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没有心理学因素,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2020-12-31 15:24:53 字数 5200 阅读 7356

1楼:匿名用户

以幻修幻,很正常,佛经里面讲的清清楚楚,并没有说忽悠你。

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2楼:匿名用户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心理学非常复杂,它作为一门科学,被认为是最不成熟的科学,却又说是20世纪最发达的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现在它的主学科有200多种,心理学的大家、大的流派也有很多。

所以要拿佛教的心理学跟西方的心理学去相比的话,不大好比较,互相之间也互不相认。比如说,心理学大致分为自然科学心理学与人文科学心理学。人文科学心理学在我们国家高考里面属于文科,自然科学心理学是属于理工科,这两家到现在也不能坐在一起。

因为自然科学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的,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所以它不能承认精神分析或者佛教的心理学,它根本就不能承认这种东西是科学。

如果要勉强比较,只好跟心理学里的一些流派,就是现在一般所说的第二心理学跟第三心理学、第四心理学。第二心理学就是精神分析,第三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第四心理学是超个人心理学。这几种心理学与佛教中关于心识的分析、修行的体证共同点相当多。

这三个派别的西方心理学家对佛教都是极为感兴趣——不是一般的感兴趣,甚至比佛教徒更感兴趣。

我在2005年参加过荣格这一派心理学的年会,这些心理学家几乎都认为自己是禅师

,都在参禅。我们学校每年都有法国精神分析派的心理学家来交流,大概有

一、二十个,他们也全都认为自己是禅师

,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禅宗。荣格心理学会会长**的题目就是《我是一个禅师吗?》。

最后他的结论就是“够不上一个禅师”,就说在禅师面前,他们是非常谦虚的。他们对禅师接人的教学方法最感兴趣。因为禅师可以在刹那之间,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一个人的心理问题,甚至让他开悟,心理学家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技术。

我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科学的,

现在一般研究宗教与科学关系的人,都知道科学是从宗教里面分化出来的,它不是截然对立的。宗教信仰跟科学研究也不是截然对立的东西。有一组统计数字,从有诺贝尔奖以来,得诺贝尔奖的人一共是500多个,95%以上都有宗教信仰,只有前苏联不多的几个科学家没有宗教信仰。

就说明宗教信仰并不妨碍他的科学研究。反倒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得诺贝尔奖的很少。再者,两者也不一定完全对立。

比如佛教,它研究心就用“解行相应”的方法。解行相应,就是我提出一个理论,然后去实践。实践了以后,再对这个理论进行修改,那跟科学的方法有什么两样呢?

那也是一种研究心的非常科学的方法。解放以前的太虚大师对整个科学有一个评价,就是科学的方法是科学的,但也是片面的。因为理论方法是有局限性的,你用来研究物质世界,分门别类去研究的时候是可以的。

但是你研究世界的整体、研究微观层次及精神心理等问题时,这种方法是不够的。他认为完全科学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再加某些宗教所用的瑜伽实证的方法,就是通过禅定、通过治理自心这种实验开发出一种智慧,去直观自己以及整个世界的实相。我觉得这个说法是非常好的。

佛教与心理学有关吗以科学的角度心理学

3楼:结个善缘啊

我个人认为佛教教义里对众生心性的修正、指导、引导是最科学的,最善巧方便的,最符合众生心性发展规律的。是最高最好的心理学。

佛教心理学。

4楼:守望者馨缘

【宗教是治心的,尤其是佛学本来就是“心智科学”,佛学中的心理学内容需要从佛法基本的起缘知识、五蕴知识开始了解,而后需要去理解唯识学方面的很多理论。

在唯识理论中和佛法的五蕴概念中,对心、思维的种种功能、过程,都有非常具体细致的说明。分析心的自身各部分为分“识”,而分析心的活动的各种要素称为“心所法”。

在八十九心中最简单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只是一种纯粹的感觉,于对象上并无任何复杂的反应。如果我们详细地审察,则它们最少还包括有七种心所法在内:

一、触(近人译为感觉,即器官和对象的感触);

二、受(由对象所激起的感情);

三、想(构成意象作用,即于对象而造成概念);

四、思(意旨,即欲取或避于对象);

五、心一境性(近人译为精神集中);

六、命(心理的寿命或内存的生力);

七、作意(注意于所缘的对象)。

各派论师不但重视心法,而且都同样地很重视心所法的分析。“心所”,是心所有法的略称,即是心的附属物。佛经把身心所存在的现象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

在阿毗达摩中通常用色法、心法及心所法三种来包括它们。色法属于色蕴,心法属于识蕴,心所法则包括受、想、行三蕴。根据上座部,行蕴有五十法,再加受想二法,共有五十二个心所法。

这里面有二十五个是善心所,十四个不善心所,十三个是通一切善恶心的心所。它们的善恶或不善不恶是根据它们所相应的心来说的,即与善心相应的为善心所,与不善心相应的为不善心所,与无记心相应的无记心所。

八识和五十一心所,是佛法对于心理现象的说明,而且尚是提纲挈领的大要,假使仔细分析更是无量无尽。专研究这方面的叫法相宗,也叫唯识宗,对人的认知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人有两套心理认知系统,一是内外相关的觉知系统;二是内在自缘觉知系统。唯识学把重心放在内在觉知系统上,它立“唯识无境”义,以区分两套认知系统,彰明自宗旨意。

唯识学认为,凡夫的认知定式泥于遍计所执之思维方法,并且分不清识与根的认知差别。在凡夫心态上认知活动无法达到主体自身认知能力的转化,因而也就无法最终觉知意识的深层结构、功能原理。认识是一种了别过程,虽然认识的启动有赖于主体与客体的相关性,但是形成认识实则属于心识内在之活动,也就是内在信息自我加工过程。

人的认识不能直接面对客体,因为认识只是识的分别变之活动。这就是人的心理主观性的表现。

佛学的心理学与西方潜意识心理学理论的不同之处区别:

第一,佛教唯识论的意识理论,在承认直觉思维的同时,还承认理性思维。意识是由阿赖耶识 中见分派生出来的。而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意识理论,则把意识主要说成是直觉,认为理性意识是即时的、断断续续的、不起很大作用的。

其二,在佛教唯识论中,意识没有主体。它就象一面没有主人的镜子,一方面鉴照外在的境象,一方面鉴照阿赖耶识自身。如果说它有主人,那么这个主人则是末那识,末那识是自我的代表,是染污识,是应该破除的。

而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意识理论中,意识都是自我的代表,决定着自我的性格和形象。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对无意识的控制程度,决定这个人的伦理道德风范。在荣格看来,由于意识层次中人的心态和心理功能的不同,决定人有不同的性格。

其三,在佛教唯识论中,意识的主要作用是要通过般若和禅定等修为,摆脱末那识的控制直接把阿赖耶识全部照亮,最后转凡成圣,化烦恼为菩提,实现所谓的“大圆镜智”。而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则执行现实原则,对热衷于快乐原则的无意识加以监督和节制。在荣格的理论中,意识仅仅是通道,即实现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与外在现实之间的沟通。

记得曾在书店看到过有专门的书,当当网等图书**都是有的,好象就叫《佛教心理学》或者《唯识心理学》。】

引用;http://wenku.baidu.***/view/c79e0401de80d4d8d15a4fd4.html

心理学和佛学有什么关系

5楼:

一些心理疾病被认为需要纠正错误的认知,人的错误认知一般有过分绝对化(我一定要成功),以点带面(我这个事情没做好,所以我什么都不行)等等。佛家的理论都是叫人放下、放下了自然就没有烦恼了。比如佛叫人观自在,然后自在如来,好比健康人的一种心理调节方式,心理疾病的患者不能调节了,那就用宗教调节。

不仅是佛教,还有**教也是一样,佛割肉饲鹰也好,耶稣让人打了左脸打右脸也好都是一个道理,挣不到就不要争,不争了看淡了心情就好了。一花一世界,世上如此之多的玄妙,何必非执着于一事一物呢,对不?

佛教与心理学之间有哪些交叉

6楼:多普达成

佛教说了一切法、一切真理、一切现象,有漏、无漏等等心理学只说了近几个世纪关于心理活动的粗略规律和现象,不深刻,不全面对于细微的心理活动无法观察,时间跨度、空间范围都很有限对于出世间的心理更没有涉及。

佛教心理学

7楼:成都妙顺

佛教的两大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唯识学”,而唯识学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门认知科学,它包含了对心理规律的详细分析。其中,还特别详述了不良情绪产生的过程和原因。而佛法中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对治“贪、嗔、痴”这三种不良心态。

所以,通过佛教的一些手段,是能进行心理**的。但是,必须以科学、实用的态度来对待佛教,而不能将之迷信化(佛陀本意就是反迷信的),如果沉浸于佛教之中的迷信,那么,学佛就变成了毁家亡国的事情了....

8楼:色男一匹

教育心理学,教人从善如流?

信仰佛教的人是不是有心理问题?

9楼:海印放光

1.佛教在中国已经两千年,我们祖祖辈辈的祖先大都信仰,我们的祖辈应该都是正常人。

2.中国的历代帝王以及王侯将相、文人学士大多数都信仰佛教,这在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清清楚楚,这些社会精英应该是正常人。

3.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艺术、诗歌艺术、戏曲艺术、绘画艺术、石窟艺术、建筑艺术、茶文化、风水文化、禅、理学……等等,无不与佛教思想高度融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应该是公认的事实。

4.目前世界上,大约有三亿多佛教信徒,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区,信佛人群占总人口的75%以上,大家都是正常的人士。

10楼:因缘法

有两种人最易信仰佛教:

一种是什么知识都没有的,有可能一说就信,一种是高级知识分子,爱思考人生至理,如哲学家、物理学家、艺术家。当年大才子陈叔同突然出家,震惊全国,但没有人说他有心理问题或是感情危机,因为他经过学佛,认为佛教完美地解决了心的解脱这个问题。当代大科学家朱清时,物理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2012年当选“中国教育年度声音”。谁能想到他竟然相信佛教呢,他研究佛教后,对佛教与现代物理学惊人的相通。如果有人说他有心理问题,怕这个人要被人认为是心理疾病。

不易信的,就是中间的人,自认为有知识,对佛学却看不懂、搞不清,或者干脆对佛学盲目否定。

11楼:老婆给我裹牛子

看了下面几个楼层的回复,自己也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心中有佛,到处都是修行。我们不妨抛开外在条件,首先我们是一个自然人,佛教向来讲求慈悲和大赦,佛教人更是重视善举善行,佛经中所说的一切都是要突出一个“善”字,踩到了麦苗要种下五棵麦种。

这也是要教化人内心要充满怜悯,要重善举。所以佛家修行不在乎在外条件,人人都可信佛。即使不入佛门,也可以自我修行。

算命,跟心理学,有没有关系,算命与心理学有没有什么关联???

1楼 命中注定来打你 算命确实和心理有一定的关系,本来有人对算命就是半信半疑,一旦说错就更不想信了,但是要是所说的事情是对的或是近似,他 她 的心理就向相信这边倾斜,如果说了五件事都差不多对,就会不自觉的相信算命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了。这里要说的是要能保证五件事情都对或是差不多都对并不是一般水平的算命...

教师学习小学心理学有什么意义,教师学习小学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30

1楼 sj蒲公英的种子 这是对一个教师基本的要求啊 因为现在倡导德育 不只是现在 教育本来就应该包括道德的成长教育 对人在幼少时的的心理有所了解之后你会发现他们是很需要你去细心关怀的一个群体 有一句话 每个人其实都是他们童年的影子 你想想自己的童年也会有所感悟吧 所以为了我们可爱的孩子们 我真是感觉...

有没有关于恋爱心理学的书籍,与爱情有关的心理学书籍

1楼 匿名用户 推荐你看一下张德芬的《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这本书讲的是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关于心理学的 恋爱心理学书籍 2楼 匿名用户 你好我这有几本关于爱情的心理学书,很不错,你可以参考。 《爱是一种选择》美 汉姆菲特 米勒 米尔著 王英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爱的五种语言》美 盖瑞 查普曼著 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