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在所有的文学艺术中最基本的审美创造形式有(再现,表现) 再现: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艺术是与我们视觉感知的现实世界相一致的。认为艺术是对外部世界的忠实摹仿和客观描绘。
表现:以描绘对象为媒介,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感受、意趣、思想、意念等主观世界为主,将对象按照主观意图予以变形和抽象化处理。
在文学艺术中,最基本的审美创造形式有哪两种
2楼:刚荣
艺术的审美创造是形象的创造。各种艺术虽然百态千姿,但都离不开艺术形象的创造,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和表现生活的。当然,在不同的艺术样式中,艺术形象有着复杂的表现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
不过,艺术形象产生的根源,则总是离不开审美意象的诞生。
那么艺术形象与审美意象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郑板桥在谈到画竹的时候,曾讲道: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
这里郑板桥非常生动地概括了感性表象、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即:生活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都有其一定形象(包括形状和模样),主体通过自己的感知觉获得关于事物的感性表象(“眼中之竹”);在此基础上,经过主体思维、情感的进一步介入与加工,结果则形成“胸中之竹”,它是在“眼中之竹”这一感性表象基础上诞生的审美意象,所谓“胸中勃勃,遂有画意”,便指此时在郑板桥脑海中浮现的是关于竹子的意象。“意象,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是意中之象,是有意之象,是意造之象,不是表象,不是纯粹的感性映象,但它又不是概念,保留着感性映象的特点。
意象,这是思维化了的感性映象,是具象化了的理性映象”,而“只有当意象是审美的,并且审美意象得到物质表现,才成为艺术形象”。
② “胸中之竹”是审美意象,把这个意象之“竹”加以物态化,成为具有审美性的“手中之竹”,艺术形象便诞生了。换句话说,艺术形象表现、传达了审美意象,是物态化了的审美意象。
在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中,审美意象是最重要的根源,它是艺术思维的特殊方式,也是艺术审美创造的核心。艺术的审美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活动,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完美表现人的内心意象的美的艺术形象。因此,对于审美意象的理解和把握,乃是探索艺术审美创造问题的前提。
(二)审美意象的特性
审美意象是包含主体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
1.审美意象包含着主体的审美认识
审美认识是审美主体对于具体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审美属性的一种把握;它依赖于审美对象本身的感性特征,一旦脱离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外貌(如竹子的形状、颜色、体态等),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属性(美或丑)也就无从为主体所认识。当然,对于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属性的把握、判断,仅仅有主体的感知还不够,还需要理性因素的参与。只是这种主体理性层面上的理解与思维并不表现为概念或逻辑的判断、推理,而表现为主体对由感知所获得的对象表象的直接领悟,表现为内含在感性之中的理性因素。
因此,审美认识实际上是一种体现着感知与理解、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的主体特殊心理活动。
在艺术的审美创造中,创造主体总是首先着眼于那些生动的感性材料,并随着创造活动的逐步深入而逐渐抛弃其中的偶然因素,把鲜明地反映了对象审美特性的材料保存下来,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象,完成艺术的审美构思,然后不断用新的感性材料来进行补充和丰富,进而把具有共性、概括性或抽象概念所难以表达的内容体现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之中。
2.审美意象包含着主体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作为审美创造主体对于对象属性是否符合主体审美需要所作出的心理反应,是形成审美意象的重要因素。古人所谓“思与境偕”、“情景交融”,说的就是审美意象中情感与认识的统一关系:“景”或“境”不是生活里的实际景物,而是艺术创造主体的心想意造之境,它与主体审美情感相结合,形成为审美意象。
“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③。在艺术的审美创造中,审美情感既是创造的动力,也是审美意象的深厚内涵。鲁迅便强调:
“创作须情感”④。列·托尔斯泰也说:“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⑤。
尽管艺术门类各不相同,但它们在主体情感的意象化和物态化这一点上是共通的。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艺术创造主体总是把他自己对于各种生活现象的审美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凝聚在所生成的审美意象之中。而把审美情感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表现在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之中,则是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感人力量的源泉,也是伟大艺术和平庸艺术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审美意象中,情感不但支配着意象运动,推动着意象的生成,甚至还用“移情”或“拟人”方法去改变意象,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当然,审美情感必须源于创造主体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才会有真实感,才可能达到“真知灼见”。由这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识结合而成的审美意象,便成为艺术形象的真正内容。
3楼:匿名用户
学艺术中,最基本的审美
论述审美创造的两种主要形式
4楼:知道敢拼团
一、艺术形象与审美意象
(一)艺术形象产生于审美意象
艺术的审美创造是形象的创造。各种艺术虽然百态千姿,但都离不开艺术形象的创造,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和表现生活的。当然,在不同的艺术样式中,艺术形象有着复杂的表现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
不过,艺术形象产生的根源,则总是离不开审美意象的诞生。
那么,艺术形象与审美意象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郑板桥在谈到画竹的时候,曾讲道: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①
这里,郑板桥非常生动地概括了感性表象、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即:生活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都有其一定形象(包括形状和模样),主体通过自己的感知觉获得关于事物的感性表象(“眼中之竹”);在此基础上,经过主体思维、情感的进一步介入与加工
文学理论课后答案
5楼:匿名用户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基本概括:
6楼:子良
恩恩。。。。。。。头疼。。。。。搜搜哈。。。。。。。。。。。。。。。。。。
7楼:君临天下
这个似乎有点难度哈,慢慢来,好好想想,嘻嘻!
文学形象是艺术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8楼:我是会员孙悟空
为什么说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是艺术基础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艺术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将从艺术鉴赏的概念入手,逐步阐明艺术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1、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收、接纳、扬弃。 2、艺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在艺术欣赏的整个过程中,欣赏者并非仅仅是消极的反映、接受,而是在积极地参与、投入,在从事着能动的艺术再创造。所谓“再创造”,是相对于文艺家的艺术创造而言的。倘若说艺术家从事的是“一度创造”,那么,欣赏者进行的便是“二度创造”。
3、欣赏者在与艺术作品的审美沟通交流之中,受到艺术作品的诱发,投入自身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调动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对艺术作品的想象系统地加以复现、填补、补充,对艺术作品的情意内蕴加以拓展、发挥,从而使艺术作品实现一次新的完成,这就是艺术欣赏的再创造。 4、再创造还有一层含义是接受美学角度提出的,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切未进入欣赏者审美视野的艺术作品,都还是未完成的。只有通过艺术欣赏,通过欣赏者能动的艺术再创造,艺术作品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才能将自身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
5、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艺术作品又是处于开放状态的,并非绝对封闭,其艺术结构中组合着大量的未定点和艺术空白,也就是所谓“召唤结构”,等待接受者去加以填补充实,由接受者通过再创造来加以重建;换言之,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只有通过欣赏者的鉴赏,才能充分发挥其艺术价值,使之完善。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的作业,谢谢能帮忙给答一下,万分感谢。 中国传统诗歌的主题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9楼:李大热
1.中国传统诗歌的主题有哪些基本特点?答:
中国传统诗歌主题的特点在于,围绕的轴心不是爱情,而是国计民生,风雅美刺等在我们看来是重大的社会问题,爱情在我们看来是不重要的,并且在历史上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不能允许的。"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即纯文学理论的总纲。但是"言志"的说法很笼统。
在当时主要是指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所以诗歌历来强调风雅美刺的传统,要写重大而严肃的题旨,没有个人化的私人情感空间,写"家务事"、"儿女情"是不行的
这是第一题
10楼:匿名用户
4、为什么说审美反映不是现实在人脑中
的重现或简单摹写吗?
答:因为反映决是现实在人脑中的重现或事实在思想中的简单摹写。人们通过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了审美意识,而文学艺术就是其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不断创造的产物。
本质而言,文学艺术对特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就是一种审美式的反映。这种审美反映得以完成的关键,就在于审美创造主体——作家审美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作家进行审美创造的活动过程中。
他必然会在无意识之中依照个人的审美理想去审视和观照生活,去改造生活,使生活变形和升华,而不是现实在人脑中的重现或事实在思想中的简单摹写。被动地模仿和抄袭照搬客观现实。在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文学创造主体必须用其整个生命去拥抱生活,对客观现象加以改造和升华,借助审美创造而达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由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会带有其独特的主观审美意识形态的痕迹与印记。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作为人类代表的统一的审美创造主体是不存在的。他只能是作为个体性代表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主体。
从这个角度说,作家对生活超越所形成的印记越鲜明越好,其审美意识的高下是其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从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其审美意识这个意义而言,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审美创造主体根据特定的审美目的,按照审美创造的规律所进行的一种审美创造的自我表现形式。借助于文学作品,作家在进行自我表现的同时,也把美展示给读者,把丑揭示给欣赏者。
读者通过阅读和欣赏其作品,再现其所观照和创造的社会生活,感受其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以达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教育之目的。
8.简述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在叙事方面的时代共性。
从叙述基调来看,这些作品大都采用"风烟滚滚唱英雄”的高昂格调,是一种比较浪漫和充满乐观的英雄赞歌。光明与黑暗、**与正义两大对立阵营的厮杀与博斗,正面战场上惊天动地、枪林弹雨的繁复式再现,具有崇高道德品质或者说是理想意义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传奇事迹的编织与描写,凯歌高奏、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荣战争历程,构成了主要和基本的叙述内容。而把文艺作品写成宣传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道德教科书,以教育和鼓舞人民大众,则是其主旨之所在。
10.百年中国文论在西方文论影响下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能否同于西化的过程?为什么?
答:不能。近百年中国的民族主义通常以西化和传统两种不同的方式出现,但是人们"往往难以真正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为'强国' 而激烈反传统甚至追求'西化'的民族主义心态",因而西化派在意识形态话语上往往居于劣势,而"从历史的光荣中寻找文化认同的基础,是世界民族主义的通例" 因而主张回归中国古典传统的国粹派或者说是民族化倾向在更多的时候占据了意识形态上的制高点,因为他们更多地喜欢缅怀祖先的光荣传统,在文学研究领域同样如此。
中国文学批评具有强调"美刺"、"教化"的古老传统,现代又有"文艺为政治服务"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模式,因而这两种批评模式在政治话语的内在本质上具有某种亲和性。这使我们很容易进入"文艺为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服务"的后冷战思维模式,这使我国的后殖民批评能够将来自官方的主旋律和来自民间的理论探索找到了共同点,同时它的反帝国主义的理论框架我们使倍感熟悉和亲切总体来说,我国的一些文学研究者沿袭了僵硬的东西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从知识领域的权力关系入手,猛烈抨击西方文化霸权,不加任何具体分析,笼统地斥责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在社会思想领域和文化上进行"西化"渗透,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后面是"传教士们陈旧而又高傲的面孔"进而质疑西方的价值标准和现代化模式,发展到否定近百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斥为西方文化殖民的结果,表现在作为文学研究核心的理论话语领域,就是力图通过排斥和清除西方话语,从中国固有传统重新建构一套本土话语体系,反抗西方话语霸权,从而实现在中外文学交流中话语权利的争夺。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和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弘扬形成呼应之势,文学研究已经成为民族主义的讲台,并且由于占领了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制高点而大行其道,这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表现得极为充分。
美术作品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美术作品有哪几种形式
1楼 000da 仨 构图的英语词为 possition,意为组合构成。在美术创作中,一般指在平面的物质空间上,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或局部的想象组合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形象与审美效果。构图是艺术传达的第一步,也是对构思的检验和修正。 一般来说,构图涉及多种形式法则,...
富有中华文化特色艺术形式有哪些,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有哪些?
1楼 小喵喵快点跑 玉石文化 软玉 ,饮食文化 地方菜系 ,中药养生 民族 衣服装饰 特别是少说民族 ,房屋结构 江南园林建筑北方四合院 ,很多中国特色的东西! 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有哪些? 2楼 匿名用户 书法 地方戏剧 社火 舞狮等等等等,太多了 3楼 我正吃素 玉石文化 软玉 ,...
中国史前艺术形式有哪些,中国史前文化的艺术形式有哪些呢?具体点的
1楼 匿名用户 近些年在我国华北 西北及中原等地区发现诸多岩画 雕塑 陶文。 在红山文化区域内的 中华第一碧玉c字龙 出土地,翁牛特旗大黑山,发现有若干块岩画 其中一块两平米岩石上就刻画有30个初文符号,初文符号上下联贯,已具备了文字表形 表意的功能。 2楼 斯隆数字巡天 中国史前艺术形式这个,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