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仁的理解及其现实价值

2021-02-23 10:06:54 字数 4983 阅读 3178

1楼:李静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什么叫仁?孔子的**樊迟问仁,孔子答曰:

“爱人”。(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7623535《论语·颜渊》)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孟子·尽心下》)就是说要以人为本。孔子的爱人是一种博爱,包括爱自己。他的社会理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生时都一样,善恶之习是后天形成的。他强调通过教育,人人可以成为圣贤,可以成为君子,主张“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别是他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人人都有权追求自己所希望的东西,争取自己的幸福,这让我们似乎看到了现代人权的思想。

儒家的仁是否含有人权与民主思想?学术界的看法是肯定的。成中英(美国夏威夷大学)指出,1687年儒家经典传到欧洲,西方人权创始人洛克等深受儒家经典启迪,儒家哲学的人性伦理或德性伦理是现代人权的哲学基础。

儒家认为要做到仁,最重要的就是忠和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所以历代皇帝无不倡导“孝治天下”。

说到忠就不能不说儒家的民本思想。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君主制,他认为忠君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君要对民施仁政,要爱民,与民同乐,以民为本。孟子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与封建社会现实存在的官本位针锋相对,从这种对立中突显出民本是民主的萌芽。

学术界对民本是否含有民主思想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民本潜藏民主价值观,理由是孟子认为民意就是天意,民心就是天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为天,这就使“天子”的“君权天授”包含了“君权民授”的思想。再者,孟子认为当君主成为**民贼,人民推翻他是天意,而天意在中国文化中即是宇宙之道,即是合法,这就承认了人民有起义权。

陈启智(山东社科院)指出,起义权被写入《法国人权宣言》第35条,要比中国晚了2000多年。当然民本不等于民主,但西方民主毕竟是商品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中国在2500年前的农耕文明时代就能提出“民贵君轻”理念,这是奇迹。

怎样才能做到孝,做到忠呢?孔子在《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可见《孝经》中的孝子形象还是有个性,有抱负的。而到了封建社会后期,怎样尽忠尽孝更强调“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有的学者指出,“三纲”原是法家提出的,后为儒家接受。“三纲”规定的君臣、父子和夫妻关系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人格依附关系。这种被现代人视为糟粕的“三纲”,在封建社会初期未必是错的。

那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与生存斗争的严酷,不可能提出民主制,不可能在君臣之间,父子之间讲平等。但“三纲”中的人格依附要有个“度”,不能过分压抑人的个性。只要不过度,保持孔子所说的“中庸”,儒家传统与当时的生产力还是相适应的。

我有理由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在大唐盛世,这种人格依附关系是不过度的。别忘了在公元3世纪至13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在全世界领先了1000多年。唐朝开国皇帝唐太宗曾立志富万民,民众上告,沿途还有官费资助。

这说明儒家民本思想切切实实对那时的皇帝产生过影响,造就了我们民族过去的辉煌。所以我认为儒家传统原本是先进文化。

如何理解孔子的礼和仁,在现代社会它的意义和价值在**?

2楼:臭韩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但是按照孔子自己的说法,礼和仁是一体的.礼只不过是仁的表现形式.

仁就是爱人,用慈善之心去待人接物.礼,简言之就是分清自己的定位,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超越自己的位置,否则就是越礼.

仁爱的思想根植于人的本性,所以孔夫子提出的仁爱思想直到今天还是一样让人感觉温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孔子认为的仁的含义是什么啊

3楼:墨海愚者

孔子认为的仁实质上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关心每个人的现实权益的崇高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但在孔子的论述中并没有给出“仁”的确切含义。

孔子是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4楼:阿离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5楼:匿名用户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的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

6楼:奶思呀呀

含义:“仁”定义为“爱人”,(一个可以称之为仁的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得稳,才能能够去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够更好地周济众人,方能博施济众。

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的人就是仁人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7楼:凌樱绯

“仁”作为儒学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仁爱”(理想的人际关系)、“仁政”(完善的政治统治)思想,形成了完备的“仁学”体系。

一、仁德。

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在家里行孝尽悌就是仁德培养的开始,是达仁的有效途径。仁德的构建是一种内在与个体的深度道德结构,这种内在的道德意识依礼的外在形式而得以,从而获得内在诠释孝的依据。

孔子指出侍奉父母必须依礼奉行才是尽孝,说明当时礼所规范的事情就是应该做的事情,礼即理,是当时社会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因此依礼尽孝就是仁德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提升。

孔子由孝达仁是其最终的道德归宿,通过尽孝使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地,最终达到仁德兼善天下的目的。

二、仁爱。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爱人。《论语·颜渊》中写道:“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意思就是樊迟问“仁”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仁就是爱人。

孔子要求人们用博大的胸怀去爱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亲之情成了仁的根本内容。

对父母的亲亲之爱即“孝”,就自然成为仁爱的起点。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不断追求仁爱的最高目标。

孔子以“爱人”回答樊迟,意在强调家庭是人际关系的起点,爱从家人开始,进一步推扩到爱他人爱万物爱万民,进达仁爱境界。

三、仁政。

孔子从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扩到社会和政治层面,以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作出较为圆融的和解。

在以家为本位的宗法社会里,家与天下合二为一,为政者便以父子关系来比附君臣关系,臣子要像对父母尽孝那样对君主尽忠,向君主贡献心力,使政治关系带有血缘亲情的色彩,给为政者的统治渲染了温情的家庭氛围。

孔子认为孝是为政的始基,孝悌是可以实现和操作的道德实践,从孝悌在家庭内部的实行推扩至整个国家,仁政的目标就可达到。

从血缘、人伦、亲亲的传统社会结构去重建稳定有序的政治伦理环境;通过彼此相连、亲情感通的互动,建立起父子血缘亲亲之情所衍生的日常人伦秩序;通过为政者的率先垂范使民得到教化,而各得其位、各安其分,实现百姓自治的良性政治秩序,即实现“仁政”。

扩展资料:

孔子仁学的现实意义:

1、推动构建一种新型的经济伦理。

从经济伦理来分析,孔子的仁学思想在构建新型经济伦理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孔子重视的是平等、安定等社会福祉问题。

这一点,恰恰与我国的国体相吻合。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发展成果惠及到全体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正体现了对国家中每一个公民的平等重视,关心的同样是人民福祉。

2、对我国政治理念的启示。

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在国家范围内实现德政。实际上,他是主张个人人格修养的不断完善,最终推己及人,在社会范围内实现“仁”的境界。

孔子反对单纯地杀戮和刑罚,他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规范言行,那么老百姓就会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去做可耻的事情。

在现代中国这个法治社会中,法制对维持秩序是至关重要的。可是,作为维护秩序最底线条件的法律本身并不能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那么,对于希望在和谐的社会中寻求生命完满性的人来说,一种公民道德的培养是完全必要的。

3、为构建核心社会提供精神资源。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仁学思想的提倡可以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安定。另一方面,仁学思想的提倡还可以促进自然、社会、人与物的和谐共处。

将自然与“仁”相联系,其实也就代表他对自然的一种态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在21世纪的中国提出的伟大战略任务,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孔子的仁学恰恰给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社会道德支撑。

8楼:谭银光

(1)孔子提出“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具体来说,孔子强调的“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评价: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②仁即爱人,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③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谈谈你对中国梦及其实现的认识

1楼 杨柳风 我梦就是中 国梦一 什么是中国梦 1 我的梦 作为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民族的希望 是实现 中国梦 的重要后备力量 我的梦就是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提升的合格人才 为将来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 做出优异的成绩 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中国人的梦是由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汇集而成的强...

谈谈对人生观的看法,谈谈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理解是什么?

1楼 匿名用户 小学 梦想当老师,老师多好,不用写作业,还能打不听话小朋友! 中学 梦想当歌星,歌星好啊,看黄家驹多少人喜欢他! 高中 梦想当网络游戏gm,gm牛b啊,不用玩游戏,什么都有的玩! 工作了,想当个有钱人,有钱多好,奔驰美女! 现实,早上8。30起床上班,晚上5。30下班回家,年复一年,...

结合现实情况,谈谈你对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解

1楼 匿名用户 1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是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宗教政策的核心内容和基础 是一项长期政策, 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一些活动,比如磕长头,可以从甘肃磕到拉萨。 西方一些人对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持有怀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