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21-03-05 17:45:37 字数 5182 阅读 2872

1楼:可爱的康康哥

《登高》中杜甫以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原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2楼:匿名用户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三峡》)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

对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颈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味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触景生情 看着眼前的秋景,我悲从中来.想到自己万里飘泊,时常客居异乡,这一生疾病缠身,今日又独上高台.

这是对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的高度概括,写尽了羁旅漂泊 多病无亲的孤独悲凉

登高》一诗是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所作.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全诗通过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诗人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夔州向来以猿多著称,峡谷以风大闻名.

这里的描写,决非偶然,它是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的.首联登上高处,感受猎猎之风,聆听空谷猿鸣.移动视线,由高处又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画面是惨淡的,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但诗人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这上面,接着又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句中的“无边”、“不尽”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里我们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飘泊的生涯何时是尽头?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咏怀古迹·其二》)以抒发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百年多病独登台”写老病孤愁.这一联写到了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秋之情.

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这就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了.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更见出构思的精巧.

尾联写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本来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诗人的百感交集的矛盾心情尽展无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栩栩如生地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

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杜甫的登高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3楼:匿名用户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4楼:匿名用户

不清楚。课程也是一样的啊

5楼:余歌天下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希望能帮到你。

登高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楼:阿沾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

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登高》中杜甫以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所作。

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杜甫的《对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楼 匿名用户 对雪 这首诗写于中唐 安史之乱 之时 作者杜甫为叛军所羁押 而又听闻唐军新败 愁望着漫天飞舞的飘雪 感受着冷冽刺骨的寒意 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感情油然而发 2楼 滕乐生骄 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楼 匿名用户 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2楼 匿名用户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 和 一 相对 一横一纵,就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 鸣 字最...

杜甫绝句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楼 匿名用户 是《迟日江山丽》吗?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 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楼 匙牧擦汕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