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百度文库精选
内容来自用户:龙源期刊网
一本抄书躺在那里,作家此袭时是沉默的,他只能bai靠自己的作du品去“说话”。作品和读zhi者交流完,双方就
dao握手作别了,但有时,读者会意犹未尽,连带对作家的身份发生兴趣,这就类似于钱锺书先生所说的,吃了一枚鸡蛋,感觉味道不错,就有了想见一下母鸡的念头。
还在读初中时,课本里有一篇散文叫《榆钱饭》,作者是刘绍棠。当年我初学这篇文章,倒没觉得多么出奇,原因无它,因为那时的欣赏水平确实有限,加上是应试教育,一篇文章被切割成好多段落,精力都去研究段落大意了,哪能顾得上欣赏文章本身。
课堂上,老师在讲解课文之余,照例介绍一下作家本人。据我的老师说,刘绍棠先生成名甚早,他在读初中时,发表的**入选了高中课本。待到他读到高中,同学以为同名,便戏问他:
刘绍棠,这篇文章莫非你写的?刘先生正色道:是我写的。
同学讶然。当然,讶然失色的还包括课堂上的我,多年后,《榆钱饭》遗忘殆尽,刘绍棠先生的“传奇”经历却怎么也忘不了。
当代的作家中,余华的简历我注意到,他早年竟然做过牙医,这根本是个与作家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余华曾在一篇随笔里这样写道,他每天对着空洞洞的口腔,实在看不到什么风景,于是就转行了。这句话肯定有调侃的成分存在
作家余华的个人资料
2楼:匿名用户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曾就职于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市文联,现定居北京从事职业写作。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多部。
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韩等文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评选的100部必读书。曾荣获意大利文学**会颁发的1998年度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以及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
作家余华的妻子,作家余华的简历
1楼 koo橘子 余华的妻子叫陈虹,也是个作家 1985年26岁 3月,与当时的海盐县文化馆文秘干部潘银春女士结婚。 1987年28岁 2月,余华赴北京鲁迅文学院参加文学讲习班的学习。7月结束,返回海盐。 1988年29岁 9月,余华进入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创作研究生班学习,期间与莫言...
有人看过余华的《兄弟》吗,大家觉得余华的《兄弟》怎么样
1楼 du知道君 《兄弟》 上 的开篇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因为文字的 叛逆 的味道出乎我的意料,看过几页后不禁宛尔,这才是我认识的余华。对那个时代,我们能说些什么呢,诅咒还是忘却,或者讨伐?可那毕竟是历史啊,真实的历史,我们的憎恨无处发泄 我想作者也是 所以就勇敢的真实的摆出来吧! 我们可以自豪的说 ...
余华(活着)时代背景,余华小说《活着》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暗含什么时代意义呢?
1楼 匿名用户 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一直致力于创作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如《世事如烟》 《一九八六年》等。进入90年代后,他逐渐认识到 作家的使命 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 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活着》是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