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七律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021-01-11 22:11:51 字数 3896 阅读 2136

1楼:

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 和解放南京

渡江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解放战争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

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组织长江防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

2楼:六翼天使奈影

诗歌的题目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给了我们什么历史启示

3楼:匿名用户

一鼓作气、乘胜追击,要为天下百姓主持公道、谋求利益,不要沽名钓誉

4楼:匿名用户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楼:匿名用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南京的欣喜(前四句),对完成解放全国大业的信心(五六句),以及对革命历程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它的重大意义,表现了它的激动人心,不只是穷尽了理、事、情;而且还显示了诗人的**远瞩、破格创新、挥洒自如、神旺气足,还表现了诗人的才、胆、识、力。

全文内容: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现代:***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白话翻译:

革命的暴风雨**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捣南京城。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应该趁现在这大好时机(敌衰我盛)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6楼:匿名用户

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敢于战斗,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是具有转动乾坤,波动历史,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7楼:柚屿

在这个中国革命史上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的时刻,***用这首雄浑的诗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

同时也警示解放军将士,不能像项羽那样胜利后骄傲自满。也表明了我们一定不能放松警惕,不能给敌人留可乘之机的军事方针。

还表明了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哲学道理。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反映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8楼:匿名用户

第一层(第1、2句)写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这两句是倒装,是”百万雄师过大江”才促成了“钟山风雨起苍故”,它们是全诗的总起,形象地描绘了人民解放军强波长江攻占南京的雄伟场面,既写出我军渡江进军的神速,又写出渡江进军的勇猛气势。正当敌人还梦想卷土重来的时候,我军已浩浩荡荡渡过了长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敌人巢穴。

在我大军压境的隆隆炮火声中,南京反动**犹如黄叶惊飞鸟兽走散。此诗的开头异峰突起气魄不凡,有如泰山压顶,雷霆万钧。语言简洁有力、形象鲜明。

“苍黄”两宇生动地表现了革命的暴风雨迅猛异常,“雄师”两字生动地刻画出强大的解放军威武雄壮锐不可当的英姿。“过大江”三字生动地描述了解放军强渡长江那种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和浩浩荡荡的生动场面。 第二层(第3、4句)讴歌南京的解放。

这里的“今胜昔”三字,凝结着爱与恨的深邃感情,想着过去百孔千疮的“帝王州”,人们对反动统治极端的仇恨;南京,这座龙盘虎踞的历史名城,在军事上自古就是那么形势险要,今天已经掌握在人民解放军的手里,更加显得雄伟壮丽;在政治上,过去这里是反动统治者统治根深蒂固的地方,今天它成为人民的英雄城市,换了人间,出现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真正显示出其雄姿秀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雄伟,英姿勃发。 南京的解放,宣告蒋家王朝的覆灭,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中枢的摧毁,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终了被推翻。这的确是一次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渴望胜利的全**民都在为这旋转乾坤的巨大变化和空前伟大的历史事件而慷慨激昂、鼓舞振奋。 “天翮地覆”这成语既写出变化的巨大,又显出事件意义的伟大。“慨而慷”一方面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壮志和英勇,一方面表达举旧欢鸭闻风而起的豪情。

这些语言刚健有力,豪情奔放。 上面四句是历史纪实,着重叙述,写得有声有色,气势雄壮,凝聚着赞美歌颂的深情。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第三层(第5、6句)指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两句是***“将革命进行到底”伟大战略思想的集中表现,址个诗的核心,是全诗的灵魂。诗篇借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诗人的战略思想。南京解放后,是“追穷寇”还是“穷寇勿追”呢?

是将革命进行到底,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这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在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前夕,国内外都有入主张划江为界,南北分冶,以免惹起帝国主义的干涉。

他们的主张无异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当时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严肃地指出:“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千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

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的共和国。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相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在这关键时刻,***主张的坚持革命的正确路线战胜了错误路线,使革命沿着正确的航道胜利前进,不仅渡江解放了南京,而且乘胜前进解放了全中国。

“宜”字用得特别好,不但指出应该“追穷寇”,而且指出在适当的情况下应当追穷寇。否则就会重蹈楚霸王的覆辙。这里使用典故是要我们注意接受历史教训,并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出现的错误倾向,这样就把历史典故和现实情况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既达到“占为今用”的目的,又使议论达到形象化的艺术境界。

第四层(第7、8句)揭示不断革命、不断改革、不断前进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 “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原是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小的句子,相传金铜仙人因被从汉宫移往魏都而“临载乃潸然泪卜”。李贺原句的含意是:

天如果有情感,看到因辞别汉宫而哭泣的金铜仙人,也一定会因悲伤而衰老。这是渲染“仙人”迁移的极度悲哀,正是表现出李贺眼看人间如此沧桑变化的无限感慨。***借用它写在这首诗里赋予了新的意义:

自然界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水不休止,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革命和改革,正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这里清楚指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即蒋家王朝的覆灭和中国华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不仅这佯,而且也指明了前面所提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论点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革命人民响应毛洋东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行天下之“正道”,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后面这四句是议论说理,但不是概念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语言来表达。

此诗气势恢宏,语言铿锵有力,它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

歌曲南泥湾反映的是哪个历史事件,<南泥湾>这首歌反应了什么历史事件

1楼 风想起飞 在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2楼 倾听 花落 歌唱南泥湾由荒凉变成 江南 并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 3楼 烟微淡 大背景应该是 在陕甘宁边区 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吧 应该是这样吧 4楼 李从坤 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解决八路军口粮问题 《南泥湾》这首歌反应了什么历史事件 5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