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是什么意思

2021-03-05 19:14:43 字数 5236 阅读 9744

1楼:戒为良药

格物,意为**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格物为儒家认识论方**的重要问题,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

扩展资料:

《大学》中所言“格物”极为重要,人若欲修齐治平、明德于天下,“格物”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性的功夫,是“大学之道”的基石。“格物”不当则“致知”不明;物有所未格,则知有所不明。对一个如此重要的哲学教育学范畴,历史上诸家训释聚讼纷纭,却未能刨根问底,彻底诠释,正如北宋司马光所批评的“未尽古人之意”。

先秦时代,“格物致知”这句话大概并非特别深奥的语言,故而用不着什么解释。但汉代以降,由于文化断层等原因,人们对它的解释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东汉郑玄为《大学》作注时,对“格物”解释说:

“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礼记·大学》,《十三经注疏》本。)

这种把“格”字训为“来”,将“格物”训为“来善物”、“来恶物”的解释,是有悖于《大学》作者原意的。对此,章太炎曾尖锐地指出,若遵循郑注,则“因果相倒”,因为《大学》本文的顺序是“物格而后知至”,而郑注以为“知于善深则来善物,知于恶深则来恶物”,将“致知”置于“格物”之先,不合经典原义。

司马光在《致知在格物》一文中阐释“格物致知”之义时说:“《大学》曰:‘致知在格物。

’格,犹捍也,御也。能捍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也矣。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

”他以“捍”、“御”训“格”,认为人只有捍御外物之扰,然后才能认识大道。在致知思路上明显受到了道家的影响。

司马光认定“格”字的意思好象“御”字,而没有解释为什么“格”字会有这种意思。由于缺乏文字学方面的考据,该说略显突兀。他自己不同意郑玄的解释,认为郑说没有彻底弄明白古人的意思,究其实,司马光的解释也并非《大学》本义。

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朱熹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大学章句·补传》)程、朱都将“格”解释为与“穷”义近似,即推究、穷尽的意思,亦并没有交待训“格”为“穷”的原委。

王阳明说:“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六)又说,“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同上)在他看来,格物就是正己意,致知就是致良知,皆纯属内省的功夫。

清初颜元将“格物”之“格”当作“手格猛兽”之“格”、“手格杀之”之“格”,“乃犯手捶打搓弄之义” (《习斋记余》卷六),是主体对客体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改造活动,其目的是务期实用。

王夫之认为,最切近格物本义的当属方以智的质测之学。他说:“密翁(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

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iii][iii]关于质测之学,方以智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螽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

”[iv][iv]方以智“质测”的特点在于,重视实地考究、分类认识、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熊十力在《原儒》中论及格物学时说:“假定万殊之物界为实在,而分门别类穷其理者,是为格物学之观点(古之格物学,犹今云科学)。”

统观前贤对于“格物”的诠释,训“格”为“来”、“捍”、“御”、“穷”、“正”等等,一定程度上皆属于猜测,缺乏古文字学方面的刨根问底的考据,尚未达诂。唯有被王夫之所推崇的方以智的“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的质测学方法,近于《大学》“格物”本义。熊十力的“分门别类穷其理”的训释也比较接近**原义。

但是王夫之和熊十力都没有进一步阐明何以“格物”当作此训。看来,要逼近《大学》“格物”之义的本原,还“格物”本来之面目,可以转换研究视角,寻找新的证据。在这方面,小学“右文说”为真正了解“格”字本义,进而把握《大学》“格物”的原貌提供了可能。

是非浅见:《尚书》在前,大学在后。格物关键在格之意,由《尧典》知格者意思为到、充满也后来引申出纵观全貌,宏观总览,细节具知谓穷究之意。

在先秦时代,《书》经都通,故无疑问也。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书。尧典》

2楼:sunny柔石

格物的意思是:穷究事物的道理。或 纠正人的行为。

格物:[ gé wù ]

详细解释

1.推究事物之理。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2.犹正人。纠正人的行为。

《三国志·魏志·和洽传》:“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 唐 刘禹锡 《天平军节度使厅壁记》:“示菲约以裕人,信赏罚以格物。”

3.清 末称西洋自然科学为“格物”。

严复 《原强》:“二百年来,西洋自测算格物之学大行,制作之精,实为亘古所未有。”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受叙,无隔疏贱。

2、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3、格物者,穷理之谓也。欲穷理,直须思始得。思之有悟处始可。不然所学者恐有限也。

4、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5、朱子的格物观最为精义,主要是通过格物,把人心已知之理推广到未知领域,达到宇宙界与人生界豁然贯通的理想境界。

3楼:宗诚庄申

格物,有一个意思是将物格在心外,心不为物驭,物不动心神。

我琢磨琢磨,好像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将物分门别类,把万事万物一个一个,放到一类一类的“格子”里,五行也好,阴阳也好,都是这样的一种“格子”。也有物以类聚的意思。

聚了以后,就是“一本”,推衍开来,就是“散万殊“。

然后,自然就”致知“了。

呵呵,抛块砖头先。大家快抛玉出来吧。

4楼:匿名用户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5楼:匿名用户

致知格物的意思是:提高识见的方法在于研究事物

6楼:匿名用户

南宋朱熹将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穷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极,是致知,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到客观事物的本身中去研究,通过实践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7楼:匿名用户

宋明理学家对宇宙与人生作哲学关照时,他们的焦点是人的伦理与道德性存在,而不是脱离于在他们看来是人之为人的规定性之外的事物,他们的认识论严格说来是道德的认识论,而不是对宇宙万物特别是自然对象作冷静观察和**的认识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遗书》卷十八)两句,可以看做是对道学道德认识论观点的集中概括。它一方面要求以“居敬”、“存诚”的工夫涵养道德认识主体,另一方面则强调通过“致知格物”的手段去获取对于道德天理的认识。

最后的目标是达到“豁然贯通”的“合内外之理”的境界,获得关于儒家伦理绝对性的认识,从而把道德认识主体引向道德实践的自愿自觉。这个道德认识论的工夫,也就是格物穷理的工夫,它是道德修养的认识论前提。

(一)格物

对于道德修养的过程,朱子十分强调《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而在为学宗旨上又都重视对于儒家伦理的认知,故而“格物致知”的理论在其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按朱子的看法,《大学》本文提出的八条目中,对于“诚意”以下各章都有说明,惟独对于“格物致知” 未作解释。朱子认为此处乃系阙文,于是根据“程子之意”和自己的理解,为其作了《补传》,这个补传可以看做是朱子对于格物致知的概括总结,也还可以看作是理学中道学一系思想进路的总结。

今录原文如下: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时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格物”的概念,朱子的解释同程子一致,都是指“格物穷理”。格物也就是“至”物,与事物直接接触而穷究其中之理,“穷”理是格物的目的,“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遗书》卷二十五)。面对不可胜数的天地万物,既要看到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穷理必然有其“积习”阶段。

若不“理会”这一草一木,也就缺了这一草一木的道理。但是,如果醉心于具体的草木器用而望有所收获,朱子强调,这就如同炒沙而欲成饭一样,完全是徒劳。格物之要,在于就待人接物的具体人事中,体认其中蕴含的“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

在这里,理一分殊的本体论架构,为实现这种超越提供了可能。因为不同事物之理都有着共性,一件事物如果能认识透,其他则可以类推:“格物非欲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

”(《大学或问》卷二)例如,就像孔子所说的,在家能够尽考,出门自然会忠君,事兄自然能悌。如此的类推,正是从理一出发的。故而,从“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的前提出发,通过“即物穷理”的工夫,辅之以“用力之久”的长期积累,经过“豁然贯通” 的飞跃,最终达到“致知”的目的。

(二)致知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朱子分别二者时说,“一事上穷尽”属于格物,“其他可以类推”则归于致知。

格物要求的是认识的深度,致知则讲的是认识的广度。在此意义上,致知是格物的后续的工夫。知之对象,则是内在于人心的天赋,即道德天理,故“致知乃本心之知” (《朱子语类》卷十五),也就是张载所说的“不假闻见”的“德性之知”。

人之不知只是被物欲蒙蔽,格物的任务也就不是从外物获得知识,而是如同把“昏翳” 的镜子磨而复明一样,打通物欲对本心的蒙蔽,实现本心之理与外物的相互映照而无处不明。朱子称这一过程为“合内外之理”,它标志着格物致知认识活动的最后完成。

(三)诚意正心

格物致知虽是为学的基础,但对理学家来说,它的意义实际上在于为诚意正心提供手段和前提。有学者问二程“进修之术何先?”二程回答说:

“莫先于正心诚意。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遗书》卷十八)致知格物是诚意的具体落实。

在《大学章句》末尾,朱子明确把格物致知作为“明善之要”,而把诚意作为“诚身之本”,并强调说“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明善”即明天理,诚身则是通过实际的道德修练,即“居敬”、“存诚”的工夫而使内在之善充实无欺。

居敬、存诚,也可称之为操存工夫。“操存”,取孟子“操则存”之意,即通过随时体验本心的修养方法而使其不失。在字义上,“敬”的含义就是“主一无适”。

要做到“主一”,在学习的态度上就要“整齐严肃”,亦即居敬。具体而言,就是要持“中”(《中庸》“喜努哀乐之谓发之谓中”和“发而皆中节之谓和”)和 “直内”(《周易》“敬以直内”)。

格物穷理是什么意思,格物穷理里的“格”是什么意思?

1楼 曾楚玉 格物穷理释 义 格物 推究事物的道理 穷理 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 道理。 词 目 格物穷理 发 音 g w qi ng l 出 处 明 方孝孺《答郑仲辩》 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示 例 偶阅近人《夜谈丛录》,见所载焚旱魃一事 狐避二事,因存记所疑,俟...

格物穷理是什么意思呀,格物穷理是什么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成语词条 格物穷理 浏览数 41 成语发音 g w i ng l 成语释疑 穷究事物的道理。 成语出处 明 方孝孺《答郑仲辩》 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成语示例 偶阅近人《夜谈丛录》,见所载焚旱魃一事 狐避二事,因存记所疑,俟 者详之。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

逼格是什么意思,逼格什么意思?

1楼 美好心过程 有点小资,有点档次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有点小优越 2楼 铁轨上的兔子 逼格 名词,意为有档次的格调,与贱格相对。英译 big。其实逼格和装逼是有区别的,前者为名词,后者则为动词,逼格是装逼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可以有逼格,但却未必在装逼。 2015年10月16日教育部对草泥马 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