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十里桃花
终古高云簇此城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作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
解:懂得
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意译: 远处的高云送拥着潼关古城,烈烈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腾的黄河,流入大平原嫌拘束,群里有山脉进入潼关也不懂得什么是平淡。
谭嗣同的《潼关》一诗中“( )”一句点明了地点,“( )
2楼:落魄的水手
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3楼:匿名用户
山入潼关解不平。
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谭嗣同《潼关》哪两句写了诗人渴望冲觉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4楼:散落满天的你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两句表现出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5楼:葛薇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三句第四句描写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6楼:王苏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谭嗣同古诗中的重点
7楼:百忍成金
潼关诗人:谭嗣同 朝代:清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谭嗣同写的《潼关》全诗运用映衬手法,请你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8楼:匿名用户
《潼关》是清末革命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9楼:信则有信则无
对于潼关全诗运用的衬托手法的话,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吧。
10楼:春天永远不迟到
这太高难度了,我可做不了。
11楼:匿名用户
有人问我们怎么说了你也是这样吧
12楼:汝洁但卿
世界是木,知识也是木,木木相钻,便有了万能的火;世界是火,知识也是火,火火相交,即使是水也无法阻挡;世界是水,知识也是水,水水相融,便有了最广阔的海。
知识改变了我的性格。我小的时候,性格非常的浮躁,几乎不与别人说话,做什么事都很粗心。但自打上学后,我学会了阅读,从字、词、句、段、章中发现了中国语言的魅力、交流的快乐。
英语又将我带到了abc的海洋,让我去拥抱这个世界,渴望拥有一双翅膀飞到每一个角落去展示中国文明的两千年历史。数学教会了我细心,每当我烦躁不安时,那一个个加减乘除符号就能让我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于是,我浮躁的性格大有改观,我渐渐变成了现在这样——开朗活泼的我。
13楼:匿名用户
etuivfsgkbxz.n d.
谭嗣同《潼关》诗句,
14楼:匿名用户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谭嗣同在(潼关)一诗中从侧面写异峰突起,孤城寂寥辽远的诗句是?
15楼:坐在碉楼看风景
应该是"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这两句里,第一句写高云簇拥着城楼,不言高而高自见。第二句以马蹄秋风突出城之寂寥辽远。所以这两句侧面突出了异峰突起,孤城寂寥辽远。
谭嗣同写的《潼关》的诗意是什么?
16楼:匿名用户
原文:《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诗意: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接下来的
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
17楼:匿名用户
谭嗣同写的《潼关》的诗意是: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表达了作者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原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潼关》简介:《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潼关》创作背景: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谭嗣同简介:谭嗣同(1865.3.
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8楼:奕肥肥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潼关》古诗翻译
19楼:匿名用户
《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作者为清朝诗人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注释】
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
解:懂得
【翻译】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20楼:我们最2的人
【翻译】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原文】《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注释】 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 解:懂得【作者】清朝诗人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的**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代表作品有《仁学》、《狱中题壁》、《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谭嗣同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区北正南路9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原占地21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故居南北朝向,全木结构,工艺精美,古朴庄重,系典型江南庭院式民宅建筑风格。
21楼:匿名用户
原文:《潼关》谭嗣同
终古①高云簇②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③,山入潼关④不解平。
注释:①〔终古〕久远 ②〔簇〕簇拥
③〔束〕拘束
④〔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翻译:久远以来,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少年纵马奔上潼关古道,)秋风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吹远。眼见黄河奔腾流向广阔的原野,那气势好像嫌河床拘束太紧,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险峻,再也不懂得何谓平坦。
22楼:好年百合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1
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
解:懂得
束:拘束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创作背景
编辑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23楼:匿名用户
和你的人都不是谁惹你了吗在**呢?
24楼:匿名用户
刀hxhsydjxysh~c
《元日》诗中哪一句可以看出中国人贴春联的习俗已经很久了
1楼 匿名用户 从《元日》诗中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句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贴春联的习俗已经很久了。 从黄帝时民间已经使用 桃符 了。 《汉旧仪》云 东海度朔山有大桃,蟠屈千里。其北有鬼门,二神守 之,曰神荼 郁垒,主领众鬼。黄帝因立桃板于门,画二神以御凶鬼。 《典术》云 桃乃西 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
苏轼评价王维哪一句诗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1楼 sunny桉蓝 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 并不是说王维某句诗 而是说王维的田园诗风格 苏轼评价王维哪一句诗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2楼 你妹啊的 《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就是...
使至塞上该诗中哪一句运用比喻和对偶来写出塞诗人
1楼 匿名用户 三 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 归雁 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 征蓬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 喻诗人,是正比。而 归雁 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 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