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局限性有什么不好,科举制有什么局限性

2021-01-11 20:19:39 字数 5008 阅读 8057

1楼:晓寒秋枫

科举制是王权政治的产物,它不能改变既定的最高王权。因此,科举制对官吏的选拔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选拔普通**,而不能选拔**高级**以及最高国家统治者。

2楼:匿名用户

科举制作为**的手段,不能根本改变**腐败的政治特色;科举考试的内容又局限了教育,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更是**极致化的表现。

3楼:匿名用户

束缚读书人的精神思想

科举制度的局限性有什么不好

4楼:向日葵的雨悸

1,由于科举制度的巨大的优越性(几乎可以调动全民参与),使得封建社会统治者过分重视科举选拔文官武将而忽视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的选拔和政治地位,有误导民众之嫌.

2,考试的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武举则表现的更加明显一些,在冷兵器时代,考核弓马娴熟并无什么非议之处,但在热兵器来临的时代再考试这些东西就未免荒唐了.

3.科举制度不应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形式.

4,古代基本上杜绝了女性的参与.

5楼:京城鹿少_弥鹿

我认为是好的,现在,你一次考不上一生都没有机会了,科举制一次考不上还有下一次,每一次都是一个人生翻盘的机会

科举制有什么局限性

6楼:林顾姝

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和局限

1,由于科举制度的巨大的优越性(几乎可以调动全民参与),使得封建社会统治者过分重视科举选拔文官武将而忽视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的选拔和政治地位,有误导民众之嫌.

2,考试的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武举则表现的更加明显一些,在冷兵器时代,考核弓马娴熟并无什么非议之处,但在热兵器来临的时代再考试这些东西就未免荒唐了.

3.科举制度不应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形式.

4,古代基本上杜绝了女性的参与.

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5

7楼:匿名用户

1,由于科举制度的巨大的优越性(几乎可以调动全民参与),使得封建社会统治者过分重视科举选拔文官武将而忽视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的选拔和政治地位,有误导民众之嫌.

2,考试的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武举则表现的更加明显一些,在冷兵器时代,考核弓马娴熟并无什么非议之处,但在热兵器来临的时代再考试这些东西就未免荒唐了.

3.科举制度不应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形式.

4,古代基本上杜绝了女性的参与.

8楼:匿名用户

科举制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性,而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世家大族垄断朝政,导致皇帝的权力受到制约,皇帝肯定是希望多有一些寒门士族出现,因此,科举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

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在**

9楼:

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至清末结束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并影响到了周边的朝鲜,越南等国家,是我国古代人事工作中的重大发明,优于先前的世袭制和察举制。然而,千百年来总有一些昏头胀脑的家伙来指责科举制度的种种不是,原因也很简单,他们完全没有正确的认识到科举制度的科学性,当然也就不能够明辨是非了.今天,让我们从新擦亮眼睛,认认真真的看清科举制度吧!

一,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1,科举制度合情合理的平等广泛的直接了当的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自然诠释了中国式的民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选人用人制度.因此,也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2.科举制度促进了儒学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促进了出版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修养,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的良好风气,从而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3.一般情况下,科举制度可以有效的降低人事腐败

科举制度产生以后,逐渐配套了弥封制,篹录制,锁院制,复试制等,如果稍微运作严格的话,很难产生认人事腐败的.尽管科举在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的产生过鄙案,但其积极作用还是应当肯定的.

二,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和局限

1,由于科举制度的巨大的优越性(几乎可以调动全民参与),使得封建社会统治者过分重视科举选拔文官武将而忽视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的选拔和政治地位,有误导民众之嫌.

2,考试的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武举则表现的更加明显一些,在冷兵器时代,考核弓马娴熟并无什么非议之处,但在热兵器来临的时代再考试这些东西就未免荒唐了.

3.科举制度不应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形式.

4,古代基本上杜绝了女性的参与.

三,对于科举制度的误解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是一种科学的选人制度,只要对其稍作改良,就不难成为一种优秀分子的选人制度.但长期以来,经过某些人的科举有害论的宣传和灌输,使得人们科举制度对产生了种种误解.

1,把科举制度与封建社会混为一谈.

封建社会始于秦朝,而科举在隋朝才开始的,稍为明智一点的人都知道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联系,应属于两个概念.再者,封建社会就是万般不好吗?北京的故宫可以看作封建社会的最高象征了,没有哪个家伙去提议拆除的.

2,把近代国家的衰败归咎于科举制度

试看这大清国的朝政都让一群啥鸟人把持着,所谓的皇帝,太后,皇族不是愚昧无知就是蠢笨无能,要么还心术不正,这国家还好的了吗?他们是科举出身的么?

3,把科举制度与八股文混为一谈,又把八股文贬低的一无是处

科举始于隋朝,而八股文到明朝才正式确定为考试格式的(以前考经义诗赋),确切的讲,八股文在明初的百年并未施行,直到宪宗以后才开始的.虽受到后世批评为形式僵化,但这种格式化的答卷可令考官有一种相对固定的评卷标准,可使评分较客观公正,减少人为的偏颇.而八股文短小精悍,一般只要求300--500字,易于写作.

虽然,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题目局限于《四书》《五经》,但知识却不限于此.再说,《四书》《五经》又有多少不好?这些都可看做国学精粹,其中的一些章节至今还被选在大中学课本上,这又有多少非议之处呢.

有人讲做八股文的意义不大,这就得另外一番解释了,八股文实际上就是朝廷的一杆秤,称一称你有几斤几两罢了,没有丰富的文史知识,没有聪明的大脑,没有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写不出来的.这也就说明了这杆秤还是比较公平的.

4.把科场与官场混为一谈,把官场腐败迁怒于科场.难道废除科举官场就不腐败了吗?而事实上科场还对官场腐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如买官卖官等.

5.认为科举制度与现代教育制度相抵触.实际上,科举制度只是一种**选拔制度,而现代教育制度本质上是种文化科学培训制度,两者并不矛盾.

只是把古代科举所对应的师塾教育与现代教育相联系,两者才会起冲突的.不过,只要把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变道,两者之间是不会撞车的.

四,科举制度的实质

五,是谁在反对科举

反对科举的不外乎以下5种人:

1.变革的激进派

清朝末年,许多仁人志士要求废科举办新学,他们看到了西方国家科学技术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思想受到很大刺激,一心要模仿西方国家却忽视了中外的国情不同.外国的政治选举制度引进不来,单纯的废科举又有多大意义呢,假如戊戌变法中不列入废科举一项,或许改革的阻力还要小一些呢.

2.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清代的吴敬梓写了一本《儒林外史》讽刺了科举制度.蒲松龄写了一本《聊斋志异》也说了几句科举制度的坏话.当作文学作品来读是有其精彩之处,但如果要把其当作一项制度优劣评判的依据,那就可要谨慎从事了, 吴老 蒲老都是科举屡试不第的穷秀才,借文章发泄一下私愤极力丑化科举制度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不信,我们随便从书中找出一句,就能看出其中的夸张之处.如《儒林外史》中的胡屠户抢白范进一句,说范进家(未中举前)十几年可曾吃过几两猪油(还不是猪肉)可笑之极.

近代文人对科举制度好坏评价影响最大的恐怕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了也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不的不说的丑事是,鲁迅先生的祖父因进行科场贿赂而**入狱,从此,鲁迅先生的家境每况愈下,以后,父亲也穷病而死了,年幼的鲁迅对科举的态度可想而知.以后,写了一文《孔乙己》来对科举制度大加鞭搭

我们旁观者却可以清醒的看到,所谓的孔乙己不过是读书人中的极少数人而已.鲁迅先生不免一点带面,以偏盖全了.在过去,读书人考上的自不必说,考不上的有做幕僚的(或当师爷的),做师塾先生帐房先生的,或改行从商的,从医的,半耕半读的等等,不一而论,真正成无业游民的少之又少.

再说,孔乙己好歹读过书,不然的话或许还有杀人越货的可能呢,再说,又不是没有一技之长,还能替别人家抄书,只是自己的品行不好,智商又不高,这与科举有甚关系.现在,因高考失败跳楼跳水者有之,发疯者有之,但这只是少数人的个别现象,我们也不能以此来随随便便否定高考制度吧.

鲁迅先生在*****的时候很吃香,全国人人都要当鲁迅.现在来看 鲁迅先生仍不失位公认的优秀的大文豪.但是,不是圣人,不是哪句话哪篇文章的导向都是正确的.

结合 鲁迅先生的家庭情况,就不难看出其对科举的成见了

3.粗俗无知的瘪三

4.满脑粗糠的糊涂虫

这类人往往把科举制度同许多反面事物混为一谈,以点带面,生拉硬扯,两只近视眼只盯着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不懂的变通,不能够全面的看问题.同时,他们还有一条显得理直气壮的理由,科举制度西方国家没有,接不上轨吗.

5.患有红眼病的小丑

这类人的特点是自己没有本事又见不的别人有什么作为,于是呼干扰之阻挠之破坏之而后快.改革开放之处,有人发财了,称之为经济上的暴发户,就有人跳出来要修理之.同理,科举制度下考上的举人就是政治上的暴发户,不过,反过来我们需要认认真真的想一想,人家只要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的才华,合情合理合法的取得了成功,咱们凭什么不让人家暴发,难道非要拉扯他们与一些不学无术无所作为的庸人一块吃大锅饭吗.

六,科举制度改良的思考

选拔人才管理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与人类社会相始终.人类处始化如此,将来也想必亦然.

科举制度现代该良如下:如1.规定靠生考试的次数或10次或20次,之后终身禁考,这样,不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晧首穷经的现象了吗2.

不制定考试内容,也就是说让考生没有指定的教材去钻研,从而考试考察起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时事等综合知识乃至处置某项事物的能力,使之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无论对录取或未录取的考生,都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于国于民皆有利.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意义和局限性(简单点)

10楼:匿名用户

科举意义在于是统一王朝的****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的各级职务。

科举制对官吏的选拔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选拔普通**,而不能选拔**高级**以及最高国家统治者。

请问隋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作用,隋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作用请列举出来,《

1楼 十字架下的颜色 为国家选取人才 杜绝世袭制的危害望采纳 2楼 匿名用户 让社会底层有翻身的机会 有利于社会更稳定。更多的人才通过相对公平的选拔被更好的利用。让读书学习成为社会风尚。 隋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作用请列举出来,《 3楼 倪微微 1 为朝廷选拔人才 2 打破士族官僚制度 利于巩固皇权 请...

科举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科举制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1楼 东泽 1 政治方面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 任职。 2 教育 社会风气方面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 文学艺术方面 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 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

汉代的举荐制和科举制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比较下

1楼 天空1号的春天 汉朝的举荐制和科举制不一样,举荐是地方官向朝廷推荐人才,最终达到做官,这只是地方权贵之间的游戏而已,而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 605年 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