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2021-02-25 05:38:35 字数 6445 阅读 5243

1楼:匿名用户

一、化学实验安全1. 遵守实验室规则。2.

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

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 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 (1) 定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

mol-1 (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6.

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二、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

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 (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

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 1计算.

2称量.3溶解.4转移.

5洗涤.6定容.7摇匀.

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3.溶液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1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2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

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3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4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

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注意:题干中的条件:

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

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比较 得氧失氧的观点(狭义)化合价升降观点(广义)电子转移观点(本质)氧化反应 得氧的反应 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失去(或偏离)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 失氧的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得到(或偏向)电子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有氧得失的反应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高一化学必修一一二单元的所有知识点总结

2楼:shine雷欧力

高一的采纳后发。

第一章 氮族元素

一、氮族元素 记住元素符号和名称:n(氮)、p(磷)、as(砷)、sb(锑)、bi(铋)

相似性 递变性

氮族元素的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都是5个 原子半径随n、p、as、sb、bi顺序逐渐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力减弱

氮族元素的性质 1. 最**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

2. 最**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

3. 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4. 最高化合价+5,最低化合价-3 1. 单质从非金属过渡到金属,非金属性:n>p>as,金属性:sbh**o4>h3aso4>h3sbo4

3. 与氢气反应越来越困难

4.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

稳定性:nh3>ph3>ash3

二、氮气(n2)

1、分子结构 电子式: 结构式:n≡n (分子里n≡n键很牢固,结构很稳定)

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所以收集n2不能用排空气法!)

3、化学性质:(通常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只有在高温、高压、放电等条件下,才能使n2中的共价键断裂,从而与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n2+3h2 2nh3 n2+o2=2no 3mg+n2 =mg3n2 mg3n2+6h2o=3mg(oh)2↓+2nh3↑

4、氮的固定: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天然固氮

三、氮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

n2o—笑气 硝酸酸酐—n2o5 亚硝酸酸酐—n2o3 重要的大气污染物—no no2

no—无色气体,不溶于水,有毒(毒性同co),有较强还原性 2no+o2=2no2

no2—红棕色气体(颜色同溴蒸气),有毒,易溶于水,有强氧化性,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3no2+h2o=2hno3+no 2no2 n2o4(无色) 302 = 2o3(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鉴别no2与溴蒸气的方法:可用水或硝酸银溶液(具体方法及现象从略)

no、no2、o2溶于水的计算:用总方程式4no2+o2+2h2o=4hno3 4no+3o2+2h2o=4hno3进行计算.

四、磷白 磷 红 磷

不同点 1.分子结构 化学式为p4,正四面体结构, 化学式为p,结构复杂,不作介绍

2.颜色状态 白色蜡状固体 红棕色粉末状固体

3.毒性 剧毒 无毒

4.溶解性 不溶于水,可溶于cs2 不溶于水,不溶于cs2

5.着火点 40°C 240°C

6.保存方法 保存在盛水的容器中

密封保存

相同点 1.与o2反应 点燃都生成p2o5 , 4p + 5o2 2p2o5

p2o5 + h2o 2hpo3(偏磷酸,有毒) p2o5 + 3h2o 2h**o4(无毒)

2.与cl2反应 2p + 3cl2 2pcl3 2p + 5cl2 2pcl5

转化 白磷 红磷

五、氨气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易液化(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1:700)

2、分子结构:电子式: 结构式: (极性分子,三角锥型,键角107°18′)

3、化学性质:nh3+h2o nh3?h2o nh4++oh-

(注意喷泉实验、nh3溶于水后浓度的计算、加热的成分、氨水与液氨)

nh3+hcl=nh4cl(白烟,检验氨气) 4nh3+5o2 === 4no+6h2o

4、实验室制法(重点实验) 2nh4cl+ca(oh)2=2nh3↑+cacl2+2h2o(该反应不能改为离子方程式?)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气,同制o2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检验: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容器口(试纸变蓝)或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容器口(产生白烟)

干燥:碱石灰(装在干燥管里)[不能用浓硫酸、无水氯化钙、p2o5等干燥剂]

注意事项: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空气对流,影响氨的纯度)或塞一团用稀硫酸浸湿的棉花(吸收多余氨气,防止污染大气)

氨气的其他制法:加热浓氨水,浓氨水与烧碱(或cao)固体混合等方法

5、铵盐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分解,与碱反应放出氨气(加热)。

nh4cl=nh3↑+hcl↑(nh3+hcl=nh4cl) nh4hco3=nh3↑+h2o↑+co2↑(写出碳酸铵的分解反应)

nh4+的检验:加入碱液(如naoh溶液)后共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高一历史必修一前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1楼 匿名用户 没全 你可以再去网上找下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复习提纲 一 列强入侵和中 民的反抗 1 《列强入侵和中 民的反抗简表》 战争名称 时间 结果 影响 中 民反抗 反抗的意义 鸦片战争 1840 1842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无视中国人民的...

寻找政治必修二一二单元知识点,跪求政治必修二一二单元知识点

1楼 卍之魂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1 什么是国家 国家的本质 根本属性是什么? 2 我国的国体是怎样的 3 什么是人民民主 4 如何理解人民民主的特点? 5 什么是民主和 二者有什么关系 6 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 7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 8 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是什么...

跪求政治必修二一二单元知识点,寻找政治必修二一二单元知识点

1楼 卍之魂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1 什么是国家 国家的本质 根本属性是什么? 2 我国的国体是怎样的 3 什么是人民民主 4 如何理解人民民主的特点? 5 什么是民主和 二者有什么关系 6 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 7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 8 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