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三山的起源发展,简述“一池三山”之制的由来以及其在园林构图中的体现。

2021-01-22 06:00:33 字数 1872 阅读 6750

1楼:互撸娃

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战国。 战国时,民间已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神仙和神仙境界的传说,其中以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神奇,流传最广,成为我国两大神话系统的渊源。

先民认为海上有五山: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据《列子·汤问》:

“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节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

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胜数。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返。.......最后二山飘去不知踪迹,只剩下方壶(方丈)、瀛洲、蓬莱三山了。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毫无结果,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 秦始皇修建“兰池宫”时为追求仙境,就在园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

受此启发,汉高祖刘邦在兴建未央宫时,也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筑岛。

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可以丰富湖面层次,打破人们单调的视线,所以逐渐成为经典,为历代山水园林所用,至今传承了2000余年。

北魏洛阳华林园中有大海,宣一武帝令人在其中作蓬莱山,上建仙人馆。隋炀帝杨广于洛阳建西苑,据《隋书》记载“西苑周两百一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赢州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

北宋徽宗赵估在沛京城郊营造寿山艮岳,立蓬壶于曲江池中。南宋高宗也在临安德寿宫中凿池注水,叠石为山,坐对而生三神山之想。金人灭宋,迁都北京,在西苑太液池的蓬莱山上建广寒宫。

元时期大内御苑太液池中三岛布列,由北至南分别为万岁山、圆抵和屏山附图。明初建都南京,后迁至北京,以元大都为基础重建北京城。将元代的太液池向南扩展,形成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并以此做为主要御苑,称为“西苑”。

西苑改万岁山为琼华岛改圆抵为半岛,并与屏山相连,用砖砌成城墙,建成一座团城,与紫禁城隔墙相望在西苑的南部开凿南海,将水面扩大,并在南海中堆筑了一个大岛“南台”,从而构成了琼华岛、团城和南台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形式附图。解放后,人民**将琼华岛、团城辟为北海公园,中南部水面划为中南海。今日的北海公园已是首都人民常去观光游览的游憩公园。

此外,中国古代民间园林中也多有在园中凿池、并在池中布置一岛、二岛或三岛以象征仙山的事例如杭州西湖、苏州留园、常州近园等等。至明清时期,由于对民间建筑等级限制甚严,私园中堆筑一池三岛被视为摹拟帝王的僭越逾制行为,因此这种布局在民间园林中消失。清朝乾隆时期,权臣和珅曾在其漱春园(或作淑春园)中仿圆明园蓬岛瑶台布置池中岛屿(即燕京大学未名湖东岸荒岛),后成为其罪状之一。

简述“一池三山”之制的由来以及其在园林构图中的体现。

2楼:匿名用户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

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藻鉴堂(一说南湖岛)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北海公园中,北海象征"太液池","琼华岛"是蓬莱,原在水中的"团城"和"犀山台"则象征瀛洲和方丈。

一池指太液。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仙山而著称。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

最早开创应用“一池三山”叠山理水模式的园林是建章宫。

3楼:匿名用户

我很无奈的笑了笑,心里就纳闷,这和尚和道士有什么仇恨,不过既然已经到这了,反正先答应算了,也不一定非要去“行。那就这么着,要是没有转运,那你就最好收拾包袱走人,别再让

一池三山形成对历史园林作用,简述“一池三山”之制的由来以及其在园林构图中的体现。

1楼 诚信信诚 一池三山 的形式,把大自然引到庭园之中,在庭园中罗列山峦 峰石,挖掘池沼,开创了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山水园林的新形式。 2楼 匿名用户 1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式园林的一些规则性 2 取法自然的表现 3 中国人文 宗教思想的集中 简述 一池三山 之制的由来以及其在园林构图中的体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