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用情极深
孟浩然最大的缺点就是故作清高,既想入世为官,又不愿屈身向皇帝讨要,觉得皇帝应该亲故茅庐请他才行,这就是知识分子身上的最大弊病:清高
从孟浩然仕途坎坷这篇文章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至少2点)
2楼:新手加油
第一,经济基础薄弱。
第二,说老实话
第三,和老百姓太贴近
3楼:紫藤叶
被诗仙李白称为“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诗歌《春晓》在中华大地已经是千百年妇孺皆知的名篇。但是,他的仕途却十分坎坷,虽然寻遍了大唐的山山水水,却始终没有找到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满腹文章却被当权者弃之荒野。时光流失,这位伟大的诗人只能是“**燃桂尽,壮志逐年衰”,在“平海夕漫漫”的迷惘和失望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以前我很不理解这一点,因为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伟大的朝代怎么会如此的埋没人才呢?何况唐玄宗本身也是大诗人,英才爱英才,孟夫子应当有相当的发展空间才对。最近闲来无事,反复读老孟的诗歌,才搞明白,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的产生有其客观规律性。
第一,经济基础薄弱。孟的经济基础薄弱,他自己也承认,他曾经就说过“三径苦无资”。生活比较紧张。
当时的朝庭,虽然给世人的印象是繁花似锦,但是,用人的腐败已经开始,按花钱的多少来安排官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老孟没送的,想依靠朝庭“任人唯贤”,凭自己的才能在官场混出名堂,真是天真和幼稚,那只有在乡试的考题中或者上朝的时候才找得到哟。也有人欣赏老孟,张九龄恐怕就是其中的一位。老孟很想通过这个途径发展自己,于是写了一首诗毛遂自荐,深感“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希望张能帮助自己。
张也有心帮老孟,这位状元公在自己失意后还邀请老孟共过事。但是,在当时的朝庭,再锦绣的文章怎么能比得过白花花的银子呢?所以,张九龄虽然官至平章事(宰相),也只能让老孟“坐观垂钓者”,爱莫能助。
第二,说老实话。孟的好友王维曾经邀请孟到自己的办公地去观光,刚好皇帝也来了,皇帝叫他做首诗,这时如果他能盛赞大唐之强盛,天子之英明,当有发展和重用的可能,但他没有。他做了一首说老实话的诗,他说: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明皇听了,从内心佩服他的才华,认为他有治国安帮之能,此人不用实在是太可惜了;但同时又想,这个人当着我的面都说老实话,如果把他留在身边,他实事求是的把我所做的事情都对外说怎么得了;为了自己的光辉形象,还是牺牲你吧。于是就把老孟外放了。
实际上当时朝庭有很多事情是不能象今天崔永元主持节目那样实话实说的。比如唐明皇招自己的儿媳妇玉环陪寝的事情,你能实话实说吗?最多只能说“昨夜上皇新授簶,太真含笑入帘来”,明皇是嫖的一个女道士。
第三,和老百姓太贴近。老孟可以说是一位多产作家,但是,他的诗歌,由于和他生活相关,但大多是反映百姓的生活或者田园风光的,生活气息浓。如《过故人庄》说: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就是典型的老百姓话语。从孟的诗歌里可以看出,他对老百姓的生活和朋友的感情看得重,希望通过朝庭的励精图治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安康,但这对官场是大忌。当时的朝庭,讲的是官官相护,保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还要求你审时度势,翻脸不认人。
你对老百姓的感情太深,你在处理政事的时候,就一定不会站在官僚集团利益的角度,而要站在老百姓利益的角度,真正的为民牟利,封建官僚系统是不需要这种人的。
呜呼哀哉,真是“焚琴煮鹤古来有,滚滚长江无尽时”。现在看来,孟浩然虽死不甘心,但如泉下有知,当很坦然了。
4楼:谁能告诉我吧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时,才游学到京师。
曾经在太学(朝廷里的最高学府)赋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敢和他比的。张九龄、王维非常欣赏他。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
“我听话所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
“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采访使(官职名)韩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荐他。
正巧孟浩然家里有老朋友来,喝酒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孟浩然斥责他说:
“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来告别,孟浩然依然不反悔。
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来幕府撤销了。开元(唐玄宗年号)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而死。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question/43159722.html?fr=qrl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从全文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
5楼:沙碧兽
1、玄宗时: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
但是作诗的时候说“不才明主弃”,皇帝就觉得不爽,你没来求官,却说是我放弃你了,这是什么话?就不用他了。 2、朝宗时:
和朝宗约好了,但是却因为喝酒不去,朝宗生气下也就不见他了。 用原文可以看出,其实孟浩然仕途坎坷主要原因在于他自己,第一次污蔑皇帝放弃他(虽然是作诗,但是在一个皇帝面前这么说还是不行吧?至少也要改一改。
)第二次更离谱,为了喝酒放了皇帝鸽子,平常人都不能这样了,这是一个信用问题,如果是急事还有话说,但是为了喝酒放人鸽子,而且还不是普通人,是谁都不会爽的。
孟浩然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从上文看,你认为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
6楼:匿名用户
满腹才学却不懂人情世故 我行我素,率性而为,又不知改正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从《孟浩然生平》看出他仕途坎
7楼:匿名用户
没明白主楼想问什么啊。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孟浩然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请入幕,不久辞归家乡。
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宦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从《孟浩然生平》看出他仕途坎坷。他仕途坎坷的原因
8楼:匿名用户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
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
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
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 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
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 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 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