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胸前为何写有“兵”和“勇”,这两种有何差别

2021-01-14 10:39:57 字数 3580 阅读 9870

1楼:冷秋

说的通俗一点,兵是清朝

正规武装力量,相当于公务员,勇则是为了补充防卫力量的不足,后来招募的,等于现在没有编制的临时工,充其量也不过是个事业编制,当然,战斗力来说,清朝前期的兵战斗力是很强得,但是随着后期清朝的和平与腐朽,那些兵都烂了,反而是勇战斗力比较强了

清兵胸前写着“兵”和“勇”到底有什么分别

2楼:吕屹

清**事制度,唯一国家常备军八旗军,在灭亡明国后将投降的明军和其他汉兵部分参考明**制进行整编,因旗子为绿色,相对八旗正镶黄白红蓝讲,从这都可以看出他的目的,协助八旗军作战补充弥补八旗的不足,称为绿营绿营兵,负责协助八旗军作战和维护地方稳定,绿营兵为世袭,将领由兵部任命,到弘历时形成了旗人为将的绿营格局,在胤禛弘历时期开始出现一种事开则招事毕则散的勇营,归地方督抚直接指挥,给予一定军饷,事后因没有正式编制要被裁撤,曾国藩的团练就是勇营性质,曾国藩对勇营组织进行了一些调整,镇压太平军后,曾国藩的团练军被裁撤,李鸿章以海防需要为名保留下来一部分,称防军。

胸前写着兵和勇的清兵到底有什么区别

3楼:琼楼登高人为峰

兵,是清朝的正规军队,一切用度开支有朝廷拨付,主要由八旗兵和绿营兵(汉族军队)组成,而勇就是地方上的武装,或者叫民兵,用度开支有各地地方**机构拨付。

同样是清朝士兵,为何有的胸前是兵,还有的胸前是勇?

4楼:匿名用户

经常看清宫剧的朋友,或许主要到了这个问题。同样是清军士兵

,有的士兵胸前写的是兵,但还有的士兵胸前写的是勇。最经典的是,这两种士兵之间是相互鄙视的。而且这两种士兵的待遇也差距很大,那么,这两个字究竟代表什么意思?

其实,很简单,一个是清朝的正规军,另一个是临时工。

首先讲一下清朝军队的组成部分,第一部分自然是清朝自己的八旗兵,分为汉八旗、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这是清朝皇帝信得过的部队,在清朝前期,被派往各地作战。除了八旗以外,还有就是绿营。

绿营是汉人组成的军队,是八旗的助手。绿营兵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为何会被称为绿营呢?因为这些部队使用青色的军旗。

这些部队都是清朝的正规军,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这些士兵的胸前都有一个兵。在电视剧里,看到胸前有兵字的,一般都是绿营兵。因为,八旗兵不经常出门。

按照规矩,衙门里的差役根本没有资格用兵这个字。所以,电视剧中的这一点不合理。至于勇,就更简单了。

勇主要出现在清朝后期,主要是一些地方武装。

在清朝的后期,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事件。由于疏于战阵,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都已经无法为清朝征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只能鼓励那些地方**组建地方武装。

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但需要注意,这些军队不是朝廷的正规军队,朝廷是不发工资,工资由统军**自己想办法。

为了与朝廷的部队区别开,那些地方团练士兵的胸前不是兵,而是一个勇字。在清朝官方的称呼中,一般称呼湘军为湘勇,淮军为淮勇。很明显,和正规军是区别开的。

不要小看这些地方部队,这些部队战斗力很强。清朝后期全靠这些部队维持着,至于绿营兵和八旗兵只能用来吓唬老百姓。不得不说,湘军是看不起绿营兵的,绿营兵也看不起湘军。

绿营兵的好处是自己算正规军,可以子承父业。但已经丧失了战斗力,随时有可能被裁撤。至于湘军,虽说没有什么番号,但战斗力强,朝廷还真离不开这些地方部队。

后来,清朝组建了北洋和南洋两军部队。认真的说,北洋和南洋的背后仍有湘军和淮军的影子。当然,无论是什么军队也挽救不了大清国,1912年,清朝走进了历史的坟墓。

为何清朝士兵胸前为什么有个兵字和勇字之分

5楼:暮静雨

清军的正规编制有八旗军和绿营,胸前都是“兵”字。从道光年起,清军的战斗力已经为零,因此需要作战的时候,各地往往组建民团,就是乡勇,这些人是不拿国家军饷的,胸前和后背是“勇”字。比如林则徐招募抗英的水勇,著名的湘军和淮军其实都是乡勇。

6楼:英雄雷泽诺夫

兵是绿营的是正式编制的常备军,勇则是临时征募起的民兵。

清兵胸前的兵和勇有什么区别

7楼:匿名用户

“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 (念“lu”)。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而建立的汉军。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

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职责相同,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拱卫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

顺治以后绿营兵日渐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 至康熙年间时八旗军养尊处优军备废弛萎靡不振,以至于三藩起事时临阵磨枪亦难重振军威武力 ,故平定三藩实为绿营之功。战事之间八旗和绿营兵不足用,遂就地取材临时招募的军队,是为“勇”,当时“勇”并不是正规军队,战事结束后立即解散不久留久用。

直到清末太平天国时,旗军和绿营军备废弛,内忧外患之间国家无兵可用,此时以曾国藩为首的各地团练成为了少数可用之兵1,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 ),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自此,“勇”基本代替“兵”成为了国家的正规军主力。勇营的实质是拿国家粮饷的私募武装,所谓“兵为将有”,士兵和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为什么清军胸前有的是“兵”字,有的却是“勇”字?

8楼:血刺裁决

经常看有关清朝影视剧的朋友会发现清军服饰的胸前,有的是个“兵”字,有的却是“勇”字。这不紧会让人有种感觉“勇”字兵是国家的精锐,属于敢死队。而“兵”只是却是一般的渣渣兵。

那么,事实是怎么样呢,到底谁的战斗力强?

一据史书记载,清朝国家常备武装力量为“兵”,其中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为满兵,数量比较少。为了弥补满军的这一缺点,清朝**又吸纳了一部分汉人,将他们单独武装起来,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

虽然八旗军和绿营都是担负起保家卫国重任,但朝廷倚重却不同。按清朝规定:八旗兵的主要任务是卫戌京师,保证京师安全;而绿营兵数量虽多,甚至是八旗兵的数倍或者数十倍,但比较分散,主要负责全国各地的治安。

二清朝建立不久,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八旗兵丁迅速腐化,战斗力直线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八旗兵丁是国家的功臣,长期处于优宠的地位;另外,国家趋于和平,八旗兵丁的军备也就废弛下来。顺治时期,八旗兵的这种特性已经表现出来,清**只好倚重战斗力比较强的绿营兵。

到了康熙年间的三藩叛乱,八旗兵已经不能担起维护国家的重任,清朝能够平定三藩实则绿营兵的功劳。雍正登基后,为了扭转满军颓废的形势,曾三令五申“八旗为满洲根本”,严格整军治军,但收效甚微,其士气恢复有限。

三雍正、乾隆朝社会比较稳定,绿营兵的战斗力也开始直线下降。特别到了乾隆朝后期,如果遇到战事,八旗兵和绿营兵已经不能参加战斗。无奈的清**只好把目光转向了乡勇。

据史书记载,乡勇是国家非正式军队,为了与国家正式军队区别,其衣服前面有个“勇”字。乡勇的**是就地临时招募的组成军队,战事完毕后立即解散,即就是战事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国家也不用出太多的经费来养他们。但到了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将非正式的乡勇改为练勇(也就是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

从此,“勇”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其作用基本代替了“兵”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主力。从清朝后期来看,“勇”字兵确实比“兵”字兵厉害。

为什么清朝军队的士兵胸前有勇字有的是兵字

1楼 凌霄暮霭 清军的正规编制有八旗军和绿营,胸前都是 兵 字。从道光年起,清军的战斗力已经为零,因此需要作战的时候,各地往往组建民团,就是乡勇,这些人是不拿国家军饷的,胸前和后背是 勇 字。比如林则徐招募抗英的水勇,著名的湘军和淮军其实都是乡勇。 为何清朝士兵胸前为什么有个兵字和勇字之分 2楼 暮...

清朝的士兵胸口为何有的是兵,有的是勇

1楼 张小太 如果经常看清朝电视剧的应该会注意到,清军打仗时,有些士兵铠甲上有个 勇 字,有些士兵铠甲上有个 兵 字。容易让我们误认为 勇 就是特种兵, 兵 就是一般的军人。其实不是这回事的。 史料记载, 兵 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旗军。八旗军是国家的精锐部队,掌管军事安全。绿骑军...

清朝士兵的胸口为何有的绣的是兵字有的绣的是勇字

1楼 浮城梦魇 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的兵,马背上打天下的清朝。为何士兵胸口有的锈的是 兵 ,有的锈的是 勇 呢?这两个字各自代表了什么? 其实这两个看似平常的字,后面隐藏着非常多信息。一半来说,正规兵也就是有编制的兵胸前都会锈着 兵 字。而这些胸前锈着 勇 字的士兵大多是在战争爆发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