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中地数媒
地下水化学组分受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貌和气候的控制,依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呈规律性的分布。
山区、岗地和山前倾斜平原中上部为溶滤带,地下水交替条件好,一般为重碳酸型低矿化淡水,水质良好;沉积岩地区钙含量高,一般不缺碘;岩浆岩地区钠镁含量高,在豫西、大别山岩浆岩分布区则碘含量低,氟含量高。
平原区由于地下水溶解易溶盐,愈接近前缘,水位变浅,径流滞缓,垂直交替作用强烈,使盐分浓缩,导致浅层地下水由山前向平原水化学见明显的分带性,即由重碳酸型过渡到重碳酸、硫酸、氯化物型,矿化度由低逐步增高,水质由淡水变成微咸、半咸水。黄河冲积扇,上部地下径流相对流畅、水化学属重碳酸型,为淡水;到中下游的新乡、开封东部等地,硫酸盐增高,相间分布有微咸水;前缘地带特别是商丘、安阳东部,地势低平,地下水径流滞缓,蒸发强烈,出现重碳酸、氯化物型水,矿化度2~3g/l,且西北东南向呈条带状分布有大于3~5g/l的半咸水,浅层咸水、半咸水的分布面积为4920km2。
平原区中深层地下水,封丘、兰考以东的大部分有面状分布的微咸水,矿化度2~4.3g/l,面积约24800km2,其他地区属重碳酸型淡水。
地下水中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其研究意义是什么
2楼:love就是不明白
地下水中常见的气体成分
主要有氧o2 、氮n2 、二氧化碳co2 、硫化氢h2s、甲烷ch4
常见的气体成分与地下水所处环境,地下水的**有关。
研究地下水中气体成分的意义:
气体成分-能够说明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水中有些气体-会增加水溶解盐类的能力,促进某些化学反应。
地下水的作用
3楼:黑山觉主
测评推荐一款超级白菜价的化妆水,薏仁水plus版!
4楼:湖北地大热能
与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会发生侵蚀、搬运及堆积作用。
1. 地下水的剥蚀作用(潜蚀作用)
(1)机械冲刷
(2)溶蚀:含碳酸根的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
2、搬运作用
主要以化学搬运作用为主(真溶液和胶体),兼有溶洞和地下河的机械搬运作用。
3、沉积作用
(1)机械沉积。与河流沉积相似,水动力减弱是机械沉积作用的原因。
(2)化学沉积。当地下水中co2分压降低,方程10-1向左进行,便发生沉积,形成石笋、石幔、石柱等钟乳石地貌。
(3)洞穴中的堆积类型:
① 化学沉积。各种钟乳石。
② 重力堆积。各种崩塌形成的崩积物。
③ 地下河湖沉积。与地表河湖类似。
④ 生物和文化堆积。洞穴还是古动物和古人类栖身之地,常有古生物、古人类及古文化堆积。例如周口店猿人、马坝人、汤山人等古人类化石都发现于洞穴中。
当然,也有不少洞穴的生物文化堆积是地下河流搬运而来的。
5楼:匿名用户
1稳定地层。防止地陷。
2提供饮用水。
3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
地下水水化学系统分析
6楼:中地数媒
一、水化学系统划分
地下水是含有气体成分、离子成分、微量元素、有机质和微生物的一个复杂的溶液。受含水层系统、地下水循环特征的控制,以及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在不断变化着。同时,地下水是各种化学物质的载体,所以在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或储存)过程中,各种元素亦随着载体而溶滤、迁移,其地下水化学场与地下水动力场相关密切。
地下水含水层系统是在长期地质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其中的基岩裂隙水含水层亚系统、古近-新近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含水层亚系统、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亚系统,都赋存着质量不同的地下水。地下水系统是各种化学物质强大的搬运者,对元素的迁移、聚集、离散起了巨大的作用。
特别是潜水含水层,它是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系统中最活跃的一种因素。
根据含水层系统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形成与控制作用,我们把三江平原地下水划分成3个水化学系统,即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水化学系统、古近-新近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水化学系统和前第四系基岩裂隙水水化学系统。然后每个系统内再根据迁移交替作用的不同,水化学是否活泼来划分1~3个亚系统。最后每个亚系统根据原生水化学类型和人为污染状况,进一步细划为子系统(表5-5)。
表5-5 三江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系统分区
这些亚系统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与影响,同时又各自具有自己的水化学特征。一个水化学系统接受一定的水和物质成分的输入,然后在系统内发生一些水化学变化,最后将其变为某种水化学的输出。最主要是系统内部含水层(体)系统是控制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输入、输出、传导与功能特征。
同时本区人为活动影响剧烈,局部地区改变了天然水化学的传输功能。
二、水化学系统特征
(一)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水化学系统
本系统是相对独立的,与残丘及山地为隔水或弱透水边界。在垂向上,系统的底部边界为古近-新近系泥岩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系统输入主要有:
①降水入渗;②丰水期江河水的侧向补给;③人工灌溉及渠道入渗。系统的输出主要有:①枯水期向江河岸边的透水边界排泄;②包气带水的蒸发;③人工开采地下水。
人类活动对系统影响主要有:一是城区及水稻种植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局部改变了系统的边界,同时水动力系统发生变化,影响水化学系统也发生变化。二是大面积农业灌溉水的入渗,也影响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
三是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星罗棋布,这些污染源通过各种渠道向地下水中输送有毒有害元素和物质,使地下水水化学系统遭受污染。
系统的内部特点是:岩性以细砂、砂砾石为主,上覆薄层粉质粘土,中夹淤泥层,下伏细砂、砂砾石。介质中化学成分主要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铝,其次为三氧化二铁、氧化铁和氧化锰、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钾等;微量元素以钛为最丰,平均达450×10-6;最少为镉,平均为0.
06×10-6。地下水最古老年龄为2×104 a左右。含水层厚度大,水量丰富,渗透系数多为50~100m/d,但由于水力坡度小,地下水径流缓慢,所以整个系统相对化学作用不强烈。
系统水化学多为重碳酸型水。浅层地下水受人为活动影响剧烈,地表水入渗、污水灌溉、大气降水均可携带污染物进入本系统中,多数地段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比如在城区工业污染、居民点附近有三氮污染等。
在这个系统内,由浅部(埋深小于10m)、中部(10~50m)到深部(大于50m),地下水的流速向下逐渐减小。因而水力交替迁移的能力减弱,而扩散水流模式则逐渐变得更加明显。地下水环境也由氧化环境过渡到还原环境;水化学也由活泼区渐变到惰性区。
特别由于淤泥层的存在,使所有化学组分受到吸附和解吸作用。受人为活动因素影响少,水质较好,多为重碳酸钙型水。但在淤泥层附近,形成高腐殖水和高铁水,特别是在地下水强烈开采地段,形成氧化区,富集大量铁锰离子。
由于上层污染水的垂向补给,使系统内水化学也发生了演化。实际上,在地下水系统中,每种选定的水化学参数都有活泼区,可能活泼区和惰性区,即在活泼水化学区存在惰性水化学小区。这是由于地层中各向异性,离子本身特点,输入系统控制等决定的。
比如三氮在系统上部都是活泼区,但无污染源地段它又是惰性区;二价铁在活泼区处于缺氧区;在包气带,可以存在一个氯化物活泼区,其蒸发作用改变氯化物含量。这个包气带系统的其余部分可以形成一个惰性区。
(二)古近-新近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水化学系统
该类型的地下水埋藏较深,迁移交替作用较弱,因此水化学属不活泼区。同时由于地下水径流迟缓,导致一些离子含量较高,形成高铁水、高氟水、高硬度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ph值为7~7.
5,地下水tds为0.5g/l左右。人为活动影响因素少,地下水基本没有污染。
(三)前第四系基岩裂隙水水化学系统
本系统由基岩风化裂水水质亚系统和构造裂隙水水质亚系统组成,含水介质为花岗岩、火山岩、砂岩,地下水溶滤这些岩石形成重碳酸钙水。
(1)风化裂隙水水化学亚系统
在亚系统上部,地表以下0~10m区间,岩石风化裂隙发育,连通性较好,大气降水入渗后经短途径流,最后以泉的形式排泄沟谷中。因此亚系统上部交替迁移作用较强,水化学处于活泼区,多数离子均不超标,且人为污染仅限于一些居民点。在亚系统的下部,岩石风化裂隙逐渐减弱,交替迁移作用缓慢,水化学呈惰性区,铁锰含量也增高。
(2)构造裂隙水水化学亚系统
构造裂隙水,赋存于前第四系基岩的构造裂隙中,各项化学指标均适中,tds多小于0.35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或hco3-ca-mg型。该水化学系统交替作用较强,参与水文循环积极,且循环深,距离远,最终排泄到风化裂隙水中或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中。
水车都有哪些构造?是古代的那种,水车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各有什么作用
1楼 焏窬厑 水车又称孔明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也叫天车,车高10米多,由一根长5米,口径0 5米的车轴支撑着24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 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缓缓转动着十多吨重的水车,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