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建筑风格分析(从艺术欣赏政治人文等

2021-03-03 19:11:03 字数 4590 阅读 6385

1楼:莫子蓝

说起巴黎圣母院,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又名《钟楼怪人》。的确,这部由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不仅成就了作者本人,更使得巴黎圣母院这座历史悠久的教堂建筑名扬天下。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教堂的第一颗基石是1163年奠下的,它是由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在之后建造过程中一共更换了四位姓名不可考的建筑师,历时180多年,直至1250年才真正落成。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它的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雨果也在《巴黎圣母院》中将其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它开创了欧洲建筑史的先河。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而圣母院最闻名的就是它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堂建筑的外形粗笨、呆板的束缚,采用了华丽的建筑外形和精美的雕塑装饰,增加了外观艺术装饰。同时,教堂内部也做了很大的改进。

传统教堂的内部昏暗、窄小,而巴黎圣母院扩大了内在空间。壮观的深度,长达35米的柱石支撑着巨大的拱顶,阳光透过彩色大玻璃窗投射进来,将教堂内部照耀得一片雪亮。

圣母院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和三条装饰带分为九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透视门,站在塞纳河畔,远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著一层,石像越往里层越小。门洞上方就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

大门上雕刻也是精巧无比,多为描述圣经中的人物。大门正中间是一幕「最后的审判」,中柱上的耶稣在“世界末日”宣判每个人的命运,一边是“灵魂得救者”升入天堂,一边是被推入地狱的罪人。左右两边各另设

一个大门,左侧大门刻的是圣母玛利亚的事迹,其雕刻之精美,格调之雄浑居三门之冠。右侧刻的则是圣母之母-圣安娜的故事,每一个雕塑作品都层次分明,工艺精细。在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

中庭又窄又高又长。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

教堂内部结构严谨,却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走入圣母院内,右侧安放一排排烛台,数十枝白烛辉映使院内洋溢著柔和的气氛。大厅里,门与门相套,逐层后退,形成典型的尖圆拱券。

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于是,教堂就成‘与上帝对话’的地方。坐席前设有讲台,讲台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的目光一块儿望向**圣母哀子像 (pieta) ,耶稣横卧于圣母膝上,圣母神情十分哀伤。

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

在这高旷、明亮、可容纳近万人的教堂大厅里,聆听着数千根音管的大管风琴奏出的庄严的圣歌、唱诗班的祈唱和牧师不紧不慢的布道,人们仿佛超拔与尘埃之外,心凝神释,与上帝融为一体了。

圣母院的第二层楼就是著名的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哥特式建筑的另一特点就是取消了台廊和楼廊,增加了侧廊窗户的面积,甚至整个教堂都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载了墙体的功能。

圣母院的花窗还应用了从阿拉伯学来的彩色玻璃工艺,拼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色彩斑斓,但这可不仅仅是装饰,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著一个个的圣经故事。由于以前的大多数民众不识字,这些图像正好方便以前的神职人员来做传道之用。

院内摆置很多的壁画、雕塑、圣像,因此前来观览的游客络绎不绝。要享受独自一人片刻的宁静,不妨上去圣母院第三层楼,也就是最顶层,雨果笔下的钟楼。圣母院的正面有一对钟塔,两座钟塔高69米,由一条装饰精美的走廊连接。

南钟楼有一口重达13吨的巨钟,北钟楼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石头楼梯,由387个台阶组成。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百米的尖塔,塔尖补充了花窗上方的空白,并与建筑的正面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平面对称图形。登上钟楼的最高处,游客可以尽赏巴黎美景。

巴黎圣母院广场上有法国公路网 “零起点 point zero”的标志,这就意味着从巴黎到什么地方有多少公里,就是从这个“原始点”开始测量的;从什么地方到巴黎有多少公里,也是指的到达这个“圆点”的距离。可以说,法国巴黎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以岛上的巴黎圣母院为起点而发展起来的。

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巴黎圣母院一直是法国宗教、政治和民众生活中重大事件和举行典礼仪式的重要场所。在法国人心目中,巴黎圣母院十分亲切。每逢星期日,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做弥撒,听**。

教堂里演奏的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和庄重的宗教**,吸引了多少游人和宗教信徒。圣母院不仅是古老巴黎的象征,更是法国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正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那段名言:“这座可敬的历史性建筑的每一个侧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仅是我国历史的一页,而且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它不仅“写出了人类的世界通史”,而且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制造的交响诗”。

2楼:匿名用户

法国天主教大教堂。位于巴黎塞纳河中城岛的东端,始建于1163年,1320年落成。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

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

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

“长廊”上面为**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

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

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

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

“长廊”上面为**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

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巴黎圣母院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是怎样的呢?

3楼:百度文库精选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

原发布者:十三妖丶3

4楼:漫阅科技

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呈十字形,宽47米,深约125米,可以容纳万人参加礼拜仪式。中心形成一个穹隆,其上的尖塔高达90米,直刺云霄。著名的西立面下部是三个深凹的大门,中间一个是“最后的审判”的主门,左右两边是“圣母”和“圣安娜”的次门。

这三个门带有连续环绕的拱券,每个拱券上都刻有圣母、圣婴、圣徒像。三个门的上方也有一排刻有法国历代29位国王的雕像带。雕像带上面有一个直径13米的“玫瑰花窗”。

再上面是一连串连续的尖圆拱券,将两个高60米的方塔楼连为一个正整体。有人描绘道,当阳光照射进来,或是当夜间燃起烛光,彩色玻璃反射出奇异的光影,高大的穹隆,矢形的尖圆拱,以及教堂中混合着洪亮的管风琴、唱诗班歌声、牧师的布道声,这一切烘托出一种腾空而起的动感,一种向天堂接近的神秘幻觉,有力地体现了超脱尘俗的宗教情感。这是一种神秘的陶醉,近似柏拉图所说“最高神仙福分”。

也就是说,教徒们在这样的教堂中做礼拜,会产生一种神秘的体验。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神秘感应,雨果创作了《巴黎圣母院》,也正是在雨果**的影响下,这个经历过战火和法国大革命而遭到损坏的建筑,又在维奥莱勒迪克的主持下,花费了20年才得以修复,使得这个建筑像雨果的**一样流芳百世。

法国巴黎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