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淘m桃
书法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正、草、隶、篆、行等形体。
正书:也叫“楷书”、“真书”。其特点是: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
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大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始于汉未。
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不过,作为书法艺术,都保存下来了,并各自形成众多的流派,出现了不少独擅名家,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珍品。
2楼:紫之天空
中国书法根据用的笔来分,可以分为硬笔书法(如钢笔、铅笔、圆珠笔等)和软笔书法(一般指毛笔书法)。根据书写的规范与否,可分为正体(包括楷书、篆书、隶书)和草体(包括行书、行草和草书)。初学书法当从正书入手,以楷书为多。
楷书自汉代始就已经出现,至唐到达顶峰,有许多楷书大家,如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虞世南、褚遂良等。元代又有赵孟頫,因为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的书法各有所长,所以后人把他们称为楷书四大家,他们的作品也分别被人称为颜、欧、柳、赵四体。
1)殷 甲骨文 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甲骨文发现于一**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大盂鼎铭文 2)西周 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 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3)西周 毛公鼎铭文
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铸有多达498 字的长篇铭文。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4)西周 散氏盘
为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
“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5)东周 石鼓文
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字迹磨损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
3楼:匿名用户
时人无偶像 羲之字有瑕
4楼:匿名用户
按照形式可分为篆 草 隶 行 楷 其中篆又分为大篆小篆 草又分为今草 狂草和章草 楷又详分为 欧 颜 柳 赵
5楼:思书悟经
如果您来上海,欢迎您来上海儒鸿书院看看
中国书法有哪几种书法?
6楼:匿名用户
1. 篆书
又分大篆、小篆,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著名作品有李斯的《泰山石刻》,李斯的《泰山石刻》、《琅琊台石刻》,李阳冰的《三坟记》、《城隍庙碑》。
2.楷书
又有魏碑、唐楷之分,字形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著名作品有欧阳询的《九成宫》,柳公权的《神策军碑》,颜真卿的《告身书》,赵孟頫的《松雪斋集》。
3.草书
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广义的草书,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书。著名作品有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米芾的《论草书帖》,文徵明的《草书诗帖》;。
4.行书
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字形端正平稳,入木三分。著名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李邕的《麓山寺碑》。
5.隶书
有秦隶、汉隶之分,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著名作品有韩择木的《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的《大智禅师碑》,徐诰的《嵩阳观记》,李白的《上阳台》。
楷体字体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
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
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
于是在秦汉年间千姿百态的书法园地中,就直接孕育出了楷书(当时称为隶书,即辅佐小篆,书写更快捷)书法艺术。
遵循其规律,将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楷书的萌芽期——秦汉,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
7楼:love只是天使
篆书。「篆书」是一种呈现曲直相映乐趣的文字。广义的篆书,包括甲古文及金文,此处的篆书特别只大篆及小篆。一般将秦以前的古文及籀文称之为「大篆」,而由李斯整理出来的文字称之「小篆」。
隶 书「隶书」的出现,是为了因应日益繁复的文书处理。为适应快速书写的要求,秦狱吏程邈作出了这种方广字体,改变了篆书的结构,强调横平竖直、间架紧密。隶书写起来比篆书方便很多,为后代子孙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在学术上亦具有极大的价值。
楷书。「楷书」是在汉朝时以隶书字体作楷法加以改进的书体,今人称之为正楷。由于楷书写起来又比隶书方便,因此汉朝人民都采用它以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楷书至唐代大盛,书家如颜真卿,以雄健恢弘的气势独树一格,影响后世甚巨。
行书。「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方不如隶书,圆不如篆书,换言之就是楷书的变体,因写起来像人行路,故称行书。一般认为行书起于东汉刘德升,至魏初锺繇稍变其异,二王造其极,行书乃大行于世。
行书写起来十分方便,能达到赴速应急的目的。历代有名的行书作品多如恒河沙数,而尤以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为第一书迹。
草书。「草书」的名目相当多,如草篆、草隶、狂草等,其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流畅迅速,不易识别;然而也由于有以上的特点,故有「书已尽而意不止、笔虽停而势不穷」之妙。在五种书体中,草书是最具抽象艺术特质的。
历代能草书者,如东晋王献之、唐代怀素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均能乱中有绪,独树一格。
扩展资料;
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国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贞观之治”,此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更是呈现出超越两汉的空前兴盛气象。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信行禅师碑:唐李贞撰文,薛稷书,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八月立。原石久佚,仅有清何绍基旧藏剪裱本,现存1800余字。
此碑书法瘦劲妍媚,下开宋徽宗“瘦金书”之先河。清吴荷屋云:“用笔之妙,虽青琐瑶台合意之作亦不过是过。”
此碑明显的汲取理褚书的特色,有一种清健娟秀的风韵。尤其是竖法的微曲轻勾,纯然是褚书的面目,然于笔的起落间又流露出自己的风格,不失为唐楷佳品。
8楼:动脉在**
中国书法哟
篆书、楷书、草书、行书、隶书,具体如下:
1、篆书
又分大篆、小篆,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著名作品有李斯的《泰山石刻》,李斯的《泰山石刻》、《琅琊台石刻》,李阳冰的《三坟记》、《城隍庙碑》。
2、楷书
又有魏碑、唐楷之分,字形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著名作品有欧阳询的《九成宫》,柳公权的《神策军碑》,颜真卿的《告身书》,赵孟頫的《松雪斋集》。
3、草书
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广义的草书,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书。著名作品有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米芾的《论草书帖》,文徵明的《草书诗帖》;。
4、行书
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字形端正平稳,入木三分。著名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李邕的《麓山寺碑》。
5、隶书
有秦隶、汉隶之分,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著名作品有韩择木的《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的《大智禅师碑》,徐诰的《嵩阳观记》,李白的《上阳台》。
扩展资料:
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
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
行书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篆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中国书法的字体分类,中国书法字体种类有那些?
1楼 匿名用户 单从字体发展演变来说 一般为篆体 分大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从书法角度讲有多种分类方式。如以书法大家流派分类,像柳体 颜体 欧体等,从艺术章法角度分如狂草 金草等,还有如瘦金体 魏碑体以及现代分类如 黑体字 仿宋体 其他美术艺术字体等。若想规范掌握,建议查阅相关专业资料。 2...
中国有多少种鸟,在中国境内有多少种鸟?
1楼 匿名用户 ? 全世界现存鸟类约有156科9000多种,我国有81科1186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4 ,比印度 澳大利亚这些多鸟的国家还要多,超过整个欧洲 整个北美洲,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例如,全球共有15种鹤,我国就有9种,占60 全世界共有画眉科鸟类46种,我国就有34种,占74 。 我...
圆字的篆书写法有多少种,世字篆书有几种写法
1楼 瀛洲烟雨 圆字的篆书写法有两种,写法如下 圆的基本解释 圆 yu n 1 从中心点到周边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形 圆形。 2 完备,周全 圆满。 3 使之周全 自圆其说。 4 占梦以决吉凶 圆梦。 5 宛转,滑利 圆滑。 6 运转无碍 圆熟。 7 货币单位。亦作 元 。 8 姓。 字形演变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