影响的军队能够战胜传统的军队,从秦国这架战争机器的发育到扬威,秦始皇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看秦国统一历史,就是一部文化与杀伐博弈的大戏,文化讲求道义,战争讲求杀伤力,最后不仅是新型战略思想的胜利,还是秦始皇立国战略思想的胜利。
焚书坑儒仅仅是秦始皇立国思维在治道上的投影,对于嬴政来说,作为旧道的代表,大儒们的作为无疑会对大秦带来危险,他害怕国家和军队的软化。对于这种力量的恐惧,导致嬴政确定了他的一套方略,最后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虽然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并且手法残忍,残暴。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
《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
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1)历史过程。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主义**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窦婴、丞相田蚡也因此被免职。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2)评价。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不过,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进步意义,但它对历史的负面影响却也同样不容忽视,像**“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虽然的确成为超稳定社会之基石,但同时也使得人治政治成为两千年不变之定式;至于汉武帝时代连年不断的战争与攻伐,则更是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恶劣后果,其间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难尽。
4楼:匿名用户
秦始皇焚书坑儒,统一文字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措施上的异同点
5楼:匿名用户
异:从思想上看两朝对儒家学派不同的态度:
1、秦始皇嬴政主张"焚书坑儒
内;"秦朝用的是法容家思想(以法治国)。
2、汉武帝刘彻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用的是儒家思想。
同:1、都采取了控制百姓思想的措施;
2、书同文,两朝都使用小篆。
6楼:星星见证爱情
1.相同点,bai都采取措施加强思想du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zhi,汉武帝罢dao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同点,秦回朝用的是法家思想答,韩朝用的是儒家思想2.书同文,全国使用小篆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也就是用法制来统治人民
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3.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白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影响是为后世的统治思想奠定了基础(后世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儒家思想)^_^望采纳^_^
7楼:将军绘子手
相同点是把中国统一了,不同点是对人民的态度不同
8楼:半生渡我
(1)秦始皇:焚
bai书坑儒。汉武帝du:“罢黜百家,zhi独尊儒术”dao。
版(2)相同权点: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集权,巩固统治。
实质相同。都是封建文化**主义的表现。
(3)不同点: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对儒家学说实行了极其野蛮粗暴的破坏,结果没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汉武帝将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结果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汉武帝促进和广固大一统局面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1楼 文武之臣 加强皇权呀,还用说吗? 刘邦虽然建立了大汉王朝,但是他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一方面实行郡县制,另一方面又实行分封制,两种制度结合在一起被称为郡国并行制。 这种制度在初期是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慢慢的弊端就开始展现出来了。 那就是地方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 大汉帝国看似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是有...
铰链四杆机构的死点位置有何利弊,平面四杆机构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死点位置,可采取哪些措施越过死点位置
1楼 匿名用户 铰链四杆机构可按有无曲柄 摇杆,分为以下三种基本型式。 1 曲柄摇杆机构 定义 在铰链四杆机构中,若两连架杆之一为曲柄,另一个是摇杆,此机构称为曲柄摇杆机构。 应用 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当曲柄为主动件时,可将曲柄的连续回转运动转换成摇杆的往复摆动。如雷达天线俯仰角调整机构。 当摇杆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