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个人成长经历,谈谈你对知行合一思想的认识

2021-03-05 12:51:54 字数 5451 阅读 7330

1楼:卡丁之神

知行合一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2楼:太平洋的水

知行合一,是一个中性的词语

依赖知道的行动是死寂的行动,因为现实总是在变动。新的知道总会变成久的知道。所以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不断地抛弃知道。

知行合一是指一个人的知与行,但是在这样的社会---变化迅速,日趋复杂的社会。我们更有必要把自己的知与行与社会相统一

3楼:匿名用户

有的人是先知先觉,有的人是后知后觉,有的人是自知自觉。有的人是自知不觉,有的人是不知不觉。有的人是知难行易,有的人是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就是自知自觉,如同上面的人说过的很多时候知道了再行已经是慢了,所以要预知趋势。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知行合一的认识

4楼:无量丶寿佛

知行合一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5楼:匿名用户

什么叫知行合一............

6楼:匿名用户

知是理论,行是实践。只有理论和实践高度地统一,才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没有实践的检验,理论就是空洞没有价值的理论。相反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7楼:热心网友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8楼:

王阳明集知行学说之大成,作为其哲学核心的“知行合一”主要有三层涵义:

1、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王阳明认为“知”和“行”的实现过程互为表里,能够深入实相的“知”就是“行”,这样的“知”方不虚妄;能够明觉精察的“行”就是“知”,这样的“行”才不盲目。所以知行必须兼顾,不可偏废。

2、其次,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实践。王阳明指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意思是说,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没有“行”的“知”就不是“真知”。“致良知”就是将良知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种实践之中,实现知行合一。因此,他常强调在事上磨练、在实学中求知。

3、再次,以知促行,为善去恶,强调自律自觉。王阳明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后人常以此误解他“销行归知”。其实,王阳明并没有混淆“知”“行”,他视起心动念就是“行”,所以应该对善恶有高度自觉,这是慎独、自律的极致,对道德修养极有意义。

他提倡“知行合一”是希望在道德规范上防微杜渐,因为道德上的知行问题是和认识上的知行问题分不开的。

扩展资料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

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有较为深入的**。有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先行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多种说法。

其最早出自宋元之际儒学家金履祥所著《论语集注考证》:“圣贤先觉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后觉所以效之。”这是说,先知先觉的圣贤,知而能行,思想与行为一致,是后知后觉之人效法的榜样。

“知行合一”论后由王阳明发扬光大,发展成较完备的哲学体系。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重点是放在“行”上的。对此,作为阳明后学的黄宗羲心领神会。黄氏在其《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序》中指出,阳明先生“以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

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先生致之于事物,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

这是深得阳明良知心学精髓的精辟之论,也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重在行”思想的最好注脚。

能够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视角说明知行合一的,孙中山先生应该是较早的代表人物。他侧重强调了知难行易。

9楼:youth小杰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在王守仁的“心学”体系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三个比较重要的命题。“心即理”是王守仁哲学的逻辑起点,也可以说是他的宇宙观。他认为“心”便是天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又是万事万物变化的归宿。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肯定人的能动作用,认为知和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践,如果不去实行,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道。

在方**方面,王守仁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是错误的,应该是“致良知”。人们应当用自我的“心之本体”,即“良知”,来主宰和支配一切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相信自我的力量和潜在的能力,否定用现成的规范和教条来束缚身心,主张人们将道德准则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以良知代替私欲,破除“心中贼”。

只有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拯救个人,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10楼:太叔祯辰

在人生最迷茫困顿的时候,有幸接触到阳明心学,看的是津津有味,经常是读到深夜困的不行才去睡觉,阳明心学确实对人生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它不是泛泛而谈,真正能理解透彻阳明心学中的精髓,人生一定会大有不同。

阳明心学“致良知”教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真我”,内心恬静而强大。“知行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也是解决时间一切难题的强大**。

今天我们谈到的是“知行合一”,究竟该如何理解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是我们要深入**的。不了解阳明心学的朋友们可能会简单的理解“知行合一”就是不要光说不做,一定要说到做到,这就是知行合一。

但是在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里却不是这么阐述的,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而在他看来良知是与生俱来的,能知是非善恶的一个东西,它无所不能,良知能够轻而易举的给你答案,你只需要按照良知的答案去行就可以了,这就是王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

那究竟“知行合一”该如何运用到实际当中解决问题呢?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发明了“杠杆原理”,于是便有了那句著名的“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动地球。

”那个支点如果用阳明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良知,而那根足够长的杠杆就是“行”,不必给我这个支点,因为这个支点(良知)与生俱来,只需要一根足够长的杠杆即可,用力压下去就可以撬动天地万物,人情事故。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无所不知没无所不能,面对父母时,我们将支点放到孝顺的位置;面对君王,我们将良知放到忠诚的位置;面对同事朋友,我们将良知放到真诚的位置;面对敌人,我们将支点放到利害的位置。确认好支点位置后,剩下的事情,就是用力压下杠杆,便可事半功倍。

所以当良知光明时,就能撬动世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就能快速找到处理它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如果良知不明,支点位置不准确,你就无法撬动你想要撬动的事情,就是乱行,费力没结果,知行就不能合一。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知行合一”,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践行“知行合一”。用内心的“良知”去指导行动,用行动的结果光复良知。

结合谈谈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谈一下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1楼 匿名用户 中方的表面现象好似不铿不陴,中方在军力上是有实力的,美方是表里不一啊!那其中的微妙关系又象敌友又象合作伙伴。我不解。 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和展望 2楼 匿名用户 虽然咱们现在不是美国的威胁 但是美国非常惧怕中国的崛起 中国崛起对美国来说是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一但崛...

结合当下一些热点话题谈谈你对文化强国的认识

1楼 彼岸的暗夜 文化强国,对于每一个中国 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它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国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强国战略从大的层面讲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 从小的层面讲得看我们是否有叫...

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谈谈你对中国梦及其实现的认识

1楼 杨柳风 我梦就是中 国梦一 什么是中国梦 1 我的梦 作为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民族的希望 是实现 中国梦 的重要后备力量 我的梦就是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提升的合格人才 为将来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 做出优异的成绩 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中国人的梦是由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汇集而成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