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的用韵问题

2021-02-25 16:05:10 字数 5391 阅读 3446

1楼:残月栖鸦

古时的汉字读音与现在普通话读音有不一样。用自己方言念下,有时候是压的。

2楼:手机用户

古音和今音的读法有些不同呀。古诗大多用的平水韵:

http://****juzhai.***/yashe/shijing/jiandan/k-108.html

例如无和于是同韵--专

上平:七虞

什么叫韵;在古诗中什么叫限韵、什么叫使用韵,古诗一般用哪些韵。

3楼:清灵于世

“韵”,这个字你看可以分为“音”和“匀”,“音”嘛。就是**咯!“匀”就是平坦整齐的意思!

(汉字很神奇你有些可以直接从字面上读懂它!)所以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很坦然的、宽裕的、柔和的**,但这个**是文字朗读上、散发出来的、贴近自然的、音律。

我的限定词很多,抱歉!只是这个“韵”是汉字里最抽象的一种感情载体!

就好像你听到一声悠扬的哼唱,你听到的是歌声,但感觉确实里面的音与空气发生的**所产生的共鸣(也就是说感觉是空气自己发出的),什么叫“韵”,这个不是直接创造的,是自然的、有些过程的、产生的音律达到了与我们认知上美的感受,我们就称为“韵”。很烦吧,举个例子,我用“啊”字拖长音,改变音调,你到最后感受到的只有元音后面的那个韵脚eng(鼻音),这就是韵。

给你首现代版的新古诗,看我的标注!

《淑梅》【典韵】

棂台小炊(ch"ui"),

荒原雪堆(d"ui"),

庐燕檐下榻花归(g“ui“),

(自己加的不是原文!韵不过三,不然会腻,歌也一样!往下读)

一雨白梅(m”ei“),

冷素纷飞(f”ei“),

胡琴马啸雏鸦已轮回(hu“i”),

婉歌别了谁(she“i”)?

读起来什么感觉,很有节奏吧!这就是押韵!韵是汉字读音以外的东西,拖长了才会明显,所以要慢读!

下面是剩下的全文!感兴趣的话读一下,这个更贴近现代人的主官感受。先说这么多!

别关问题我下次来说“限韵”!慢慢来别急,古诗这个东西本来就是需要时间体会的,能体会才能创作它!

坐看青尘俯刻狼珏玉碎,

关下潇潇雪落城池一垒。

语出何续怎诉邀你推杯,

醉极一笑淑我一城凄美。

你浴柔花不知窗寒访闺,

麻草枯荣谱章又是一岁。

而环扣指纤手密绣锦味,

琵琶过枕徒画烟马塞北。

凝香雪,

台上有人醉,

伊人泪,

滴弹断思睡,

莫憔悴,

为伊终不悔,

枝头坠,

正待我唤谁。

城头望月,

月语听悲,

春来千里融冬水,

二月花碎,

幻境回味,

羌笛怅然旧调惹新蕊,

淑落一剪梅。

好了,我来回答“限韵”。这个词是说让你作诗,但限定某几个字让你作为韵,或者限定某些韵

让你作诗。这个不难,比如上面那首诗,如果不准用ui做韵,那就用其他咯,古代社会用来考察文人的古诗词能力的,为了拉开等级故意刁难而为之!也是科举题目之一在那时!

4楼:匿名用户

对于“韵”与“限韵”的问题,楼上的英雄答得非常好,我就不再赘述了。

1、用韵这个问题,说来其实很简单。当人们发现在诗中使用同一韵脚的字或相似韵脚的字后,读起来会更流畅上口,更有声律上的美时,人们就有意识地去寻找将韵放在哪些地方更好,因此渐渐地也规定出韵脚的位置,形成一种固定或相对固定的用韵形式。比如有的诗体连续用韵,有的则是间断用韵。

规定韵脚所在位置的字必须使用韵,不然就不符合这种诗体或诗歌形式的规范。

2、古诗的用韵问题向来很有争议。大致分为两类。一是:

古诗用的韵是当时官话或方言的韵。因为每个时代的口音都多少会有些不同,因此,后人读起来,感觉有些地方不押韵,其实不是不押韵,创作时是非常符合押韵标准的,只后随着语言口音的变化发所展,造成后人读着不押韵。二是:

不管语言口音怎么发展,诗歌好像都用着比较一致的韵。因此,后人将搜罗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其实都有比较相似的韵脚,整理出了所谓的“平水韵”,套用平水韵去分析很多古诗的韵脚,其实都是非常符合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诗歌作为特殊的文体,给我们心灵上美的享受!

个人看法,有待商榷!!

5楼:匿名用户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诗词歌赋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韵母的字,以使声韵和谐。一般用于偶句句尾。也称韵脚。

押韵是增强诗歌**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 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 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 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刘渊先生后来编著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即现在的《平水韵》。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诗中,“闲”和“山”两个字押韵,也就是韵脚。

首句入韵者,则是

一、二、四句的最后一字押韵。七律、五律类推。

正例是用平声字押韵。押仄声韵的诗很少。

通常讲的押韵,人们比较熟悉。新诗、戏曲、快板、顺口溜,都讲押韵。在这几种文体中,按照汉语拼音,韵母相同的字就可以押韵,而且用不着分辨平仄。

然而,格律诗的用韵,与此不同。格律诗必须按照诗韵来写,就是要按照韵书中分列的韵目,来辨别平仄和选择押韵的字。一首诗的所有韵脚,必须从同一个韵目中选字来押韵。

如上面例举的李白的《敬亭山》,用的“闲”和“山”这两个韵脚,就同属于“删”这个韵目。一首诗中,如果有一个韵脚用了别的韵目的字,就叫做“出韵”。在科举中,出韵的诗算不合格。

比如按照现代普通话,“闲”和‘先”当然是可以押韵的,但按照诗韵则不可以,因为这两个字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韵目。

过去科举考试,一般是命题限韵作诗的。所谓“限韵”,就是只准从指定的韵中选字押韵。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一个韵,依韵成篇。

限韵有两种情况:(1)限韵不限字。(2)限韵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韵中的某几个字。

诗人互相和诗,以对方用过的韵和字来作诗酬答,叫做“步韵”或“次韵”,如苏轼《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序》等即属此类。

第一、“一三**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格式,历来有“一三**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意思是讲,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平仄可以不论,用平声字或仄声字都可以,平仄两可,可平可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的平仄,必须分明,必须按照平仄格式的规定选用平声字或仄声字。

第七个字当然都必须分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涉及韵脚。如果就五言诗而论,那就是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第五个字当然也属于不言而喻,是必须分明的。这个口诀,简明易记,很有用处。

但必须注意,它只是大概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掌握的时候,要加上一些修正才行。抛开变格先不说,最重要的修正有两点(以五言诗而论):

一是:“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最须注意,其第一个字决不可不论。如果不论,误用了仄声字,使这一句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大错误,诗论的术语叫做犯“狐平”(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

科举考试时,犯了“孤平”,诗就不及格了。此是大忌。

二是:“仄仄仄平平”这一句,第三个字也应当论。如果不论,最后三个字都变成了平声,这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这叫“三平调”。

“三平调”是古风的特色,对律诗来说,被认为是比较大的毛病,应当避免。

另外,“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式中,第三字也可能不用仄声,以免形成“三仄脚”,但这不是格律的硬性规定。

我们还是以五言诗的四句(种)基本格式来看,把可平可仄、可以不论的字加上括孤,即变成如下的样子: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则变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七言诗的各种句子,第一个字的平仄一律可以不论;第二个字的平仄,一律必须分明。后面五个字的平仄要求,和五言诗相同。

第二、“孤平拗救”

前面讲过,“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个字),平仄不能不论,必须用平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则为“犯孤平”,是写律诗之大忌。

但有时根据诗意的需要,第一个字不得不用仄声字,或用仄声字于文意更好,那怎么办呢?有办法:就是在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之后,把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

这样整个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句则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允许的。这种变格,叫做“孤平拗救”。举例:

宠深还若惊(王禹称《五更睡》)

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总观唐、宋名家之诗作,犯孤平者极为罕见,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孤平拗救的诗句则非常普遍,说明这是诗界历来公认的规则。

第三、“三四字互救”

五言诗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也是有变格的。这个变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 达到互救的效果。这样,这个句式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

如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举例: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崔垣《春怨》)

朱实出传九华殿,繁花旧杂万年枝。(崔兴宗《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

这种句式,是平仄格式的一种变格。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五言的第四个字(七言的第六个字),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

这种句式虽然是变格,但在唐、宋以来的律诗中,用得非常普遍,甚至并不比正格用得少,连应试诗也允许用它。

第四、“对句相救”

以五言而论,对句互救主要适用于下面这一联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也就是基本格式的前两句。在这两句中,对句(第二句)的第三个字如果用了平声字,那末在出句(第一句)中,不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个字、第四个字都可用仄声字。这样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声字。

整个这两句的格式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括弧里的字,平仄两可。还可以反过来加以说明:出句(即第一句)的第

三、第四个字按正格本该用平声字,而如果用了仄声字,可以在对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办法是把对句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而对句的第一个字,按“孤平拗救”的规则,照样可平可仄。七言句,依此类推,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规律加两个字。

举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裴司事见寻》)

以上两例,都是用对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

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对句相救”的变格形式,也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所以必须记住,“一三**论,二四六分明”不是很确切的,用时须有若干修正。

自创七言押韵古诗关于雪,自创七言押韵古诗关于雪 5

1楼 匿名用户 雪 翩翩玉蝶迎空舞 粉妆玉琢银世界 晶莹洁白尘不染 坦荡胸怀思绪飞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骈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 花发江边二月晴 欧阳修 自创押韵七言律诗关于雪 ...

谁能写古风诗词诗句,关于仙魔之类的押韵有韵味的连续的

1楼 匿名用户 长生一梦,日月共卮酒。 吾不闻老兔起,扶桑昼。 唯见西山帝江,歌舞同天寿。 烹龙炰凤,海水煎瘦。 笑神君何在,太一见否? 东方升白日,羲和御六龙 吾将折龙角,斩龙足,剔龙眼,嚼龙肉 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顾。 便飞光为凝,混沌回伏。 何用修万世 历遭劫? 我自麟凤无奈,神鬼不勾,拜天这...

关于古琴指法掐起的问题,关于古琴掐起的问题???

1楼 游思奕 把大拇指放在前一个音的徽位上然后把无名指放在十徽上,用大拇指把琴弦带着起来一点再放开,发出声音就行 2楼 冰蝶飘渺 左手无名指不动,用大拇指将弦在所需徽位上向上用力带起 3楼 易材邱曼岚 练那么多都没声音么?找老师看看吧,是不是指法有问题,手型,用力,角度都有影响的。 关于古琴掐起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