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七夕节有哪些民俗及形成的原因

2021-01-10 06:04:56 字数 5322 阅读 7516

1楼:sheila雅

泉州:“七月初七七娘生”

敬祀七娘妈

烧“七娘亭”,台湾地区亦有相似的习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记载:“七夕:乞巧。陈瓜豆及粿,小儿拜天孙,去续命缕。”如今,泉州民间过“七夕节”时,依然把重点放在做“七娘妈生日”。

传说:“七娘妈”庇佑孩子健康

在中国,民间关于七夕的传说有两个,一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与董永“百日缘”的故事,而泉州人把这两个传说“合二为一”,共同构成泉州特色的七夕故事。

泉谚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把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演变成“七位娘妈”,是主管妇女、幼童的神,分管送子、催生、养生,乳母、痘疹、眼光、引业等事项。

“七娘妈”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她不仅能给孩子带来温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民间把这天定为七娘妈的诞辰,是日要举行祈祥活动,称“做七娘妈生”。因而,民间有七夕“拜天孙”的习俗。

习俗:多与“七”有关

每年七夕节各家各户中午敬祀七娘妈时,各种程序经常与数字“七”相关:必须备办七种水果、七种花卉(或扎花)、七小碗糖粿(或咸饭)、七色干味(香菇、松菇、木耳、金针菜、花生、豆皮、冬粉),以及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条、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纸轿七乘。此外,还要准备一盏“七娘妈灯”点亮后挂于檐口表示虔诚。

泉州过七夕,有以下几种常见习俗:

■敬祀七娘妈

在闽南的七夕传说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许织女七日一会牛郎,但喜鹊错传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会,这是个不能原谅的过失。因此家庭妇女们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备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红髻索捆扎起来,抛上屋檐顶,责罚喜鹊衔送到天河边,供织女梳妆打扮,以会牛郎。

七夕中午,人们在檐口摆方桌,敬祀七娘妈。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如时令小芋头,喻“芋仔芋孙”),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轿七乘,敬祀“七娘妈”。

■挂“七娘妈灯”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载:“七夕:……家各悬一纱灯。

一书七娘神灯,一画一仙女骑鹤,一男子衣冠仰视,云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传奇,指此。”“七娘妈灯”是一种长圆形的灯笼,上面画着七仙女的图,一般在下面还挂上一串有各种颜色的花串。

如果当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刚结婚的新媳妇,在农历的七月初就开始悬挂灯笼,甚至是挂在刚结婚的夫妻的新房门口,有早生贵子的愿望。

■“契七娘妈” 烧“七娘亭”

这是泉州较独特的习俗,男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七夕节,要拜七娘妈为契母,俗称“新契”。至十六岁那年的七夕节,就要解除契母契子的关系,俗称“洗契”。这两次的七娘妈生日最热闹,除了原有礼俗以外,还要多烧金纸和内设七个座位高一米多的纸亭一个,表示大礼,又要以糖粿或碗糕赠送亲友或邻居。

“七娘轿”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间纸扎艺术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别致,比较讲究的亭中还扎有彩绘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观。据说,七娘亭的流传源于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

“七夕以锦绿结成楼殿,高百尺许,上可容数十人,陈设花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许源自于此。

■吃糖粿

宋《东京梦华录》载:“七夕以油面糖蜜,造为压笑儿,谓之‘果食’。”“糖粿”是七夕这一天敬祀和食用的一种面食,它的做法和吃法是这样的:

糯米粉加凉水,调成面团,然后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轻轻一按,使之成为扁圆,最后用拇指往中间一押,即成中间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后,把水烧开,放糖粿、乌糖,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后,在上边撒上一层花生仁敷,装在白瓷碗里,像玉一样玲珑。

■妇女乞巧

泉州妇女乞巧的风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个彩箩,准备瓜果七盘,点七支香,用七根针、七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区的这种风俗已经少见,不过,如今很多华侨归乡,经常会把外地的丝线作为礼物带来送给家乡人,礼轻意重。

民谚:口头演绎“牛郎织女”传说

“七月七夕暝,七呀七夕暝。牛郎织女(伊都)来相见,一年相见才一次,来呀来一次,再卜相见(伊都)着下年。”

这是泉州民谚中关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口头演绎。据说,到了七夕这天的晚上,如果在葡萄架下仔细听,可以听到架上沙沙的声音,那是牛郎与织女在聊天;年轻女子把盛有清水的脸盆放在天井,也能从中看牛郎与织女相会情景。

“七夕多有微雨,俗谓之天孙泪。”

这是一则和气象有关的谚语。 意思是,“七夕”的晚上会下点小雨,表示牛郎织女相会了,两个人喜极而泣;或谓牛郎、织女于分手之际,彼此依恋不舍,挥泪告别。

泉州的风俗有哪些?

2楼:匿名用户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

2、彩球舞

彩球舞又称"踢球"、"贡球",是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喜庆等表演的民间文艺活动主要形式之一。舞蹈形式为4位妙龄少女丫"髻簪花,身着彩衣绣鞋和一位头戴"丁香托"的丑婆,围绕着一手持长柄彩球的男性双手舞动的彩球,翩翩起舞。

少女、丑婆以手、肩、头、膝捧球、托球、顶球、踢球,活泼多姿丑婆表演诙谐风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双肩颠球,或抬脚绕球,载歌载舞,惟妙惟肖。

3、唆锣谜

"唆锣迷"又称"采莲",是泉州地区在端午节时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泉州"驱疫傩"及唐、宋宫廷"采莲舞队"。舞队一般由10至几十人组成。

4、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由3人表演:火鼎公手执橘木长烟管;火鼎婆手执大圆蒲扇;村姑身着襟衣和宽筒裤,脚穿绣花软底布鞋,肩挑一担用绳子扎系的木柴,属"丫环"打扮。

公与婆抬着用长竹竿架着的大铁鼎,鼎中火焰熊熊,随着民间小调“十花串”等乐曲的节奏,在**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以滑稽的动作、幽默的语言同观众交流逗乐。村姑随其身后,挑着柴担,踏着舞步紧相配合。

这个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过得兴旺红火。

5、驴子探亲

驴子探亲由4人表演,一对丑角打扮的老公婆身上绑着 用竹、纸裱制的"驴子",作骑驴状;老夫牵驴,后面跟着女儿和"憨女婿"。

情节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儿婚事与亲家发生争吵,带着女儿等骑驴要到男方家评理。舞蹈表现了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泼、诙谐,妙趣横生。

"驴子探亲"最早在清末的民间社火"妆人"表演中已出现。

6、车鼓舞

"车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异较大。动作大多吸收戏曲科步。**多采用民间小调,如“车鼓调”、“四季歌”、“更鼓调”等。队舞阵容壮观,整齐划一,气氛热烈。

7、惠安女

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

8、浔埔女

泉州市郊渔村妇女,有保留簪花围的风俗。这种妇女发饰相传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传播的风俗。簪花围制作简便,花样别致,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用麻丝线缀成,环绕成簪花围,围在发髻周边,多至三小环,色彩相间,还插扦玉簪、银梳等。

扩展资料:

泉州的主要特产:

1、特色主食

咸饭, 萝卜饭,芥菜饭,花菜饭,卤肉饭,芋仔饭,壶仔饭,泉州炒饭鱼仔粥,鸭仔粥,卤面,面线糊,湖头米粉,豆签,浮果,粉团,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条,澳茄粿,酸菜鸡丝面,浮粿。

2、特色汤类

贡丸,鱼丸(深沪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鸭汤,黑豆龙骨汤,苦菜大肠汤,马鲛羹,墨鱼梗,香菇豆猪舌汤,灌肠仔汤,石狮牛肉羹,藕段排骨汤,萝卜排骨汤,玉米排骨汤,水豆腐汤,七彩干贝汤,肉燕汤,猪血汤

3、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夹包,东方包,菜包,水煎包。

4、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饼菜,窖菜,德化淮山,凉拌苦瓜,辣油笋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带。

5、特色荤菜

洪濑鸡爪,崇武鱼卷,西街田螺,姜母鸭,鳗鱼干炖猪脚,焖猪肘,烘猪脚,牛排(有别于西餐牛排),水门巷炖羊肉,猪血小肠,蚝(东石蚝)(浔埔蚝),清蒸金枪鱼,文蛤蒸蛋,酱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蛏,炒大头螺,沙鱼冻,芥菜炒虾皮,十香全鸭,香芋焖鸭。

6、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红糕,绿豆饼,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龟,碗糕,花生汤,豆沙饼,石狮塘头甜粿,石狮芋圆,芋饼,芋蓉(芋泥),土笋冻,柿饼,菜头酸,糖醋莲藕片,贡糖,椰子饼,雪拉膏,四果汤等。

3楼:匿名用户

1.祭祖

清明与冬至,一般两祭。祭祀人员需身穿灰色长袍,披红色绶带以示郑重。参祭人员由有名望、辈分高、年龄大的参与。祭祀程序为请神、行香案前礼、行三献礼等。

2.妈祖巡香

正月廿九妈祖巡香日,女人们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传统的大裾衫,宽脚裤,用盛大踩街游行表达对大海的敬仰,祈求妈祖庇护来年“讨海”平安顺利。

3.中秋拜月娘

闽南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为妇女和小孩。闽南人谓拜月为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

4.端午杀毒、驱虫、避邪

闽南泉州过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外,还保留着一些独具闽南特色的民俗活动。按古人的说法端午节时分,各种毒蛇、蚊虫进入繁盛期,侨乡泉州端午节有很多祈福消灾习俗,如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黄酒、炒午时盐、用兰草水洗浴、采草药作午时茶等。

5.中元节抢七星灯

泉州中元节有挂普渡灯习俗,近水的地方还放水灯,泉港区特别是山腰、前黄一带,更有“抢”灯习俗。闽南话“灯”,“丁”同音,在传统文化中“灯火”又寓意生命延续。中元夜华灯初上,人群就聚集到广场上,准备抢灯,抢到灯的人笑逐颜开,把灯拿回家供奉。

6.泉州婚俗“六礼”

泉州传统嫁娶中的礼数有“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需要经过开脸,上头,盖乌巾,提姓氏灯,踢轿门,过火炉,踏瓦片等流程。

扩展资料:

泉州传统嫁娶中“六礼”的具体流程:

1.第一礼纳采: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

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故称纳采,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

2.第二礼问名: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吉合八字,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问名也须携带礼物,一般用雁。

3.第三礼纳吉: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

4.第四礼纳徵:纳徵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南方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所有又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纳徵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5.第五礼请期:俗称送日头或称提日,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由媒妁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

6.第六礼亲迎:俗称“迎亲”,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通常是男家将婚期通知女家后,到成婚日,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也有由男家派遣迎亲队伍迎娶,新娘在家等候。

民俗风情旅游者形成的条件或影响因素有哪些,并进行解读

1楼 孤陋寡闻 旅游需求除了受旅游动机 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 余暇时间和交通运输条 件的直接作用外 还在政治 经济 文化 法律 自然 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 通常 影响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1 人口因素 人口是影响旅游需求的最基本因素之一 因为旅游本身就是人的一种行为 因此...

归纳一下,形成这种大雾天气的原因有哪些

1楼 匿名用户 大雾是指由于近地层空气中悬浮的无数小水滴或小冰晶造成水平能见度不足500米的一种天气现象。 1 在近低层空气中悬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视线模糊不清,当事人的水平能间距离下降到1000米以下时,就称雾。 2 中文名大雾 类 型 天气现象 原 因 空气中悬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 ...

有哪些方面是促进歌剧艺术体裁形成的原因

1楼 漫阅科技 在主观上,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艺术理想的提出,则是促进歌剧艺术体裁形成的直接原因。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们,他们经常在艺术爱好者也是赞助者巴尔第和柯尔西的家里集会。他们面对对位法 ,致使 艺术陷于只是为教堂的需要而服务的局面,强烈提出向对位法宣战的战斗口号,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