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特点

2021-01-21 17:52:15 字数 5692 阅读 3683

1楼:匿名用户

《答谢中书书》——优美的意境,无尽的乐趣。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答谢中书书》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问题全解

《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有何异同

2楼:紫色蝴蝶谷

同:都写了自然景色,通过写景来议论、抒情。

异:《答……》表达了作者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和隐居的思想,《记……》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透露了自己借景聊以**而又自解的心态。

3楼:卡丁之神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郁闷,只有到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寻找解脱。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4楼:酒馆遇猫

在句式、节奏、用词方面的不同:

《答谢中书书》句式整齐,多是四字- -句,又用对偶,极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

《记承天寺夜游》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极具诗情画意。

二者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扩展资料: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楼:匿名用户

它们的翻译与解释是第一步要做的,第二就是要知道相关的文言文句式,如省略句、判断句呀!其次就是理清这两篇文言文的异同,还有它们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还有,考试可能会考“闲人”的含义,它的含义是:

作者的一种自嘲,表达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在朗读节奏和句式上有何不同

6楼:韩琴

1,句式:《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文,以四字句为主;《记承天寺夜游》,句子参差不齐。

2,朗读节奏和情感不同。《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一文较为自然愉悦,轻松流畅之中,读出那种沉醉山水的愉悦的感觉,表达出作者热爱山林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缓慢低沉,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作者政治上失意,表达出作者淡淡的忧伤知情。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节奏如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白话文释义: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全文节奏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文释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扩展资料

《答谢中书书》创作背景:此文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

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声响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记承天寺夜游》创作背景: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

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7楼:匿名用户

它们的翻译与解释是第一步要做的,第二就是要知道相关的文言文句式,如省略句、判断句呀!其次就是理清这两篇文言文的异同,还有它们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还有,考试可能会考“闲人”的含义,它的含义是:

作者的一种自嘲,表达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8楼:牵雨泽韩君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是表达沉醉山水美景的欣喜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是欣赏月光的喜悦之情和对贬谪和无事可做的悲哀.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两文的主旨 5

9楼:南瓜苹果

答谢中书书:表达作者对山川美景的独特情感,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用美景衬托了自己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扩展资料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

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10楼:萤火虫

答谢中书书:表达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独特情怀,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用美景衬托了自己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

11楼:李正孙子

答谢中书书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继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皎洁的月光照入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来散步。心想没有(可以)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共享月景)。月光充满了庭院,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和藻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积累

1楼 草上飞vs水上飘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 与 译 参与或者一起 2楼 紫晶天使 程度副词 悉 俱 皆 3楼 亦遇 好像没有的啊 我们刚刚教完啊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nbsp 文言积累拜托各位了 3q 4楼 高贵 作者简介 nbsp nbsp 苏轼 1037 1101 ,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

求八年级上册课文中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名句

1楼 邵丽 《答谢中书书》意境优美句子 一 山水相衬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二 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三 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四 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入云 静 ,清流见底 动 。青林翠竹 静 。五色交辉 动 。 晓雾将歇 静 ,猿鸟...

记承天寺夜游和后赤壁赋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1楼 咏赞家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求采纳!! 2楼 貊爰爰奚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