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觉得我们的科研,比我们原先想的更有价值吧。
当然,还会提醒我们完善我们自己的科研评价体系。
如何看待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2楼:紫色学习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这既是一次中西医完美结合的典范,也是屠呦呦40多年不懈追求精神的完美回报。
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她获得诺贝尔奖带给我们多重启示。立足客观、全面的角度,我们看待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才不会跑偏。
首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中西医完美结合的成果。一直以来,国内外关于中西医的争论持续不断,容易犯厚此薄彼的错误。事实上,中西医都是人类的文明成果,对人类健康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
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充分认识中西医各自的价值,将两者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地作没有意义的辩论。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教授说,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而西方科学家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中草药进行分析提炼。屠呦呦的获奖说明,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它是一加一等于三,而不仅仅是二。安德森的话表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离不开中医,也离不开西医。
正如屠呦呦所指出的,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研究员顾丰也表示,屠呦呦的发现和研究工作为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就应该像她这样,从分子学角度研究出中医中药的药物作用,为人类造福。社会特别是医疗工作者要摆脱狭隘的偏见,充分利用好中西医这两大医学宝库。
合作共赢,不仅经济领域适用,在医药界一样适用。
其次,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精神之光爆发的巨大力量。40多年来,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40年后,屠呦呦终于得到诺贝尔奖的桂冠。
这背后,屠呦呦等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当她成为85岁的老太太时,因为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而赢得了整个人类的赞誉。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研究中,为了破解难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让她茅塞顿开;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因为环境差,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就像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所说的那样,屠呦呦“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绝不是偶然的,她的身上始终闪耀着精神之光。
3楼:匿名用户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4楼:简丹秋缑旭
屠呦呦获奖,表明了中国和中国人对全人类的贡献。古往今来,中国和中国人在持续地努力贡献于全人类的事业。一个国家做出各种体系和制度的改善,并不仅是为了瞄准诺贝尔奖,也不仅是寻求在各种荣誉锦标上刻上本国或本国人的名字,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国民的活力、创造力,让优秀者脱颖而出,让普通人尊严生活,从而最终贡献于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在这个意义上,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时下的各种争论。
5楼:匿名用户
屠呦呦奉献自己的一生去造福人类,获得的诺贝尔奖是她努力的象征。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勇于奉献的精神。请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全部
谢谢支持呀
6楼:快乐的张老头
有一篇文章,叫《同是诺奖演讲,莫言与屠呦呦的价值观却显得大不同》,文章把中国两位诺奖得主的领奖演讲词进行对比,分析深刻,对比鲜明,持之有据,从而得出:同是共产党员的两位知识分子,品行和价值观有本质的不同,屠呦呦虽然两次落选院士,却不抱怨,能把个别人和单位的做法与整个社会区别开来,把党的培养和团队共同努力放在突出位置,惊人尊敬;而莫言突出自己,丝毫不提军队的培养,反而怨声载道,仇视社会,揭露社会“极端阴暗面”,丑化矮化中华民族,令人作呕。几年前,在当时一片赞扬声中,我写了《对莫言作品的不同看法》,引发争论,至今我仍有此看法,并坚决反对把他的作品收入教科书,以免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我国从一穷二白起家,在极其艰苦简陋的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搞出了“两弹一星”,屠呦呦团队研发出“青蒿素”,救了不少人的生命,值得赞扬;莫言虽得诺奖,人们本应高兴,为什么高兴不起来?因为莫言作品丑化了自己的民族,他的演讲品味、体现的人格低下,我们为啥要为这样的人喝彩?诺奖评委也真是的,似乎专与现行中国社会作梗,对着你的弊端来,**、王小波也评诺奖,情况有些复杂。
我国的知识分子,都有过坎坷的经历,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都为国家做出过贡献,就如一个儿女跟着一个贫困的母亲受苦长大,你能丑化、抱怨、谩骂自己的母亲吗?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知道该怎样对待。
屠呦呦获奖对当代大学生有哪些启示
7楼:邂逅
一、科学研究需要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屠呦呦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年代,尽管今人看来“封闭、保守”,但充满了激情和必胜的信念。屠呦呦及其团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土法上马,经过191次实验终于取得成功,可谓百折不挠。
“两弹一星”和人工合成胰岛素均不例外,都源自信念的力量。不仅如此,那个年代的科研人员有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如邓稼先等),即便拿自己身体做实验也在所不惜。这对当下某些人而言简直不可思议。
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成功还得益于文化自信。青蒿素研究源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记载,正是基于对传统古典医药典籍的崇信,他们锲而不舍,终成正果。
反观,中国当下的科技教育界,最缺乏不是科研条件而是学术与文化的自信。近现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蹂躏,被简单地归咎于传统文化的“落后、愚昧”。这种文化自卑感至今仍未消除,如中医药“伪科学”论仍不绝于耳。
因此,唯欧美马首是瞻的思维定势,使亦步亦趋地追随变得似乎天经地义。如果他国研究超音速4倍的发动机,中国步其后尘而不是创制新的航空器,那终将受制于人。如果留洋经历和sci**变相地成为某些科研机构和高校人才任用和绩效评价的尺度,那中国科技人员就有沦为欧美学府奴仆的危险,国家科技与文化安全都令人堪忧。
如果传统的中国哲学、历史、文学、文字学、民俗学、中医(药)学科研人员,也被迫为稻粱谋而留洋,那文化消解与瓦解则势所难免。
二、要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创新的机制和体制。首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者既无院士头衔,又无博士称号,更无留洋经历,这给中国人才任用和评价体制带来了尴尬。笔者虽不赞同网上有关废除中国院士制度的偏激论,但制度本身的“弱踵”因素值得考量。
由于现代人缺乏公心,即便有蔡元培式的伯乐,也不敢贸然不拘一格用人。为了规避任人唯亲,诞生了中国化一刀切式的系列管理办法。如上世纪90年代要进科研院所和高校,须硕士学位;随着博士雨后春笋般“孵出”,如今要进重点科研院所和高校,须博士名号外加留洋经历。
50年后是否须有月球游历经历不得而知。貌似公平的管理制度,却让以权谋私者有机可乘。假冒伪劣的院士成果也屡见不鲜。
于是众多的屠呦呦被拒之于门外。如何让“低学历”的华罗庚和钱穆们、“非专业”的郭沫若们脱颖而出、大显身手,又不让方鸿渐们投机钻营,是未来中国科研体制、人事制度改革乃至政体改革面临的难题。
三、科研要有点非功利心、需要默默耕耘的精神。屠呦呦及其团队是自1969年听从上级安排,开始试验研究的。虽然1971年下半年已取得显著疗效,但1974年才得到完全认可。
第一篇中文**1977年才发表,而且还是以“青蒿素协助组”的名义;英文**更是到1982年才刊发。他们科研不是冲着大笔科研经费和奖励,而是受一种使命驱使的。今年三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都已耄耋之年,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获大奖。
屠呦呦的启示告诫人们:科研要有点非功利心、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功利性愈强,愈经不起挫折。
反观当下的中国科技教育界的研究,急功近利似乎已成常态,为了早获名利不惜杀鸡取卵。
四、媚外是国之大忌。屠呦呦获此殊荣当然可喜可贺,但决不能以诺贝尔奖项作为科研成果最高、甚至是唯一的评价尺度,须知袁隆平、王选等中国科技精英对人类的贡献,远非诺贝尔奖项所能涵盖;也不可以一荣俱荣之心侵染科学的神圣。笔者获悉屠呦呦家乡的旧居,被以1.
5亿元(人民币)天价标出;前些年莫言获奖后,其故居周边的草木都被拔光“沾仙”。这些暴露的是潜在的文化自卑和媚外习气。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和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文化自觉自信不竭的动力和源泉;简单地媚外崇洋为国之大忌。
五、科研成果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投入的多少。科研成果与投入往往不成正比。据说中国研制“嫦娥一号”的开支,仅相当于一公里地铁的费用。
屠呦呦们从事青蒿素的研究条件十分简陋,他们土法上马,购置三口大缸做实验用具。现在一些科研人员动辄要求与“国际接轨”与老外攀比。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中国每年的科技投入是相当可观的,但高水准的、具有首创性的成果却不多。
大量的资金因疏于监管而浪费,设备被闲置。要改进和完善相关的制度。
屠呦呦得奖给我的启示作文
8楼:邱宇强
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她获得诺贝尔奖带给我们多重启示。立足客观、全面的角度,我们看待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才不会跑偏。
首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中西医完美结合的成果。一直以来,国内外关于中西医的争论持续不断,容易犯厚此薄彼的错误。事实上,中西医都是人类的文明成果,对人类健康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
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充分认识中西医各自的价值,将两者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地作没有意义的辩论。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教授说,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而西方科学家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中草药进行分析提炼。屠呦呦的获奖说明,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它是一加一等于三,而不仅仅是二。安德森的话表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离不开中医,也离不开西医。
正如屠呦呦所指出的,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研究员顾丰也表示,屠呦呦的发现和研究工作为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就应该像她这样,从分子学角度研究出中医中药的药物作用,为人类造福。社会特别是医疗工作者要摆脱狭隘的偏见,充分利用好中西医这两大医学宝库。
合作共赢,不仅经济领域适用,在医药界一样适用。
其次,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精神之光爆发的巨大力量。40多年来,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40年后,屠呦呦终于得到诺贝尔奖的桂冠。
这背后,屠呦呦等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当她成为85岁的老太太时,因为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而赢得了整个人类的赞誉。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研究中,为了破解难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让她茅塞顿开;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因为环境差,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就像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所说的那样,屠呦呦“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绝不是偶然的,她的身上始终闪耀着精神之光。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这既是一次中西医完美结合的典范,也是屠呦呦40多年不懈追求精神的完美回报。
望采纳~
屠呦呦为什么能获诺贝尔奖,屠呦呦为什么30年才获得诺贝尔奖
1楼 j机械工程 屠呦呦的贡献在于,从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 ,这种药物表现出让患者群体明显降低死亡率的特点,贡献巨大。屠呦呦的贡献在于她在青蒿素方面的原创性研究。 屠呦呦为什么30年才获得诺贝尔奖 2楼 匿名用户 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很多人都是发现某个成果之后才获得诺贝尔奖...
屠呦呦诺贝尔什么时间领奖,屠呦呦是什么时候获得诺贝尔奖的
1楼 匿名用户 答 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屠呦呦女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是抗疟...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对中医药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楼 青辉蓝魂 将更加背离中医药发展规律。 2楼 幸运猪 没有关系,中医治病要辨证,青蒿素是西药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对中国的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楼 攸幽栀幽 屠呦呦其实是一位中医医药研究科学家。屠老的专业是生药学,不是生物药学。对生物药学应该影响不太大。 生药大概就是中药材炮制前或者简单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