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经典诵读对语文教学到底有何意义

2021-01-14 09:04:14 字数 3904 阅读 2133

1楼:匿名用户

经典诵读的意义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我们日日诵读浸润,人生的启迪,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逐渐养成,生命才能掏溶出 深度和高度,正是厚德载物的大基础。所有的聪明智慧唯有建立在这个平台上才 能尽其用。

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 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当然是自由的阅读,自觉的学习,主动的体验),了解 并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就能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

而经过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 我们以诵读经典为主渗透常规语文朗读,来促进现代文的学习。这二者的相 辅相成对孩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及个人的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

实现了不一样的课堂与教学效果,对此,**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诵读课文,记忆力明显增强 经典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水结晶试验表明,诵经典正是利用上 善治水的重要方法,调用能量之法,运用自己的声波音能,承载丰富美善智能量 的经典语言,文字信息,反馈给自己的体内之水,从而改善整个身心气质,达到和 谐身心、开智益慧的目的。 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 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语言正是在 反复的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书读百遍,其 义自见” 诵读对学习力的强力影响正是建立在对记忆力的拓展和优化基础上的, 具有开发右脑的作用。具有开智的意义。

我们一年级的孩子读经典能达到倒背如流。他们每次背诵常规语文的时候也 用背经典的方法熟读成诵,背得很快,这正是诵读经典带来的极强记忆的神力。 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医师在台湾进行儿童读经典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 试验再次证明读经典的儿童其记忆力更强。

二、有助发展孩子的语言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 甚至熟读成诵, 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材料, 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 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感情, 从而发展语言。 叶老说,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 字字清楚轻松愉悦。

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正中和之音,我们每天坚持不懈,读 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现代文阅读更需声 情并貌,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 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 智慧库里,随用随取。

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学习的也是文言文,为他们深厚的 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我们的孩子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韵味而感染,陶冶情操,丰富语 汇,在作文中可以引经据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三、诵读有助于审美教育与人文思想教育,拓展思想深度。 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来观照教材,我们的教育便会指向人的终极关怀: 披文入情,因情悟文,由文明理;让学生通过体验、理解的方法,感悟人生,实 现自我。

经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 常规语文的核心也是将语文联系生活对人进行思想 教育。其每一篇文章都往往蕴含着一个人文的思想,让我们理解课文思想更有广 度与深度。 让学生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的意义是深远的,请让我们一起 与经典同行。

如何更好地把经典诵读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

2楼:匿名用户

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品,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底蕴。因此,经典诵读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将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学生,其意义更是非凡。如何有效地开展好学生诵读经典活动,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

20世纪**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带给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的繁荣,但也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尤其是文化领域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鹜,却对本土文化一脸茫然,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如数家珍,却不了解清明、端午是什么时候与何等内容,所有这些不能不令我们反思和警醒。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不论是经典名著,人物故事,亦或是建筑、绘画、谚语民俗,都是学生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的学生可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而通过了解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有可能被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典送诵读”的做法

(一)课前诵读,营造气氛。课前三分钟是每节课开始的“序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灵活地处理好这“三分钟”,往往能够为整节语文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经常要求学生进行三分钟的古诗词诵读。除了诵读书本上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外,我还时常根据上课的内容让学生准备一些与单元主题相适应的古诗词来进行诵读。 在我的语文课前,我都会让学生利用一分钟教他们背诵一段《**规》:

“**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朗朗上口的文字,读起来容易记忆,比一般的说教更易深入学生心理。可能在学生心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触动,但最起码也是个触动。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会慢慢显现。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经典的教诲,不也正是我们家长和教师需要教给孩子们的吗?即使再过多少年,也不会过时!

再如,我在上《土地的誓言》、《春酒》等以思乡为主题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词进行诵读;我在上《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等课文时,就让学生准备一些与四季有关的古诗词进行诵读。这样,教师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诵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古诗词,提升语文素养,还在书声琅琅中营造一种课堂上应有的活跃气氛,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以更好地状态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去。同时,每天三分钟的经典诵读,会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更好地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课堂延伸,品读经典。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经典诗文与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将它们适当的引入到教学环节中去,可以作为课文学习的补充和延伸。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把经典诵读引入了课堂。

如在教学琦君的《春酒》时,我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一个“名作赏析”的环节,让学生诵读余光中的《乡愁》,让他们在诵读中去感受另一种思乡之情。这样,既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到两种不同情境下的“思乡”之情,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对经典名作的诵读和赏析。

(三)主题活动,分享经典。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围绕活动的主题,去搜集经典名著,在这基础上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分享经典。

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时,我们可以开展一个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的朗诵会,让学生一起分享关于“春”的诗歌、散文;在进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教学时,我们可以开展一次“我爱黄河”的古诗文的知识竞赛,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黄河”的诗文。因此,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既积累了语文知识,又分享了经典诗文。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传统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在今天,这些经典之作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我们的社会进步贡献着它们的生命活力。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引用经典,有机地同课文、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就可以让“经典诵读”融入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当前,新的课程,新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话题和新思维方式,提供给老师和孩子们一个新的平台。国学的研究和实践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但在语文课教学中加强国学教育,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我们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不容置疑的。

国学经典的好处,国学经典诵读的好处和意义有哪些?

1楼 匿名用户 增加个人气质,更加注重个人内在的修行。 可以对事物的本质,有根本性的认识,遇到问题还能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建议 先大学 中庸,再论语 孟子等 还有看书版本很重要,要最好看原版的,不要看注释和解读的版本,推荐 台湾商务印书馆 出的一套不错! 2楼 扬州城市猎人 可以陶冶情操,古为今...

卢梭的“自然教育”有何意义,卢梭的儿童自然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儿童教育有何借鉴意义

1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卢梭的 自然教育 理论,具有解放思想,打破死气沉沉的教育局面的进步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培养独立活动的能力。但是卢梭过分地强调儿童的自由活动,忽视教师正面的指导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卢梭的儿童自然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儿童教育有何借鉴意义 2楼 哊点坏 卢梭在的自然教...

幼儿园工作规程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有何意义

1楼 匿名用户 1 适宜性原则适宜性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 确定教育内容 创设教育环境实施教育过程等环节中,都能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学习特点 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以最适合幼儿特点的课程开展教育活动。适宜性原则充分表明了幼儿自身特点和需要对教育目标 内容 方法等的影响 适宜的目标幼儿跳一跳能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