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心理学60

2021-03-05 22:43:42 字数 5171 阅读 1235

1楼:子川

《社会心理学》的话选(美)戴维迈尔斯 的比较

2楼:天天天蓝天天悦

作为爱好,社会心理学(第3版) [美] 斯蒂芬·弗兰佐 著更适合大学生读。

作为专业,社会心理学(第8版) [美] 戴维·迈尔斯 著更适合作为教材。

社会心理学(第3版)

[美] 斯蒂芬·弗兰佐 著;葛鉴桥 等 译

社会心理学研究故事是《社会心理学(第3版)》的基础,而作者的目标是强调其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鼓励学生探寻我们是如何逐步发展出社会心理学的,将读者置于那些颇有建树的社会心理学家的思维体系中,去探索这些当代经典实验背后的故事。

社会心理学(第8版)

[美] 戴维·迈尔斯 著;侯玉波 等 译

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

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在过去的20年中连续再版了8次。随着版本的更新,该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结合的风格。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一个典范,是美国心理学教科书市场上评价同类教材的一个标尺,《社会心理学(第8版)》讨论的研究对象是很多人都感兴趣的问题。

它把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了起来,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相关书籍: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戈夫曼《日常接触》《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

里斯曼《孤独的人群》

阿伦森《社会性动物》

勒庞《乌合之众》(必读)

3楼:林竹芸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关于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因素,如从众心理等。

4楼:匿名用户

作 者: 孙时进 编著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关于社会心理学 60

5楼:紫兰忆语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先提出归因理论。

以后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陆续提出一些新的理论。70年代归因研究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

海德是一名格式塔心理学家,和k.勒温是莫逆之交,并深受其他格式塔学派先驱的影响,对a.麦农的现象学观点和b.

f.斯金纳的刺激反应(s-r)心理学表现出浓厚兴趣。海德重视研究人际知觉。

一次他的两个朋友发生争吵后,分别向他叙述事情的经过,但说法差异很大,由此引起了他研究人际知觉和归因的兴趣。

海德认为,对人知觉的研究实质就是考察一般人处理有关他人和自己的信息方式。一个观察者对被观察对象为何那样行动感兴趣。他像一个“朴素心理学家”那样去寻求行为的因果解释。

在海德看来,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行为的原因若在于环境,如外人、奖惩、运气、工作难易等外因,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责任;行为的原因若在于个人,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心境、努力等,则行动者对其行为要负责任。海德使用两个原则总结人们通常所做的归因解释。

(1)共变原则。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与一个结果相联系,而且没有这个原因,这个结果就不会发生。(2)排除原则。

如果情境原因足以引起行为,就排除个人归因,反之亦然。海德关于外因-内因的归因理论成为后来归因研究的基础。他认为,对人际知觉在人际交往上的作用就在于使观察者能够**和控制他人的行为。

e.e.琼斯和k.

e.戴维斯在1965年发表的《从行动到倾向:人际知觉的归因过程》一书中,提出对应推论的归因理论,在海德的排除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了归因理论。

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推导出的行为意图和动机与所观察到的行为及其结果相对应,即对应推论,或称归因-效果耦合。归因判断的价值与一般人对这个归因所持价值判断的差异越大,对应推论的准确性也越大。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选择自由。如果我们知道某个人的行动是自由支配的,他从多种可能的方式中选择特定的一种,我们便倾向于认为这个行为与某个的主观意图是对应的。

如果不是自由选择,则难于作出对应推论。(2)非共同效果。在多种可能的选择时,某种方案有不同于其他方案的特点,若行动者选择了这一行动方案,它的非共同效果可以使我们对行动者的意图进行推论。

(3)社会期望。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或价值的行动时,我们很难推断他的真实态度;若一个人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偏离社会价值时,我们可以认为他的行为与态度是对应的。

h.h.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把海德所开创的归因研究推向了高潮。

1967年凯利出版了《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过程是“个体对他的世界进行归因——目标、倾向以及内在特性的归因”,并用立方体模型来描述这种过程。凯利提出若干归因原则:共变分析、因果关系**、打折扣原则、扩大原则、复杂必要原因和补偿原因等。

与海德类惟,他也使用了j.米尔的差异方法。他认为,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以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

(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方,即行动者知觉的对象;(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这三种解释都有可能,但找出真正的原因还必须使用三种信息:(1)一致性。该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境下相一致。

(2)一贯性。行动者在其他时间和其他情境下,这种行为是否发生。(3)特异性。

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同样做出反应。凯利从这里引出结论说,如果一致性低、一贯性高、特异性低,则应归因于行动者;如果一致性高、一贯性高、特异性高,则应归因于对象;如果一致性低、一贯性低、特异性高,则应归因于环境。凯利的三维理论是一个理想化的归因模型,人们往往得不到这个模型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因此凯利引出了因果图式等概念。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即图式,以此解释特定的行为。美国学者l.

a.麦克阿瑟(1972)从凯利的三维理论出发,对归因作了系统研究,验证了凯利理论的可行性。

70年代后期,归因理论有了新的发展,这体现在归因所使用的线索的增加和试图把格式塔思想和强化理论结合起来等方面。

b.维纳及其同事在1972年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把它和j.w.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结合起来。维纳认为,内因-外因方面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当增加另外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

维纳认为,内在的稳定因素包括能力、陪明、身体特征;内在的暂时因素包括努力、心情、疲劳;外在的稳定因素包括任务难度、环境障碍;外在的暂时因素包括运气、机遇。其中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易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例如,如果我信认为甲工作做出出色是由于他的能力强或任务容易等稳定因素造成的,那么就可以期望,如果将来给予同样的任务他还会做得出色。

如果我们认为其成功的原因是由于他心情好或机遇好等暂时因素造成的,那么就不会期望他将来还会做得出色。一般来说,追求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自己能力强,而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己不努力,认为只要努力,总会完成工作。避免失败的人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任务容易等外部原因,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

维纳的归因理论在学校教育和能力培养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l.y.阿布拉姆森及其同事于1978年进一步发展了维纳的理论。

他们依据m.塞里格曼等人的习得性失助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例如,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了习得性失助,如果属于普遍方面,我们可以**其他几门课程都不会学好,产生习得性失助;如果属于特殊方面,我们会**他仅仅放弃学习数学的努力,其他课程不会发生习得性失助。

上述这些归因理论都是继承海德的“朴素心理学家”的传统,把人看做是理性的,在归因上是进行因果分析的。事实上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行事。d.

卡内曼和j.蒂博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发展了归因理论。

卡内曼和a.特威斯基把人看作是“认知经济学家”,而不是“朴素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归因上好走捷径。卡内曼和特威斯基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

(1)代表性启发法。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2)可得性启发法。

人们往往利用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它可以解释归因上观察者和行动者的差别。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突出的,易被记住,从而倾向于作情境归因;对于观察者来说,突出的是行动者,倾向于作个人归因。

蒂博和凯利在1978年出版的《了际关系:相互依存理论》中借用强化理论的付出-报偿概念从二重关系互动的角度提出“有效模型理论”。他们认为,他为二重人际关系互动的结果,付出是指抑制和妨碍个体继续活动的因素,报偿是指使个体活动产生偷悦、满意以及受到奖励等的因素。

行动者受到适当的强化便能重复具有社会意义的互动。互动行煌 产生有四个阶段,按时间划分是:(1)前提。

包括环境和二重关系的两个人。(2)一定的模型。由环境和二重关系所决定的普遍的行为模型。

(3)有效的模型。行动者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需要、力量、技能、人格等内部因素转化行为模型,产生有效性模型。(4)行为。

个体行动的内因体现在“转化”上。蒂博和凯利把归因和行为理论的强化结合起来,成功地揭示了二重关系中成员的相互依存影响社会互动的规律。他们的研究反映出归因理论研究的未来的发展方向。

d.j.贝姆从激进的行为主义者角度提出了人际关系的自我知觉理论。

他的主要**是1964年的《关于信念和态度的实验性分析》。贝姆认为,个人的情绪、态度、品质和能力对他来说常常是清楚的、模棱两可的。个人不得不从他自己的明显行动和围绕他对环境力量的认识中来推断它们。

一个人的信念和态度的陈述,与另一个外部观察者对他的信念和态度的陈述,在功能上是基本相同的。自我归因的过程和使用的资料,与对他人进行归因和使用的资料,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可以看出贝姆的归因理论是对前面几种理论的补充。

这样,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更加全面与完整。沙克特-辛格等人所做的一系列实验证明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对自己的情绪和态度的归因极其成功。

例子有……

参考资料:http://****boaiw.***/wen/101-200/195.htm

回答者:瑞芬斯塔尔 - 助理 ** 3-22 13:10

归因就是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给予解释的心理过程。归因主要是社会心理现象,但对自己行为的归因会影响今后同类行为的动机,所以也可用归因论来解释动机。如一个学生将某次考试成绩不佳归因为运气不好,或归因为自我努力不够,这两种归因会影响其学习动机。

归因为运气不会提高其学习动机,归因为努力不够很可能会使其提高学习动机。

求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求社会心理学的书籍

1楼 安子杨 美国科学家兼心理学家的罗伯特 l索尔所的《认知心理学》 它里面的内容很全面 且易懂 适合不同水平的人看 如学生 教师 博士 一般人都可以看 书中集合了如语言 思维 注意 记忆 意识等的形成 很多的 自己看了才知道我的推荐是对的 书店有卖 中文版的 每本58元 希望能对你朋友有所帮助。 ...

旅游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有哪些,社会学关于社会有哪些主要理论视角

1楼 du知道君 社会学的概念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 一整体性,社会学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体系 二综合性,社会学研究总是联系多种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加以考虑 三实证性,社会学强调社会调查和对社会现象的数量分析 四应...

有关于眼睛的心理学,关于眨眼睛的心理学

1楼 我觉得这下你不但要研究生理神经科学,还有研究精神分析学了 详细的还是要你自己去收集了,这个一两句根本讲不清楚 关于眨眼睛的心理学 2楼 悟菱凡元锦 眨眼是一bai种快速的闭眼运动。常 du见有二种 一zhi种称为保护性的,dao如当外界物体接触版到我们的角膜权时,或者有人示意恫吓你,以致耀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