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风神之家
(1)扩建军队,起用有才干的军事将领。
(2)设置河西四郡。
(3)加强对五岭以南的管辖。
(4)把西南夷纳入统治。
请在这里概述您的问题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对边疆地区的开发管理。
2楼:陈祥
古代民族间的战争
1. 古代民族间战争的史实
(1)秦统一后,派蒙恬出击匈奴,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加强边防。秦还发动了对越族的战争。
(2)西汉汉高祖、汉武帝都曾进行了同匈奴的战争;东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3) 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地建都督府。
(4) 两宋民族战争:两宋时期,发生了辽宋战争、宋夏战争、宋金战争、宋元战争。
(5) 蒙古政权建立后及元朝统一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多次民族战争。
(6)清朝前期的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势力,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2. 古代民族间战争的性质
3. 古代民族间战争的分类
民族间的战争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
匈奴与秦汉之间,回纥与唐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蒙古与宋、明之间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
(2)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族政权而进行的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等。其结果都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
(3)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政权为巩固统一反对**的战争,如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回部贵族叛乱等。
古代和亲、会盟、管辖
1. 和亲。汉、唐王朝和匈奴、吐蕃民族的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白登之围后,汉与匈奴长期实行和亲政策。唐朝时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入藏在历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和亲的实质是政治联姻,也是民族间和睦友好的表现。
2. 会盟。用和平的方式进行交往有利于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因而会盟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形式。著名的会盟有唐和吐蕃的会盟。
3. ****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1)对东北地区:
① 8世纪前期,唐**在黑龙江下游两岸建黑水都督府。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② 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置辽阳行省,由****委派官吏管理。
③ 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
(2)对西北地区:
①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集权的开始。
② 东汉**重新设置西域都护。
③ 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④ 元朝设岭北行省。
⑤ 清朝先后平定了准噶尔丹的**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和伊犁两个将军辖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3)对西南地区:
① 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郡县,加强了西南同内地的联系。
② 三国时蜀相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③ 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其他五诏,并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三. 古代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历史上的进步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的前提。通俗地讲民族融合就是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多种形式频繁交往,共同发展,它是民族关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1. 古代民族融合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充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加速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民族融合有了新的发展。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其中北魏更为突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游牧经验,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耕技术,从而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北方各族人**合武装起义加速了民族大融合。
(4)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融合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元朝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6)明清时期,各民族的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达到了新的高度。民族融合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有利于****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 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
(1)****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便利了民族融合。例如秦、汉、唐、元、明、清等朝代都设置了对少数地区的管辖机构。
(2)**政权的强制推行,加速了民族融合。例如秦始皇的移民措施;北魏孝文帝的迁都洛阳并下令鲜卑人学说汉话等。
(3)政权之间的战争与议和,推动了民族融合。例如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战后议和,设榷场**;文成公主入藏;俺答汗同明朝修好。
(4)各族人**合斗争,共同反压迫剥削的斗争,发展了民族融合。例如西晋末年,内迁各族人**合起来共同反对西晋统治者,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5)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深化了民族融合。例如全国统一,在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的频繁交往;生产技术的交流,**往来。
(6)民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
3.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特点
(1)团结友好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内容。
(2)民族融合的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也同样促进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体现了历史进步,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4)各民族的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4. 古代民族融合的作用
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作用,一是提高了民族素质,二是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三是推动了历史进步,四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民族压迫尽管是以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形式出现,但是,在实际上它主要是压迫民族中的剥削者(统治阶级)对被压迫民族中广大劳动群众的压迫。民族是有阶级区分的,每个民族都有剥削者阶级和被剥削者阶级。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是民族压迫的最大受益者,而在压迫民族中,大多数劳动人民却深受民族压迫之苦;因为压迫民族中的统治阶级在对外压迫别的民族时,必然要对内加强对本民族劳动人民的统治。
有两个历史问题想请教一下。 一、汉武帝年间对于西域边疆管理措施有哪些? 二、汉武帝积极有为的措施有
3楼:做真实的你自己
一: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的交流。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
二: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实力,加强**集权。
经济上:打击囤积居奇的不法商贩,将盐铁经营权收归**。
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军事上: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战,解除匈奴的威胁。
汉武帝的所有功劳
4楼:本因房
第一,汉武帝实施了一些加强**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
汉武帝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由他的祖母窦太后掌握大权。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开始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首先打击了外戚丞相田,然后加强了他身边收转文书的尚书、中书的地位,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
自此,中书和尚书成了**发号施令的机构。
为了加强**集权,彻底解决藩国问题,他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还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给其他几个儿子,并且互不统属。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后来就无法与**对抗了。这是汉武帝的聪明之举。
汉武帝还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并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新制度。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并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乎治国要求的,就根据上书人的特长授给官职。
第二,汉武帝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集权,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来管理人民的,上天给了他统治人民的权力,绝对不能违反。这种说法正好迎合了汉武帝的心意,汉武帝便采取这种思想来做统治思想和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在举行测试的时候,汉武帝对其他各派学说的人一概不取,独取儒生。
于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学说,士人都变成了儒生。
第三,汉武帝出兵抗击匈奴,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作战,最后取得了抗击匈奴的全面胜利,充分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汉武帝还用大量移民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发展生产。
第四,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前138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联合大月氏共同防御并打击匈奴势力。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随后,中亚、西域各国以朝贡为名,经常到长安访问和**。
中国和西域各国之间的人员和**往来,从西汉开始,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延续了1000多年。
第五,汉武帝开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以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和汉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汉武帝使越族三个部落归属汉室后,把他们迁移到长江、淮河、南海等地,与汉族人民长期共居,彼此逐渐融合,形成了自秦始皇以来没有完成的“大统一”局面。汉武帝在开拓西南地区的过程中,把铁制生产工具和较高的汉族文化传到这些地区,或多或少地破除了这些地区的闭塞性,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六、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汉武帝在位时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还在秦朝开成的郑国渠旁边开了6条辅渠,灌溉高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发数万士兵堵住了黄河决口。经过这次治理,黄河下游大约有80年没有闹过大水灾。
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屯围、屯垦等发展农业的重大措施。他还大力推行代田法和新农具,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