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风想起飞
在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2楼:倾听ヘ花落
歌唱南泥湾由荒凉变成"江南",并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
3楼:烟微淡
大背景应该是 在陕甘宁边区 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吧
应该是这样吧
4楼:李从坤
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解决八路军口粮问题
<南泥湾>这首歌反应了什么历史事件
5楼:阿沾
1943年在日伪军大举进攻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加紧封锁包围抗日根据地。在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毛泽东发出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根据地广泛掀起了大生产运动。
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都投入到开荒种田、纺纱织布的大生产运动中。中共**领导人都亲自参加大生产运动。为了歌颂了为根据地大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由鲁艺戏剧系的贺敬之作词,**系的马可作曲的歌舞剧《花篮的花儿香》。
后经贺敬之、马可对《花篮的花儿香》进行修改,整理为《南泥湾》,《南泥湾》歌很快在边区和大后方传唱开来。《南泥湾》热情歌颂了为根据地大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南泥湾的歌声响遍了祖国大地,延安精神也随着南泥湾的歌声被带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扩展资料
贺敬之创作了《南泥湾》
自1942年起,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就强烈吸引着许多知名人士,他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访问,并写下了不少诗文。著名爱国将军续范亭的《南泥杂咏》20多首诗作,著名诗人萧三的诗歌《我两次来到南泥湾》,诗人何其芳的散文《记王震将军》等,都对南泥湾垦荒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赞扬。
1943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渐入高潮, 作为“生产模范”的第三五九旅,更是名震边区。这一年,延安军民精心筹办了慰问品,并带上文艺节目,要到南泥湾去慰劳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在负责准备文艺节目时,就想到应该排练一个和第三五九旅有关联的节目。
编创人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着插曲在台上表演,插曲歌词的最后一段名叫《南泥湾》。
诗人贺敬之接到为该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第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由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它谱了曲。
秧歌舞《挑花篮》在南泥湾慰问演出中,极受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的欢迎。王震高兴地走上舞台,与该节目的演员一一握手,并与她们合影留念。歌曲《南泥湾》就这样诞生了。
后来,随着《挑花篮》在陕甘宁边区的巡回演出,特别是由郭兰英演唱之后,这首歌迅速在边区走红,并传遍全国。而一代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艺术人生也由此起步。
6楼:匿名用户
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在短短的三年内,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现在,南泥湾供游人参观的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九龙泉和烈士纪念碑,九龙泉和红楼等革命遗址。其中"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通过实物、**详细介绍了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经过。v
7楼:匿名用户
《南泥湾》理解作者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8楼:0豆豆
《南泥湾》这首动听的陕北民歌,真实地唱出了南泥湾的变迁在南泥湾改造中诞生的南泥湾精神,激励鼓舞了中国几代人。
片名:延安——南泥湾
金色的麦浪,层层梯田,这就是坐落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的南泥湾,位于延安市东南45公里。古时的南泥湾被当地人称做南阳府,但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府衙,只是当时延安的一个乡,南泥湾纵横120余里,它的中心地区由三条河川构成。自西向东的南盘龙川,自南向北的九龙川,两川汇合以后称为南阳府川向东北延伸而去。
一百多年前,南泥湾曾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有过街市,主要居住着回汉两个民族。满清入关以后,为了政治上需要,制造民族仇杀,后来这里又军阀、土匪横行,人民背井离乡,相继逃亡致使这里成了一片荒山野岭,昔日的河川变成了烂泥湾。
1935年10月,**红军经过长征,从江西到达陕北以后,决定把陕北作为中国革命的总后方,扩大根据地建设,成立陕甘宁边区,南泥湾成了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
1941年前后,陕甘宁边区西南的山西、河南和湖北等省相继沦陷,日军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封锁,致使陕甘宁边区的生活面临了极大的困难。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41年10月中共**决定开展生产自救,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北边区。
那时的南泥湾地区是陕甘宁边区的前沿。它东南方向的茶坊镇,与国民党军队占领的洛川连接。当时国民党军队在那里驻扎着一个军部和一个师的部队。南泥湾是国民党军进入延安的必经之路。
当时驻守南泥湾的是王震率领的**红军第359旅,根据**指示369旅,
不仅要随时准备迎击国民党可能发动的军事进攻,还要通过开荒生产,尽快做到生产自给,从根本上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359旅的战士,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在南泥湾边战斗边开荒生产,在昔日的烂泥湾上,开垦出了稻米飘香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大面积良田。
当年南泥湾的垦区包括延安、延长、甘泉、富县等县,到1944年10月共垦荒26万亩。
359旅的战士用自己的双手,不仅解决了南泥湾当地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还上缴了500多万公斤余粮,足够两万人的军队吃上一年。为前线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南泥湾和大生产中诞生的南泥湾精神也从此广为流传。
南泥湾这首歌发生在什么时候
9楼:匿名用户
南泥湾开荒发生在1941年3月
10楼:轉身
这首歌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传唱的抗日救亡歌曲
11楼:匿名用户
1943年正月初十。
南泥湾 反映了什么运动
12楼:皓镜
这是历史吧,怎么归类到物理学里了,不过还是告诉你人民公社化运动
《春望》反映的是唐代哪个历史事件?
13楼:双香颖
说的是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说说下列歌曲、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
14楼:朕堔嬡著嬡妃
九一八事变
五四运动
长征长城抗战
延安大生产运动
抗美援朝
15楼:匿名用户
“我家住在松花江上”:(九一八事变)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改革开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长征)“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抗日战争)
“如今的南泥湾是陕北的好江南”:(延安大生产运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16楼:时光悠悠
九一八事变;五四运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1927~1937国共十年内战;抗美援朝。
《南泥湾》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7楼:缓缓夜笙歌
1943年,这首曲子诞生在延安,是以马可为主要创作人的团队作品。
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此曲旋律优美、抒情,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歌颂他们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美丽的“江南”。
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扩展资料南泥湾作词:贺敬之
作曲:马可
花篮的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一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呀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
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呀般
如呀今的南泥湾
与呀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陕北的好江南
鲜花开满山 开满呀山
学习那南泥湾
处处是江南 是江呀南
又学习来又生产
359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
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
18楼:井溢球进
歌曲《南泥湾》创作背景:
日寇占领武汉后,即改变侵华策略,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 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国民党也消极抗日、积极**,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的军费,加之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致使整个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极大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共**于1939年2月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主席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要求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情况下参加生产运动,随后**军委向全军发出了《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
从华北调回陕甘宁边区担负保卫党**和边区任务的八路军第一二0师三五九旅,积极响应上述号召和指示,于1940年底进驻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上百里的南泥湾,开荒屯田,生产自救。
在1943年年初召开的西北局**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表彰了22名生产英雄,其中第三五九旅团以上干部就有4人,王震名列第一;受奖的单位有3个,三五九旅名列第一。
毛主席给王震的题词是“有创造性”,给三五九旅的题词是“生产模范”。为此,《解放**》发表社论《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号召陕甘宁边区驻军,都建设自己的“南泥湾”。
第三五九旅以开发南泥湾的优异成绩,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其经验很快被推广到各抗日根据地。
自1942年起,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就强烈吸引着许多知名人士,他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访问,并写下了不少诗文。著名爱国将军续范亭的《南泥杂咏》20多首诗作,著名诗人萧三的诗歌《我两次来到南泥湾》,诗人何其芳的散文《记王震将军》等,都对南泥湾垦荒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赞扬。
1943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渐入高潮, 作为“生产模范”的第三五九旅,更是名震边区。这一年,延安军民精心筹办了慰问品,并带上文艺节目,要到南泥湾去慰劳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在负责准备文艺节目时,就想到应该排练一个和第三五九旅有关联的节目。
编创人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着插曲在台上表演,插曲歌词的最后一段名叫《南泥湾》。诗人贺敬之接到为该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第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由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它谱了曲。
秧歌舞《挑花篮》在南泥湾慰问演出中,极受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的欢迎。王震高兴地走上舞台,与该节目的演员一一握手,并与她们合影留念。歌曲《南泥湾》就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