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的服饰是怎样的,春秋战国贵族服饰的介绍

2021-01-13 16:53:57 字数 5979 阅读 6441

1楼:手机用户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

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

春秋战国贵族服饰的介绍

2楼:冷安

春秋战国贵族冠帽与服饰 战国白玉人像,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

本图为戴冠、穿宽袖服装的**(战国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藏故宫博物院)。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

春秋战国时期的概况是怎样的?

3楼:百度用户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

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

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2、比较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②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在影响上,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形成。

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2)不同点:①战国兼并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而春秋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②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

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产生。

(3)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统一,这样就形成统一的趋。

3、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生产、军事;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完成统一;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集权;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4、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1)老子政治思想的实质及影响: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面对着变革的社会,他的主张实质上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尽管当时没有统治者会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他的思想在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动荡之后(特别是在西汉初,其思想一度成为统治思想),社会需要休养生息,老子的无为思想为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集权,有消极的一面。

(2)如何认识孔子的阶级实质:

教材有言,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对着社会的变革,显然孔子同老子一样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最后郁郁回到鲁国,安心教书育人。

(3)如何评价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有进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在阶级社会无法实现。

(4)孟子思想的实质及地位: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百姓考虑,是为统治者长治久安计,他的主张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面对着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如何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的思想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司马迁评价孟子说“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后世“民本”思想的重要**。

(5)如何认识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质决定意识,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产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这种思想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这也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古代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当与此有关。

(6)辩证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韩非子的思想: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主张按现实需要变革;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思想敢于直面大变革、大动荡的社会现实,顺应了统一的趋势,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当时是最有用的,各国的改革变法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法治”过度易导致**,使阶级矛盾激化,应一分为二来评价,以后秦王朝因**短命而亡,说明法家思想不能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

(三)、难点知识剖析

1、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从上面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税收问题(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变革的社会条件:

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提醒: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表现,因此,商鞅变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道理。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1)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3)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界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养“士”蔚然成风,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地位,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5)私学兴起与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

(7)夏商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后来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

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因此,其繁荣的原因离不开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

战国时期的服饰是什么样?

4楼:鸡蛋加灌饼

战国时期的服饰属于汉族服饰,是汉族传统服饰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深衣服,其次是北方少数民族服装不同于中原的**腰带胡服。

考古发现的服装器物是最直接的材料,但服装很难长期保存至今,所以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样式,除了出土的服装器物外,还依赖于出土的无花果ure、雕塑、绘画等间接信息作为补充。

受当时政治文化的影响,百家争鸣。儒家主张《宪章》文武兼备,礼仪之邦,深受道教和法家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当时各国服装美学的真实特征。

扩展资料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漆盒装饰人物图案十分简洁,但风格逼真。它坐在房间的中间,是但是主要的舞者。站在户外跳舞,穿着长袖、宽下摆、v形十字领长袍、紧身腰带、美体。

这幅漆盒人物画也是一件苗条的腰装。此外,所有的角色都穿着白领、袖口、裙摆和腰带。

河南洛阳金村汉墓出土的战国青铜麻雀女,有项圈式,可以在项圈上加一个项圈来制作。这条裙子及膝,中短裙。腰间有一条皮带,皮带上挂着一组玉带。穿皮靴,头发左右两边有两条长辫子。

5楼:墼餮魍薅

1)袍类裁法有正裁、斜裁两种。

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两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正身2片宽各32厘米,双袖各3片,宽42厘米、43厘米、45厘米。以上8片拼合之后,再从下边缝合。

在双袖与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块长37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便于手臂上下活动。领缘用纬起花的绦带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厘米。下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两片各宽45厘米,其他三片各宽41厘米。

裾缘下摆缘直裁另拼缝。

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双袖均斜裁,共8片,宽度23厘米、26厘米、17厘米,袖缘、领缘也斜裁。下裳正裁共8片,每片宽20厘米至37厘米不等。

袍的款式有三种类型。

第一型后领下凹,前领为三角形交领。两袖下斜向外收杀,袖筒最宽处在腋下,小袖口。此型尺寸较小,比较实用。

第二型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后领直起,前领为交领(三角形)。衣身较宽松,为罩于表面的袍服。

第三型长袖,袖下部呈弧状(袖下面的弧线称为“胡”,据《后汉书·舆服志》说它是仿效牛的颈项下有垂胡之形而设计的)。衣身宽松,有华贵的风度。此种款式至西汉仍继续流行。

以上三种类型,均为交领、右衽、直裾式,上衣与下裳连为一体。另外观察长沙战国楚墓出土帛画人物与木俑,尚有衣襟右侧向后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实物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有所发现。

(2)禅衣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双袖呈胡状。

(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

(4)〓(qiū音秋)衣是一种短袖式对襟衣,〓字可与裯字相通。用整块衣料上部左右剪开,叠成双袖,下部左右内折成两襟,再用绣绢镶领,两襟、下摆、袖口等缘而成。两襟对中(对襟式),腰与下摆等宽,凹后领。

原件尺寸很小,是为殉葬所特制,置于小竹笥中,外系竹签自名〓衣。

(5)单裙下摆稍大于裙腰,裙面用8片缝拼,宽分别为27厘米、27厘米、27.5厘米、26厘米、27厘米、24厘米、27厘米、26厘米,下摆缘宽12.5厘米。

(6)绵袴由袴腰和袴脚两部分组成,袴腰4片,每只袴脚连上2片,每片宽30.5厘米,长45厘米。袴脚左右各2片,其中1片用整幅绢,宽50厘米,长61厘米。

另1片用半幅绢,宽25厘米,长59厘米。袴脚上部一侧拼入1块长12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袴裆,1条宽边与袴腰相接。1条边缝在袴脚上,折叠成三角形,呈漏斗状。

袴脚下部拼有1块长32厘米,宽9厘米的条纹袴边,做成小袴口,袴脚的各拼缝处均镶嵌丝绦。绣绢作面料,深黄绢里。袴脚上部与袴腰相连。

但两裆不相连。后腰敞开形成开裆。袴腰宽0.

5厘米,袴长116厘米。

(7)帽呈不规则圆台形,折叠时呈前高后低,顶部外凸,上有圆孔。帽后里侧装有组带两束,应是帽系。幅高18.

5厘米,前边长25厘米,后边长40厘米。面料红棕色绢,里料深黄色绢;大菱形纹锦镶边。

(8)麻鞋前端尖头半圆形,侧视呈缓坡状,里层用草编,表层用麻布髹黑漆;再在外包锦面。鞋底用麻线编结,从中向外逐圈编绕27圈。底下编成许多乳钉状线结。长23厘米,高5厘米。

春秋战国时期的概况是怎样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概况?

1楼 百度用户 1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 经济上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 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时期漆器装饰艺术是怎样的,春秋战国漆器的装饰艺术特点是什么?

1楼 北京创典文化 这时期漆器装饰艺术逐渐增多,有黑地朱彩或朱地黑绘,有二方连续纹样,也有单独适合纹样。传统的几何曲纹依然是这时期的主要图案之一。其他还有云雷纹 蟠龙纹 窃曲纹 变形鸟纹等。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漆器中出现了写实题材的图案,如山东省临淄朗家庄春秋墓中有此类纹样。这类写实题材往往伴随着夸...

无风即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是华夏族汉人吗

1楼 春秋时期没有所谓的七雄。司马迁在《史记》把十二个较大诸侯国编了个年表我《十二诸侯年表》,当然当时的诸侯国不止这12个,当时有三四百个诸侯国。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到了战国还剩下了20个左右,其中有七个实力强的领土大的诸侯国,称为战国七雄。 春秋12诸侯为 齐 楚 晋 燕 秦 郑 鲁 宋 卫 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