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成都以它

2021-02-24 21:44:35 字数 5524 阅读 8192

1楼:书生

c试题分析:“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停顿转折。与主语“**”搭配不当。

专点评:所学课文中出属现的词语、成语,包括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是考查的重点。对于这些词语要做到知其意,善运用。平时要在积累上下工夫,对于易于混淆的词语成语要进行比较积累。

成都名称的来历?

2楼:默默她狠伤

“成都”系氐羌语,“成”为蜀人自称,意为高原人;“都”意为地区,地方。即“成”人的地方之意。

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

拓展资料:

关于成都名字的由来还有另外两种说法:

“成都”两字是中原人对蜀语的一种音译。当时古蜀人称自己的都城(成都)为""dudu”,也即蜀都的意思,因为古代的“蜀”字读音为""du”。中原汉人把蜀都音译作“成都”,即意指那是蜀国最后的都市,虽然夕阳无限好,但是已近黄昏了一一就在古蜀开明王朝迁都不久,秦国的金戈铁马碾碎了开明王朝的美梦,古蜀国的历史也随之画上了句号,因此成都即“最后的都市”;

古代蜀地蚕丛氏发明了城墉,因而蚕丛这支部落又被称做“崇墉”。随着朝代的更迭,到古蜀国开明王朝时,其部族仍称“崇庸”或“庸成”,简称为“成”;而“都”的意思无外乎“人之所聚亦曰都”,所以就称开明王朝的首都为“成都”了。

成都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成都就为蜀国的都城,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日成都。”秦置成都县。

1930年设“成都市”。成都,简称“蓉”,因五代孟蜀后主时,成都城上遍植“木芙蓉”,因名“芙蓉城”,简称“蓉城”或“蓉”。

3楼:浅蓝豆丁

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建于公元前256年,使用至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成都古时旧址在郫县附近,因该处潮湿,公元前四世纪,蜀王开明五世迁蜀都城至此,取周太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驰名天下,在城西南筑有锦官城,故成都又有“锦官城”、“锦城”之称。五代后蜀王孟昶时,在城墙上遍植芙蓉,使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还有“芙蓉城”、“蓉城”之称。

成都还有一个别名“龟城”,却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公元前311年,张仪对成都按秦都咸阳建制进行大规模修建,筑城墙,即筑即塌,反复折腾,后有仙人给负责筑城将官托梦,次日有龟出现,让他命人沿乌龟爬行的路线筑城墙即可,果然成功应验,城墙方建成。所以成都的城市布局完全不是中规中矩、坐南朝北、横平竖直的,我看过成都从秦代、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至**的城市地图,尤其是秦代地图,成都这座城市外形就像一只硕大的乌龟。但成都人一般是不提起“龟城”的,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不知道,二是知道也不愿意讲,因为住在乌龟指引下,方得以建立的城市,委实不太庄重,便少了些炫耀的勇气,嘿嘿。

到底有没有乌龟指导这座城市的修建,不能深究,但成都城墙修建的艰辛却是必然的,这是成都得气候条件与地质条件所决定的,成都雨水充沛,土质松软,地下水丰富,修高层建筑困难重重,所以成都在60年代之前,楼房只能修建到三层高,现在因建筑技术的发展,修建高层建筑已不在话下了。

4楼:蜀中自有美景

封禅成功曰禹,禹就是成,成都就是禹都。

《山海经》中记载了大禹的两座都城,一个叫帝之“密”都,因为大禹字(高)密。一个叫帝之“下”都,因为“禹敷下土方”。《蜀王本纪》:

“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下”就是成都平原古地名。大家知道,其它文献记载大禹时期的首都叫“阳城”,那么“下都”是后来昆仑虚时期(三星堆三期)的称呼。

《山海经》记载三星堆二期的描述是“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

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这句话的“都”应该就是禹都,这句话的“城”应该就是阳城。

有文献记载成都大邑县“因其邑广大”而得名。这句话中“其城方三百里”的地方用“广大”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也就是说当时禹都阳城是指整个“方三百里”的地方,那么其中的小地名,如:

绵、德、简、资、蒲、武、濛等,就会称为阳城之某地。蜀人左言,因此简称:绵阳、德阳、简阳、资阳、蒲阳、武阳、濛阳等。

今成都是古代叫“华”的小地名,因此简称华阳。

三星堆三期一城独大,被单独称为“下都”,距今3200年,三星堆王朝解体,迁往金沙遗址。大地名禹都的名称就落在“华阳”这个小地名上。所以华阳一直是成都的影子名称。

5楼:匿名用户

成都是***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发现的金沙遗址,将成都的建城历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远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渐从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迁徙到成都平原,他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垦殖,创造了灿烂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当于夏代纪年的早期阶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西周时期,一些游牧部落开始从成都平原周边高阜丘陵逐渐向平原水洼地区迁移。

周末,蜀王开明九世从郫县迁徙成都,“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来。成都羊子山土台、十二桥的“干栏”式房屋遗址、商业街船棺遗址和金沙遗址,证明古蜀人活动的中心就在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灭巴蜀,改蜀国为蜀郡,设成都县(县治在赤里街),作为蜀郡的治所。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张仪的建议,命令蜀守张若按咸阳格局兴筑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市区范围不大,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区域,政治中心;西为少城,县治,是商业及市民居住区,商业繁盛,是经济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称。

大城和少城共一城墉,古人称为“层城”或“重城”。这一格局或显或晦地承续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定式的一种类型。此后两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从没变过,城址没有迁移,这在中国城市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其间“移秦民万家实之”,传入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冶铁技术,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守,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华阳国志》描述说:“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成都属蜀郡,辖十二县。

汉承秦制,成都仍为蜀郡的治所。汉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时,以巴蜀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成都成为益州刺史的治所。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这一地位从未改变过。

汉武帝时改筑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础上筑南小城,与之相对的蜀王城则称为北小城,加上锦官城,三城连接成大城,称为“新城”。西汉时期,成都丝织业盛况空前,设置锦官,其办公处所日后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也就是成都得名锦城之始。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石室兴学,开我国地方公办学校之先河。

此后出现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学家和学者,司马相如、扬雄和王褒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严遵的《老子指归》奠定了道教的理论基础,落下闳天文学成就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西汉后期,成都人口已增至7.6万户,成为仅次于长安的中国第二大城市。

到王莽时,益州改称庸部,蜀郡改为导江郡。公孙述据蜀称帝,以成都为国都(公元25-36年),辖十五县。三国鼎立时,刘备统一巴蜀,建都于成都,刘备即位于武担山之南。

在以今青龙街为中心,穿城九里三的范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这个位置轮廓一直延续到解放前。三国时成都为益州郡制,辖七县。

西晋(公元265——316年)初期,把全国分为十九个州,成都仍属益州,州治仍在成都。公元304年,入蜀避难的秦、雍流民首领李特在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权,辖六县。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消灭“大成”政权,下令拆去成都少城。

在公元582——592年间,隋蜀王杨秀沿着旧城,扩大西南面,重筑成都城,周围四十里。这次筑城取土中,成摩诃池(今人民南路展览馆一带。后为五代前后蜀的宫苑)。

隋时成都为益州蜀郡治,辖十三县。

进入唐代(公元618——907年),唐先后置成都为州、郡、府。其间为管理方便,成都人口稠密的东部曾被划为蜀县。唐明皇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蜀县改称华阳县,成都也改称“南京”,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难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即天下城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

诗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赞叹:“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能及此间无。

”公元879年,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为加强防卫,又筑“罗城”。这是成都城第一次改用砖石建造。城内有大街坊一百二十个。

其后,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后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据于成都,前后长达六十年之久,后被北宋所灭。其间公元927年,后蜀孟知祥在罗城之外,“发民丁十二万修成都城”,增筑羊马城,城周达四十二里。其子孟昶命人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树,一到秋天,四十里花开如锦,绚丽动人,称之为芙蓉城,即今成都简称“蓉城”的来由。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四川地区被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简称川峡四路。益州路治所一直在成都。成都还是叫成都府,管辖成都、华阳两县。

后李顺攻入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失败后,成都府被降为益州。

唐宋时期,成都的造纸业、印刷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北宋富商以纸印的“交子”代替笨重的钱币,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不断发展,宋代成都产生了自由的集市。

唐宋时期也是成都文学艺术发展的顶峰。李白、杜甫、陆游,以及高适、岑参、白居易、元稹、薛涛、刘禹锡、张籍、杜牧、李商隐、韦庄等人都在成都留下了大量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歌舞、戏剧、绘画已非常繁盛,有“蜀戏冠天下”之称。

成都大慈寺的壁画被称颂为“天下第一”。

元朝初年,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治所先在重庆,不久移到成都。从此成都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治所。当时四川共辖九路,成都居路首。

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分四川为四道,成都划为川西道,但成都仍是当时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设四川布政司,下辖八个府,成都是首府,管辖两州十三县。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王府建在成都。朱元璋曾先后两次命大将李文忠和蓝玉以土筑成都城,后来都指挥使赵清用砖石重修成都大部城墙。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部队进入成都,改国号为“大西”,成都也改称“西京”,蜀王府的宫殿一度成为张献忠的皇宫。随后清军攻入四川,与张献忠的大西军在成都激战。清顺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焚毁于战火之中,一座繁华似锦的名都会五六年间竟断绝人烟,成为麋鹿纵横、虎豹出没之地。

公元1654年,清顺治将四川布政使司改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历史上正式出现。

从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进入四川,经济开始回升,成都也随之逐渐恢复生气。经过康熙、乾隆年间的两次重建和扩建,一座宏伟的成都新城又屹立在两江环抱的旧城址之上。

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北京**通令废除成都府设治所,改称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1921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为市,成立市政筹备处,处以下设总处、文牍、法治、会计、调查、庶务六科。1922年,市政筹备处改名为市政公所。1928年,设市政公所为市**,国民**置成都市为省辖市和四川省省会。

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为四川省省会。1989年2月,经***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1楼 血刃召唤 d试题分析 a 洋洋洒洒 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 也形容才思充沛 写起来很畅快。 为褒义词。 b 心有余悸 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c 薪尽火传 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 传业于 ,一代代地传下去。d 蠢蠢欲动 比喻敌人准备进攻...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份A这

1楼 大神 b试题分析 此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理解句子的具体语境,然后再结合着词语意思来判断。a项 芝兰玉树 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与句意姑娘的漂亮不符 c项 上下其手 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与句意抓小偷不符 d项 从一而终 指用情始终专一,多指封建礼教要求女子只能结一次婚,丈夫死了不能再嫁...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1楼 矐cr瀤坟 b试题分析 a项,比喻从旁鼓动 助长事物 多指坏的事物 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属贬义词,褒贬失当 c项,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能安然处之,毫不在意,望文生义 d项,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与语境不合。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是明确成语设题的陷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