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考点有哪些

2021-03-05 11:18:24 字数 4964 阅读 4749

1楼:夏侯轻依

一、考纲要求

对于文言文阅读,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理解 b

(1)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要点解说

要点1: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要点解说】“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附录的120个实词是主要考查对象;根据“考题在课外,知识在课外”的原则,课本内的重点实词是考查的重点。“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涉及的主要考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考生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对其作出正确、合理地推断与解释。

要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要点解说】本考点有两个具体要求:一个是“常见”,一个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是指《考试大纲》中明确的常见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所谓“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指虚词的含义(即“意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词性或在句子中承当的成分等语法功能(即“用法”),另一方面是指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要根据具体语境(即“在文中”)辨别推断,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新课标全国卷虽未就此考点单独出题考查,但具备此种能力不仅对疏通文意、读懂文章有很大帮助,对准确翻译句子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忽视。

要点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要点解说】本考点的关键点是“与现代汉语不同”,这表明本考点考查的着眼点在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性上。《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文言句式,需要掌握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新课标全国卷虽未对这几种文言句式专门设题,但在翻译句子一题中却可能涉及,不仅如此,熟练掌握这几种句式,也有利于理解文意;至于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翻译句子中可能遇到外,还可能出现在对文言实词含义理解的考查中。

要点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要点解说】本考点的要求有二: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语气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地分析。

翻译句子,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合乎逻辑的白话文,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与关键,务必高度重视。

要点5:筛选文中的信息

【要点解说】本考点要求考生对文章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所谓“文中的信息”,一般是指选文中反映人物思想品格、个性气质、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语言材料。所谓“筛选”,是要求考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或指向,划定区间,从某一角度对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辨别和判断,选出符合要求的主要信息,去除次要和冗余信息。

它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能筛选出与题目要求吻合的语句,二是能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

要点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点解说】本考点考查的是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更进一步的理解能力。所谓“内容要点”,就新课标全国卷所选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史传类)来说,主要包括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影响以及对人物的评价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人物的事迹。所谓“中心意思”指的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辨析筛选主要信息,把握人物的主要事迹,并据此准确概括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

要点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要点解说】“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史传作者在记述某一人物时所体现出的自己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或爱憎感情。史传作者对人物的这种褒贬态度或爱憎感情一般隐含于对所述人物一生主要事迹的叙述中,因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首先要梳理分析把握人物的主要事迹,然后从中概括出人物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最后据此判断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或爱憎感情。需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必须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为依据和基础,因此,对这两个考点的考查一般是不能分开的。

2楼:匿名用户

有6个: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

题型有:选择题——通常是一道考实词,一道考虚词,两道考文章大意,如果是人物传记的话,考文章大意有一道会考人物性格,还有断句(广东),翻译文中句子。

3楼:匿名用户

一、实词考点

1、一词多义

只知现代略古义,往往犯错出问题。多记特殊有秘笈,一看就知真神奇。常用少考考特别,不读原文也能敌。本义、引申或比喻,不行还有语境义,此题关键在熟练,多练绝对没问题。

2、词类活用

主语谓语和宾语,状语要在谓语前,摸清顺序好辨别。活用关键在词性,位置一看就明晰。活用共有三类型,名词动词形容词。

名词活用两大类,状语谓语要牢记。名词占了状语位,垄断地位不忘记。名词占了谓语位,动词使动和意动,三种情况看翻译。一般动词没关系,使什么怎样叫使动,认为怎样叫意动。

动词活用最好辨,仍作谓语没改变。参照名词活用型,使动意动加为动。动词占了宾语位,变为名词不客气。

形容活用不用急,参照动词正可以。普通活用是动词,使动意动皆谓语。形容占了宾语位,变为名词同上例。

3、通假字

实词不能忘通假,记住特殊最给力。同音假借没问题,借本不同最难记。声韵不同为重点,数量有限要牢记。(借本:指借字和本字)

二、虚词考点

1、按“图”索“骥”。

在复习迎考时,把《考试大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的各种用法绘成图表.

2、因“境”揣想。

虚词大都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特定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语境,综合文意与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来分析揣摩作出判断。

3、定“性”推断。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往往兼有实词和虚词的不同的词性,而虚词的用法一般又是由其词性所决定的,因而可以通过判定其词性的异同来推断用法的异同。

4、位置比较。

虚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和前后词语搭配的关系不同,其意义与用法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解题时可以通过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的位置来判定其用法的异同。例如“生乎吾前,固先乎吾”与“儿寒乎?欲食乎?

”两句中的“乎”,位置不同,用法也就不同。

5、古今对照。

有的文言虚词今天已不再使用,而有的却沿用下来,只是用法发生了某些变化,像“为”字作为表反问语气的助词今天已不再使用,而作介词的用法几乎没有变化,我们就可以借助于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来理解它们在文言句子中的意义与用法。例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一“为”字今天就仍在用,而“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后一“为”字今天已不再使用,古今一对照,就可判定两个“为”字用法不同。

6、课文迁移。

试题提供的用于比较的文言句子大都有一句出自中学课文内,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熟悉课内文句的优势来帮助辨析。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所给的四组句子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四句都出自高中课文,解题时就可将课文知识迁移来。

三、分析综合类试题

1、采用分步阅读法,形成整体意识。

1)粗读文章,大体了解文中所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

2)排除“死”字

不需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再分析“关系”——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与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

3)扫清障碍

文中加点的字、画线的句子一般都是难字难句,是理解的障碍,也是文后的命题依据,筛选概括,准确答题。

2、既要有整体意识,又要抓关键语句。

如文章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

3、把握文体特点,依其性质概括中心。

1)文言记叙文,要能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

2)高考主要选取人物传记作品(文言记叙文)片断作为文言阅读材料,所以突出他考查了人物的言行经历及形象特点。

3)文章内容分析:考题选项则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选择,并要注意句间的关系。

4、分析题目、尾注,掌握文章的出处、作者情况、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及写作动机,然后再结合有关的文学、历史知识分析概括评价。

四、文言文断句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句首语气 “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前可断,叹词嗟夫、嗟乎和呜呼,常用句首,前面后面都可断。

1)句末语气 “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可断句。

2)常用句首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前面大多可以断。

常在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把句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习惯式,如:“何……之有”“如……何 ”“唯……是……”“非唯……抑亦……” “不亦……乎” “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可以帮助来断句。

五、文言文翻译口诀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高考语文作文有哪些名言泛用,文艺又高大上

1楼 147绝 在生活中,当你觉得寒冷时,有人为你送来了棉衣,这 在平时被我们称之为 及时雨 。然而,在我的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这么一位 及时雨 的好朋友。 他的名字叫陈骥洲,他长得胖胖的,非常可爱,他圆圆的脑袋上,长了一头乌黑的头发,他有一双闪亮而又有神有眼睛 当然,他特爱帮助人,当别人一有困难时,...

高考常考的文学常识有哪些,高考常考的文学常识?

1楼 匿名用户 建议多看自己的课本,因为毕竟现在的考试都这样,你可以看看鲁迅等一些时代名家的著作,浅尝截止即可! 2楼 匿名用户 初中课本与高中课本。 高考常考的文学常识? 3楼 匿名用户 四大名绣 苏绣 苏州 4楼 匿名用户 以前常考某某人的某某名句填空,或者倒过来,考某名句的作者。现在好像也这样...

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有哪些,自考汉语言文学有哪些科目?

1楼 提莫喜欢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俄语 二 日语 二 美学 外国文学史 语言学概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西方文论选读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英语 二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