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中国农业出版社
(1)相关政策法规调控约束不力。在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方面,存在着“重学校环境教育,轻社会环境教育”的失衡现象。现实情况是,国家对学校环境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使学校环境教育获得了一定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然而,对于社会环境教育,特别是以生态旅游活动为媒介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则没有通过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途径来使其成为生态旅游开发者及经营管理者的法定或约定义务,以致上述负有环境教育义务的主体对开展环境教育缺乏应有的压力和动力,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被调动。
(2)经费**无可靠保障。上述政策法规调控约束的不力又进一步影响到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施中的经费**保障。由于没有对经费的**作出刚性的规定,也没有对经费安排作出弹性的指导,环境教育经费的**就只能依靠单位领导或决策层的生态自觉和生态意识这一非常不确定的因素。
结果,农家生态旅游普遍缺乏专门的、足够的经费用于环境教育设施的建设和人员的培训。
(3)缺乏对环境教育内容、形式的系统规划。从中外环境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来看,完整意义的环境教育应包括环境知识、环境问题、环境审美、环境伦理、环境法律、环境安全、环境行为等一系列内容。然而,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农家生态旅游区对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系统的认知,对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教育往往仅停留在教育生态旅游者如何正确处理随手垃圾的层次上,且教育形式也只限于路边的指示牌提醒,或偶尔伴有经营农户的口头提醒,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旅游区环境教育解说系统,导致环境教育的层次低、效果差。
(4)缺乏对旅游者环境行为的有效监控和干预。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应以农家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生态化旅游行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环境行为)之付出为外在行为目标。为达此目的,要求对旅游者的环境知识、环保技能等的传授与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监控同步进行,特别是对旅游者的问题行为及时进行提醒和劝阻,以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
现实中,环境教育主体对客体环境行为监控和干预的“不作为”而放任自流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旅游者制造“垃圾文化”、造成“白色污染”等与此不无关联。
(5)缺乏多元教育主体的联动和广泛的社会参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是一种全程教育,应该贯穿到农家生态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与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相关的组织,如旅行社、旅游区、农户、饭店等均应成为环境教育的主体,都有结合服务或产品进行“游中”环境教育的义务。
现实中,旅行社、旅游区对环境教育尚有一定的“作为”,而其他组织和个人则往往淡出环境教育的视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作为”。此外,旅游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其他多元主体(如科研机构、大众传播**等)对“游前”和“游后”环境教育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够,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教育作用。
(6)相关学术研究严重匮乏。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科研成果的理论指导,以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然而,现实情况是,国内外针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课题的学术研究异常匮乏,国内情况更甚。
解决目前我国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问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2楼:中国农业出版社
(1)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机制。在《生态旅游认证标准》、《旅游规划通则》、《星级饭店评定标准》、《旅行社星级评定标准》等具有政策法规性质的文件中,增加有关环境教育设施建设及环境教育活动的内容,对环境教育指标及权重做出刚性的规定,并制订详细的实施细则,强制性地运用于各项评定和评审工作中。如,对于旅游规划评审,可在条件成熟时制订专门的《生态旅游规划通则》,规定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专项规划的制作范式并要求编制该专项规划。
通过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等**行为来加强对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工作的调控和监管,使相关行为主体在法定或约定义务的驱使下,提高对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并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
(2)提供多元化的经费保障。上述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确立了环境教育的法律地位,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经费**提供保障。同时,为拓宽经费**的渠道,建立和完善环境教育税征收机制和民间环境教育慈善捐赠机制也不失为一良策。
可以预见,民间对环境教育的慈善捐赠一旦成为新的社会风尚,便可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经费短缺的缓解开辟新的途径。
(3)对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系统规划。首先,在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内容的确定上,可参考国际上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内容安排的通行做法,吸收国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注重结合中国特色和农家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问题特点、资源和生态系统特色以及传统生态文化特色,在多方论证和广泛听证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安排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环境教育内容。其次,在教育形式上,要完善农家生态旅游环境解说系统。
(4)对生态旅游者环境行为实施监控和奖惩。环境教育应与环境行为高度关联,以生态化环境行为之付出为行为目标。为达此目标,有必要建立对旅游者环境行为的监控和奖惩机制。
一方面,根据景区环境特点和游客的行为特点,设立必要的监控点,配置必要的监控设施,安排必要的监控人员,对旅游者的环境行为进行及时的提醒和劝阻,防止危害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对旅游者的环境行为进行评比,对环境友好型行为主体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问题行为主体给予批评和罚款,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使旅游者的环境行为得到优化,生态意识得到增强。
(5)鼓励多元教育主体的联动并吸引其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广义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包括“游前”教育、“游中”教育和“游后”教育。
当然,一般以旅游区和经营者的“游中”教育为主。
同时,景区和旅行社也可尝试将“业内环境教育”前置为“社区环境教育”,进行“游前”教育,即组织人员到学校、社区对潜在的农家生态旅游者(包括已从事过农家生态旅游活动的人员)提前进行环境教育,以培育农家生态旅游客源市场。此外,社会参与色彩浓厚的“游前”教育和“游后”教育,更需要旅游政策的制定者、旅游法规的执行者、旅游科学的研究者、旅游用品的提供者、大众传播**、非**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和联动。
(6)为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提供坚实的科研保障。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有赖于相关理论研究的推动和指导。因此,必须通过**鼓励、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企业支持、社会赞助等多种渠道,推动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科研保障机制的建立。
要组织多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就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现阶段,要重点加强对旅游区所在地域传统环境伦理文化的挖掘和外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与学校环境教育的对接以及生态旅游环境教育与其他社会环境教育对接等问题的研究,以指导当前的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提高环境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
目前我国农家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3楼:中国农业出版社
(1)经营理念落后,产品缺乏品牌特色和文化内涵。农家生态旅游的经营者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经营理念相对落后。目前,农家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是农民,因其文化素质不高,加之小农思想影响,使得农民的思维特征偏于实用理性,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却无视社会经济效益,对于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缺乏全局和长远的考虑。
特色和品牌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农家生态旅游开发的初衷,就是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一种变换城市生活方式的环境,提供一个认识农村的机会。而事实上,现在农家生态旅游经营农户的经营理念雷同化的倾向严重,品牌意识淡薄,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低。提供的休闲旅游产品内容单调,仅限于麻将、棋牌、卡拉ok等娱乐产品,缺乏品位和个性化色彩;对生态文化、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没有深入挖掘。
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缺少健康的娱乐休闲项目和健身的参与性活动及文化的学习性活动。这就忽视了当代游客的多元娱乐需求和追求健康雅致型消费方式的潜在需要,导致游客消费方式呈现快进快出的浅层旅游状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
(2)经营资金缺乏,缺少统一规划。现阶段我国的农家生态旅游经营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经营活动,所以在资金投入方面有一定难度。由于业主前期投资较大,资金**缓慢,而游客品位要求越来越高,加之经营项目无特色,再投入乏力,久无变化,部分生意萎缩,甚至难以维持经营。
由于缺乏对地理位置、自身资源、本地政策、市场需求、基础设施、乡村民俗的调研,及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导致经营农户盲目投资上项目,所开发的旅游产品没有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有些地方在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片面追求规模大和现代化,不仅脱离了农家生态旅游的内涵,而且破坏了环境和谐,从而降低了旅游吸引力。
(3)管理体制不健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农家生态旅游尚未纳入旅游或工商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也未向税收部门纳税,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有些农户为节约成本,找几个“亲戚”就开始经营,还有些根本不具备经营条件也就地开张。因此,一些农家生态旅游存在“宰客”现象,严重影响了农家生态旅游的形象。
农家生态旅游的开办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较差,整体接待水平较低。而游客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娱乐的同时享受优质的服务,游客在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时必然会对农家生态旅游大打折扣,从而不利于农家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农家生态旅游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小,大多处于无序状态,每个农家生态旅游各自为战,没有统一服务标准和服务理念,很难做大、做好、做强。
(4)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质量不达标。农家生态旅游开展地区一般是市郊和农村地区,很多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旅游的开发。首先,交通问题突出。
通往农舍的道路较差,交通不太方便。由于外地游客对当地地理环境不熟悉,而又缺少明显的指示牌,可进入性差。其次,休闲设施欠缺。
很多农家生态旅游休闲设施过于简陋,缺少可供游人舒适停留的设施,如树荫下的凉亭、坐椅、茶室等。再次,配套设施不齐全。医疗保健站、药店、小超市、理发店等配套设施都还不健全。
此外,供水、供电不足、排污不畅、垃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这些都影响了农家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长期以来不良的卫生习惯及卫生基础条件欠缺等原因,农家生态旅游的卫生状况不达标现象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部分的农家生态旅游没有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住宿和饮食环境卫生、安全存在严重的隐患。2004年广西桂林农家生态旅游中出现的80多名游客群体中毒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近几年,一些地方对农家生态旅游给予保护的政策,大量发展,特别是在连点成片地方的农家生态旅游地区,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几年前火爆一时的松华坝片区农家生态旅游为例,这里地处昆明市饮用水源区,但是很多农家生态旅游产生的垃圾仍用火烧,生活污水也随意排放,成为松华坝水质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农家生态旅游的卫生、环保状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势在必行。
(5)宣传力度不够,**意识不强。大多数农家生态旅游经营者市场**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的积极性。加之经营规模小而分散,与旅行社等服务机构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较完整的宣传营销网络体系,导致其资源和产品的知名度难以扩展,品牌效应难以形成。
我国农家生态旅游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1楼 中国农业出版社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已成气候,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且形成了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 地方 主导的力度明显加大。很多地区已经把农业旅游纳入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着力进行扶持和培育。还有一些地方出台了专门政策来扶持农业旅游的发展。 从发展过程上看,在农业旅游发...
我国农家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条件是什么
1楼 中国农业出版社 1 国家政策的支持。为了 扶贫 和解决 三农 问题,国家推出一系列方针政策, 把旅游作为传统农牧业的替代形式加以大力推广。通过农业和服务业的结合,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从传统农牧业中脱离出来,投入到旅游服务业中去。 这样既提高了农村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又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黄河流域的中游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什么
1楼 1314走到最後 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2楼 马上有福惩 加强沿岸防控管理,杜绝超标污水排放 3楼 匿名用户 大手笔的法宝都发不出 黄河中游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4楼 高中专业生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含沙量增大,黄河中游地表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