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怎样看待佛学

2021-03-04 22:10:42 字数 4458 阅读 4198

1楼:匿名用户

(1)、二十世纪3大伟人之一的弗洛依德,创建精神分析学,构筑于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他认为人类行为、思想【最深层次的驱动力就是无意识】,稍微接近了佛教的业力说法。弗洛依德在精神病学研究中发现,人的心理现象之所以神秘到连本人都难以认知,是因为人的精神中存在一个远不为人所知的领域,这就是无意识。

弗洛依德进而将人的意识划分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意识是人的所知所想所感,这部分意识是人自身所认识的,但弗洛依德认为这部分意识并不能代表人的真正思想与欲望,人的真正欲望深潜于无意识之中。

无意识虽深藏不露,但包含着巨大的能量与动力,人类行为、思想【最深层次的驱动力就是无意识】,但无意识本身却直接为人所认知,以弗洛依德看法,这里存在一个“压抑系统”,压制人对无意识精神的认识,或称为形象比喻成一道“检查机制”,对无意识产生强大压抑作用的,是人的意识中的宗教、道德、伦理。前意识则是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有一部分无意识通过压抑系统,但并没有直接进入意识之中,而是存在前意识中,这种前意识相当于一个精神缓冲区。

【弗洛依德在无意识研究上还有很值得一提之处,他认为人的记忆并不曾消失,无论是亲身经历的事,或者是见过的人,看过的书等等,即使是很不经意的一眼。】但我们的意识却常常遗忘,即使是五分钟以前的事,说不定也容易忘掉,更不用提起童年的事情。但【在无意识中,一切记忆都完好地存在着,没有缺失,但很遗憾大多却不为人所可以记起】。

精神病学家们非常重视对病人童年时代的分析,因为人的许多心理疾病,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通过催眼引导,有些病人常能诉说童年的遭遇,虽然清醒时他们并不能想起这些往事,但这些往事常是长大后心理疾病的源泉。

(2)、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提出“集体潜意识”,认为这是【最深层次的驱动力】,比佛洛依德前进了许多,更接近佛教的阿赖耶识(神识)了。

“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原始祖先潜藏记忆的储存库 ,是人类据以做出特定反映的先天遗传倾向 ,是最深层的无意识。荣格认为它是一个储藏所 ,是由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 ,但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行为的各种本能和原型组成 ,是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在这个层次中 ,人不再有个体的区分 ,个人的心灵在这里扩来并融入人类的心灵 ,存在着不能加以分割的整体性。

从个体出生的那一天起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就给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 ————一个人出生后将要进入的那个世界的形式 ,作为一种心灵的虚像个体已经先天地具备了。

集体潜意识能产生各种意象和概念,不受意识控制能驱使人做出某种行为。而佛教唯识学认为阿赖耶识是身心世界生起的本源 ,能将所有经验保藏无失 ,遇有机缘条件即可复现,决定人的种种心理与行为等身心活动。 阿识的内容是由其所含藏的各式各样的种子构成的。

种子 ,就像地中的种子 ,有唤起的潜在功能 ,也就是在阿识中含藏着的产生现象经验等现行的功能作用 ,是阿识中一种潜在的功能差别。在阿识中 ,我们所曾做过的、经历过或察觉到的所有事情、经验 ,都是以种子的形式储存起来了。

(3)、量子力学的权威薛定谔,近来研究生命科学,薛氏说:“我在母胎时,并不是我生命的开始,我是依照了过去的蓝图,而出现我的生命。我的死亡,也并非我生命的结束。

”薛氏之说,生前已有蓝图,死后生命并不结束,恰恰否定了人死如灯灭的俗论。他也谈到,遗传密码是带着人多生多世的知识,一生命运的,无非是遗传密码的一个译码过程。而这一世你的人生的经历,学习的过程,又在这个遗传密码当中添进了新的密码,然后这个添进新密码的遗传密码,又会找到另外一个生命载体。

4、俗话说:人生如梦。众生一直在无明大梦中,在幻化中而不自觉。

你看电影,荧幕上的人物活灵活现,其实背后是一张一张不动的胶卷在被机器操纵,我们被机器骗了。。。

现实也如此,有一种“业力”在背后操纵着我们,我们就是那不动的胶卷啊。。。我们的一举一动,其实就是业力的幻化而已。。。。

佛教把“灵魂”叫“阿赖耶识”。

佛教说人生最大的【驱动力】来自于“业力”,业力是决定凡夫众生轮转六道的唯一原因。佛家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佛在经上常说‘业力现前,强者先牵’;换句话说,哪一种力量、业力强大,那一个就先受报。

我们的身(外在行为)口(说话)意(念头思想)三业都会产生业力。我们的身(外在行为)口(说话)意(念头思想)三业都会产生业力,其中以意念的业力为最大。《太上感应篇》里说“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说明我们起心动念,都在鬼神鉴察之中,吉凶祸福便已确定。

所以,佛教说意罚为最,对恶意念头的惩罚是最大的。那么所有宗教都看到这点,修行自然从心修起。

佛家说:一切法由心想生。我们的一言一行,甚至每一个念头,或善或恶,都会在我们的神识(阿赖耶识)里种下种子,这叫“因(就是内部原因或主要条件)”。

另外,佛法讲因缘,众生(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而生。上面说的那个“因”要是遇到了合适的“缘”,就会生出“果实”,或善果,或恶果。

很多事,做的时候觉得没事,实际上在我们无意中、不知不觉中就会把业力种子种到我们内心深处(弗洛伊德叫“潜意识”)。

举例说明:比如我们经常浏览不良**,看的时候没事啊,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梦遗了,在梦中我们是无法控制这个的。

学佛,就是修心的。修心就要从每个念头抓起。佛法讲“息灭贪嗔痴,熄灭贪嗔痴”,就是这样。

5、净空法师:梦通三世。

第一种:宿业

过去生中所造的。有时候梦中梦的这个境界,从来也没有见过,也没有想到过,为什么会作这个梦?这一生没想到没见过,前生曾经想过做过,你阿赖耶识里头有种子,种子起现行。

诸位要晓得睡眠的时候,不如清醒的时候,清醒的时候,意志比较容易控制;睡眠的时候,意志不能控制。不能控制,所以在多生多劫之前的宿业,有的时候会现行,控制不住会现行,所以会作很多奇怪的梦,有这些梦境出现。

第二种:妄想

心散乱妄想会作梦。这个妄想的时候,我们也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道理。

第三种:有预兆的梦

就是未来的事情,明后天的事情,或者几个月以后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你在梦中就出现了,是种预兆的梦。由此可知,三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要不通三世,怎么会预先有预兆呢?

这个预兆就是未来的事情,怎么未来的事情已经知道了?所以说是因果决定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第四种:鬼神入梦,鬼神来托梦

这个也是有因缘的。假如我们要是梦到过去的,或者是家亲眷属朋友,那地藏经上有,说得很明的。凡是梦到这些,都是他有困难,他有痛若的时候,想来求你帮助。

那梦到这个,我们学佛的人知道,晓得这个情形。那么到第二天,我们可以给他念一卷经,或者给他念几百声,念一千声佛号,给他回向,这个就是对他帮助。那么还有他好像非常看到贫穷可怜,愁眉苦脸的样子,可以诵经;在鬼道里头,也可以烧一点纸钱给他,这个是鬼神入梦的。

我在过去,好象是在大概总有事二十年前了,我有一个朋友,他来给我说,他说他梦到他的邻居。那个邻居也是他的同事,邻居的太太过世了,他在一个星期当中梦过三次,看她很苦,问他要钱,求他帮助。他就很奇怪,梦中的时候,忘了作梦,也忘了他死掉了,所以他还给她讲,他说你怎么会问我要钱?

你没有钱用,应该找你先生要才对呀!她说我先生没有钱,求他帮忙。梦醒的时候;他是个**教徒,他先生是个**教徒,所他**教徒不烧纸钱的,她一定落在恶鬼道,才没有钱用。

所以他就来告诉我,他一个星期梦到三次,都来讨钱。我就告诉他,你给她烧点纸钱;烧了纸钱之后,再梦不到了,可见得她是来求帮助的,这是鬼神入梦,求帮忙的。所以梦境有四种,这个四种因缘。

2楼:匿名用户

佛说佛经,也常以比喻为主,无有实义,一切文字,皆非实义,皆是表示法,文字永远不会是真实,真实本质千变万化,不着定相,亦无断灭,周而复始,流转不息,如是无极,故离文字,不着形数,不落定义,不缚常法。

真正的修佛者不会拜佛,他们都知道即心即佛,本质即佛,不着形相,本来无缚,因执形相,故而起缚,妄想若尽,究竟无解,亦无缚者,离心意识,是佛真修,不着于拜,不着形式,不着妄想,断灭有为,离绝妄动,证心本体,无得无失,性相一如。

一切事物,无有所住,无有留者,谁是缚者?谁是被宰者?

空间本体,名为佛性,名为太极,名为真如,名为真心,空间本质,起心意识,名为心识,名为心理,名为思想,名为妄想,名为烦恼,名为妄见,名为邪见,名为不自见,名为外见,名为生死见,迷失自心,而取妄相。

心理学的境界,连佛的皮毛都不如,心理是心的运动,而佛,是明悟自心本体绝对真实的并修证圆满并获得绝对解脱与神通的本质之性,超越了人与我,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自心。

3楼:匿名用户

佛像佛经,常常比喻为基础的,没有真正的正义,所有的文字,没有真正的正义,是一个代表性的文字永远不会是真实的,真正的性质不断变化的,徒劳的逐步也不熄灭,再次再次循环不已,的情况下,非极性,所以从文本,不能形成数,不放弃的定义,不依赖于通常的方法。

真正修佛不拜佛的人,他们的心是佛,菩萨基本上是徒劳的地貌,地貌由于执行不打领带,因此,从领带,妄想如果有什么解决办法,也不是并列的离心意识佛真修,崇拜白白徒劳的形式,徒劳的妄想,熄灭,并有前途的,自己轻浮卡心的身体,没有丢失的性分离。

一切,没有一些活的,没有被拘留,被**的人吗?屠宰是谁?

空间体,称为佛性,叫邰池称为真正真诚的,的空间基本上,从意识的心脏,称为心识称为心理命名的意识形态称为妄想叫的烦恼,叫汪机庵的,称为邪见,命名为看不到自我为外界称为生看得失去了的心,和万向。

的心理境界心理学不如佛的皮毛,是心脏的运动,和明悟佛,从心体是完全正确的,修证圆满得到的绝对救济神通本质的性质,超出了人,我,超越生,和超越的心。

怎样开始系统学习心理学,怎样学习心理学?

1楼 kiss卜姿 根据您的情况,我建议您通过自考心理学来系统那个的学习心理学知识。理由有三 首先,自考心理学本科段可以是您比较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这也是您最希望的。 其次,自考心理学本科的可以提升您的学历,这可以是您获得社会的认可,方便从事相关的工作。 最后,有了上述两点的原因,加上每次考试...

“移情”在心理学上怎样解释,心理学上的”移情”与”反移情”怎样理解?

1楼 匿名用户 移情指本应是对他人 通常是父母,但也可以是兄弟姐妹 配偶等 的情感和态度转移到了分析家身上。有正向和负向之分。正向就是案主对心理咨询师产生好感或依赖感。负向就是厌恶感。 如果咨询师与移情者一同陷入情感的漩涡,这样咨询者关系就会产生质变,这是需要严加防止的。 咨询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佛教有没有心理学因素,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1楼 匿名用户 以幻修幻,很正常,佛经里面讲的清清楚楚,并没有说忽悠你。 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2楼 匿名用户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心理学非常复杂,它作为一门科学,被认为是最不成熟的科学,却又说是20世纪最发达的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现在它的主学科有200多种,心理学的大家 大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