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证思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论点?请举例说明

2021-01-25 20:39:27 字数 3137 阅读 7825

1楼:左丘诗霜戴雅

标准答案: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楼:可爱啊

如何学习自然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3楼:手机用户

如何学习自然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论点?请举例说明

4楼:事应谈不中

1、道理论证:例如本文两处引《大学》中的句子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

2、举例论证。文中举了王阳明观竹而失败的例子,实验研究竹子性质的例子,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例子,作者自己在美国的例子等等。

3、对比论证。例如第七段,第八段和第九段的开头语句。

本文论证的。文章在开头两段提出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以后,先从中国古代入手,进行反面论证,再提出自己的认识做正面论证。在正面论证中,作者先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再论述实验精神在应付今天世界环境中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楼:匿名用户

运用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 有哪几种论证方法 指出哪种论证方法并在那个的句子里 要5到10个

6楼:匿名用户

引用论证: 第二段引用《大学》里的一句话

举例论证: 第四段举王阳明格竹的

第十一段举中国学生念功课好而做工作却手无足措的例子第十二段举自己在美国学物理时的例子

对比论证:第四段的王阳明格竹为反面论证,第七段写应如何格竹为正面论证,做对比

大概就这些了

7楼:匿名用户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8楼:匿名用户

zxydz7mspwcuky3g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9楼:针白亦邱湘

总结初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情况,从整体上说,绝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都不大,但从卷面上看,学生们对细节问题的掌握不是很到位。比如,修改病句的问题并不是难点,但很多学生由于审题不准而导致丢分,这就是对细节的把握失误。

寒假期间,初三学生在语文复习方面应主要以阅读和积累为主,可利用休息时间阅读美文和名著,这是一个很好的积累阶段。学生们要将眼界放开,注重培养语文素质,把握中考语文试卷中各个部分的考试要点。

1、道理论证:例如本文两处引《大学》中的句子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

2、举例论证。文中举了王阳明观竹而失败的例子,实验研究竹子性质的例子,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例子,作者自己在美国的例子等等。

3、对比论证。例如第七段,第八段和第九段的开头语句。

本文论证的。文章在开头两段提出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以后,先从中国古代入手,进行反面论证,再提出自己的认识做正面论证。在正面论证中,作者先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再论述实验精神在应付今天世界环境中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点论据是什么

10楼:匿名用户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分析和对实验精神的阐述论证自然科学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论据“就事以上我们找到的四个事例及其告诉我们的道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分论点是什么?

11楼:匿名用户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

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是什么?

12楼:难得

明格物致知

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作者】:回丁肇中先生

【身答份】: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作者简介】: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

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荣誉】: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

【理论**】: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找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各一例

1楼 魏明伦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 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 格物 做起。他决定要 格 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 自己。 这是事实论据 应...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中,王阳明的例子在文中的作用

1楼 荤尔丝琴悦 作者举王阳明 格 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说明传统儒家认为真理存在于 圣人 的内心,而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从而证明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一观点,既有说服力又有趣味性。 2楼 匿名用户 王阳明通过格物致知,悟出了他的真理,他不正是格物致知精神作用体现最好的列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