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科举都包括哪些科目,唐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2021-01-13 15:33:39 字数 4975 阅读 8047

1楼:易书科技

科举制是一种允许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选择人才任官的制度。此制创始于隋,至唐趋于完善。自唐代开始,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种。

所谓常科,就是根据制度定期举行的考试;制举,则是根据需要临时和不定期举行的考试。

常科的科目设置如下:

进士科:科举中最主要的科目,始置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唐代最重进士,被看做是仕途中的正途。

考试内容有:试策(对时事发表议论)、帖经(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杂文(即吟诗作赋的才能,由于这一考试内容,进士科又被称为“词科”或“辞科”)。

秀才科:唐以博识高才、强学博闻者为秀才,此科最为难考,士人多不敢报考。唐高宗时废除。

明经科:主要考查士人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又细分为五经、三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

唐代以《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小经;而《孝经》与《论语》则要求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均须熟习。凡通三经者为明经。

明法科:属于法律科,选拔法律人才。

明算科:选拔精通数学的人才。

史科:唐穆宗(820~824)时置,分一史与三史两科,选拔具有史学才能的人才。

开元礼科:唐德宗贞元(785~805)年间置,考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修定的《开元礼》,选拔礼仪人才。

道举: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置。考试内容为《老子》、《庄子》、《列子》、《文子》等道家经典,及第后待遇同明经。

童子科:凡童子十岁以下,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诵文十道全通者,授官;通七者,赐童子科出身。

制举的科目设置极为繁多,大致可归纳为文词、军功、吏治、长才、不遇、儒学、贤良忠直七科。属于“文词”科的如辞殚文律科、文以经国科、文辞雅丽科等。属“军功”科的如将帅科、武足安邦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

属“吏治”科的如详明吏理达于教化科、清廉守节致术可堪任县令科、达于吏理可使从政科等。属“长才”科的如文艺优长科、绝伦科、茂才异等科等。属“不遇”科的如才高位下科、才高沉沦草泽自举科、才高未达沉迹下僚科等。

属“儒学”科的如抱儒素之业科、文儒异等科、风雅古调科等。属“贤良忠直”科的如志烈秋霜科、疾恶科、贤良方正科等。

制科的考试是在内殿举行,皇帝亲临现场观摩。被录取的待遇是成绩优异者直接授官,其次则给出身(即做官的资格)。唐末五代,制科渐趋废弛。

此外,武则天在长安二年(702)创立专为选拔武官而设的科目,称为武科,亦称武举,由兵部主持。贞元十四年(798)至元和三年(808)武举曾一度中断,此后则定期举行。

唐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2楼:山东省飞飞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

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

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应武举的考生**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开元年间,任用**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唐朝科举制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3楼:匿名用户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朝的科举制主要有哪些内容 唐朝的科举制包括什么

4楼:

1、唐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两科。 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

5楼:

四书五经是明清时期科举的内容,称为“八股取士”

唐朝科举考试常设的考试科目有哪些

6楼:捷列夫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唐代科举制度有哪些考试方法?常科主要设有哪些科目

7楼:课文你来说

唐代科举制度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外加武举。

帖经:是将书本上的某行贴上几字,要求应试者将贴住的字填写出来,类似现在的填空题。 墨义:

相当于现在的简答题,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回答。如果考生用笔来回答问题,就称之为“墨义”,若以口来回答就称为“口义”。

口试:顾名思义就是当场提问一些问题,跟现在的口试差不多。

策问:是比帖经、墨义高一层次的考试方法,大概与现代的论述题相近。

诗赋:为克服考生存在的多背诵经义和旧策,而乏真学实才的现象,在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即在经义策问的基础上加试一诗一赋,当时称“帖诗”。

武举: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唐代常科的科目:明经、进士两科。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比较难;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相对较容易。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迄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唐朝科举制度考试的主要形式有哪几种?、

1楼 点尘无声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 明经 进士 俊士...

请问隋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作用,隋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作用请列举出来,《

1楼 十字架下的颜色 为国家选取人才 杜绝世袭制的危害望采纳 2楼 匿名用户 让社会底层有翻身的机会 有利于社会更稳定。更多的人才通过相对公平的选拔被更好的利用。让读书学习成为社会风尚。 隋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作用请列举出来,《 3楼 倪微微 1 为朝廷选拔人才 2 打破士族官僚制度 利于巩固皇权 请...

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制度入朝为官的,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1楼 晴云茶烟 大部分 都是。例如,牛僧孺 李商隐。 牛僧孺 779 847 字思黯。京兆杜陵 今西安市雁塔区 长安县境内 人。唐代官吏。 贞元进士。元和四年 公元809年 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等共同抨击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排斥而久不任用。穆宗时,累官至户部侍郎 同平章事。 敬宗时出任武昌军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