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谭嗣同古诗中的重点,谭嗣同的《潼关》一诗中哪一句点明了地点?

2021-01-19 08:30:30 字数 3365 阅读 1834

1楼:百忍成金

潼关诗人:谭嗣同 朝代:清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谭嗣同的《潼关》一诗中哪一句点明了地点?

2楼:十里桃花

终古高云簇此城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作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

解:懂得

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意译: 远处的高云送拥着潼关古城,烈烈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腾的黄河,流入大平原嫌拘束,群里有山脉进入潼关也不懂得什么是平淡。

《潼关》古诗翻译

3楼:匿名用户

《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作者为清朝诗人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注释】

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

解:懂得

【翻译】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4楼:我们最2的人

【翻译】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原文】《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注释】 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 解:懂得【作者】清朝诗人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的**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代表作品有《仁学》、《狱中题壁》、《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谭嗣同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区北正南路9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原占地21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故居南北朝向,全木结构,工艺精美,古朴庄重,系典型江南庭院式民宅建筑风格。

5楼:匿名用户

原文:《潼关》谭嗣同

终古①高云簇②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③,山入潼关④不解平。

注释:①〔终古〕久远 ②〔簇〕簇拥

③〔束〕拘束

④〔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翻译:久远以来,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少年纵马奔上潼关古道,)秋风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吹远。眼见黄河奔腾流向广阔的原野,那气势好像嫌河床拘束太紧,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险峻,再也不懂得何谓平坦。

6楼:好年百合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1

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

解:懂得

束:拘束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创作背景

编辑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7楼:匿名用户

和你的人都不是谁惹你了吗在**呢?

8楼:匿名用户

刀hxhsydjxysh~c

9楼:忘旧事拥

1.译文: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2.注释: 1、潼(tóng)关:

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2、终古:

自古以来。簇(cù):丛聚。

3、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束:

约束。 4...

3.原文: 《潼关》清末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

谭嗣同《潼关》诗句,

10楼:匿名用户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谭嗣同写的《潼关》全诗运用映衬手法,请你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11楼:匿名用户

《潼关》是清末革命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12楼:信则有信则无

对于潼关全诗运用的衬托手法的话,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吧。

13楼:春天永远不迟到

这太高难度了,我可做不了。

14楼:匿名用户

有人问我们怎么说了你也是这样吧

15楼:汝洁但卿

世界是木,知识也是木,木木相钻,便有了万能的火;世界是火,知识也是火,火火相交,即使是水也无法阻挡;世界是水,知识也是水,水水相融,便有了最广阔的海。

知识改变了我的性格。我小的时候,性格非常的浮躁,几乎不与别人说话,做什么事都很粗心。但自打上学后,我学会了阅读,从字、词、句、段、章中发现了中国语言的魅力、交流的快乐。

英语又将我带到了abc的海洋,让我去拥抱这个世界,渴望拥有一双翅膀飞到每一个角落去展示中国文明的两千年历史。数学教会了我细心,每当我烦躁不安时,那一个个加减乘除符号就能让我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于是,我浮躁的性格大有改观,我渐渐变成了现在这样——开朗活泼的我。

16楼:匿名用户

etuivfsgkbxz.n d.

谭嗣同的《潼关》一诗中哪一句点明了地点

1楼 十里桃花 终古高云簇此城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作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潼关 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 解 懂得 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 1865 1898 ,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