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是什么意思,出自哪本名著,有什么典故

2021-01-09 15:55:38 字数 5685 阅读 5044

1楼:我是骨感美

白马非马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我最早看到这个成语是在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中。白马非马事宜个逻辑问题即白色的马不是马,其实就是偷换概念。提出这个问题的是诸子百家中的八大家之一的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其实只要想到这个我就想起了秦时的公孙玲珑)。

我简单的表述下公孙龙的这个理论。白马是马,则白马=马,黑马是马,同理黑马=马,则马=马,所以白马=黑马,但是明显的是白马不等于黑马,所以可以得出白马不是马。其实就是概念的偷换。

如果有兴趣的话我推荐你看秦时3的白马飞马这一集。

白马非马出自什么典故?

2楼:匿名用户

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白马非马 百科名片 故事图说 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目录历史典故 公孙龙其人 原文 白马非马之由来 公孙龙与孔穿的辨论 墨子与“白马非马” 本源与意义科学视角 白马非马的科学解释 为便于理解公孙龙说法《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其书 主要论述 相关注释本 公孙龙 公孙龙本人对”白马非马“的解说《公孙龙子》一则 花絮调侃 从调侃中看“白马非马” 产生谬误的割裂 其意义与给我们的教训 通俗讲解“白马非马”论 总结另一种观点历史典故 公孙龙其人 原文 白马非马之由来 公孙龙与孔穿的辨论 墨子与“白马非马” 本源与意义科学视角 白马非马的科学解释 为便于理解公孙龙说法《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其书 主要论述 相关注释本 公孙龙 公孙龙本人对”白马非马“的解说《公孙龙子》一则 花絮调侃 从调侃中看“白马非马” 产生谬误的割裂 其意义与给我们的教训 通俗讲解“白马非马”论 总结另一种观点   历史典故 公孙龙其人  公孙龙:

诸子百家中的名家,一向以诡辩著称。名家的中心论题是所谓“名”(概念)和“实”(存在)的逻辑关系问题,所以名家也称“辩者”“察士”。 原文  “白马非马,可乎?

”曰:“可。”   曰:

“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

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曰:

“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

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

天下无马,可乎?”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

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

白马非马也。”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

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   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

“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于马也。

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曰:

“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是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

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马马也。”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

白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

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

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之由来  公孙龙以其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让许多大儒无言以对。后来据说:

公孙龙过关,关吏说:“按照惯例,过关人可以,但是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一番论证,关吏听了后连连点头,说:

“你说的很有道理,请你为马匹付钱吧。”这个典故也和对牛弹琴类似。   原文如下:

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

白马非马。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

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马故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由马如己耳。安取白马?

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

白马非马也。   对于一般人,说“白马是马”就如同说“张三是人”一样,清楚明白,准确无误。怎么可能“白马非马”呢?

白马非马的典故是什么??????

3楼:匿名用户

客方:可以说白马不等于马吗?

公孙龙:可以。

客方:为什么?

公孙龙:“马”是对物“形”方面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马“色”方面的规定,对“色”方面的规定与对“形”方面的规定性,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说,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的结果,白马与马也是不同的。

客方:有白马,不可以说是没有马。既然不可以说是没有马,那么白马不就是马了?既然有白马称为有马,那么为什么白色的马就不是马呢?

公孙龙:如果要求得到“马”,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要求;如果要求得到 “白马”,黄马、黑马就不能满足要求了。假使白马就是马,那么要求得到马与要求得到白马便完全一样了,但是,如果要求得到马与要求得到白马没有区别 。

那么,为什么黄马、黑马有时答应有马而不可以答应有白马呢、「既然可以答应有马而不可以答应有白马。」,这就明显地说明要求得到“马” 与要求得到“白马”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同样一匹黄马或黑马可以答应有马,而不可以答应有白马。

「这就是说明原来“白马乃马”的假设是不 能成立的」。所以,“白马区别于马”,这是清楚不过的事理。

客方:照您的意思看来,马有了颜色就不同于马了。可是世界上没有无颜色的马,那么,能说世界上有颜色的马都不算是马了吗?

公孙龙:马本来有颜色,所以有白马。假使马没有颜色,就只有“马”而已 ,怎能称它为白马?

但是,规定马是白色的马就与“马”有区别了。所谓白马,是马限定于白色的,限定于白色的马自然与马是有区别的,所以说 白马非马。

客方:马,是不受“白”限定的马;白,是不受“马”限定的白。把白与马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而相与限定,变成一个新的概念来称呼不受限定的概念,这当然是不可以的。

所以,认为白马不是马,是不对的。

公孙龙:照您看来,有白马就是有马,但是,能够说“有白马就是有黄马”了吗 ?

客方:当然不可以那样说。

公孙龙(答难者再说):既然承认了“有马区别于有黄马”,就是把黄马与马区别开来了,这就是说黄马非马了;既然把黄马与马区别开来,反而要把白马与马等同起来,这不就是叫飞鸟沉到水里飞翔而让棺与椁各在西东 那样好笑吗?这是十足的逻辑混乱。

公孙龙:认为有白马不能说是没有马,这是不去考虑“白马”而就马形来说 的。但是,“白马”却是与马相结合「而不能分开」的概念,因此,作为白马的概念不能称为马。

所以,称为“马”的,仅仅是以马形而称为马, 而不能以白马称为马。因此,称为马的概念,是不能作为任何一匹具体有色之马的概念的。

白色并不限定于哪一种事物的白,具体事物对“白”来说并不妨碍作为“白”的本质,因而可以忽略不计。白马,则是限定于白色的马。限定于具体事物的白(如白马)是与抽象的、一般的“白”有区别的。

「同样的 理由」,“马”,是不限定于哪一种颜色的,所以,黄马、黑马都可以算数;白马,只限定于白色的马,黄马、黑马都因具有与“白马”不同的颜 色而不能算数。

所以仅仅只有白马才能算数「换言之,只有白马才能答应 “白马”的概念,黄马、黑马都不能答应“白马”的概念」。不加限定的 概念与加以限定的概念是有区别的。所以说白马与马是有区别的。

4楼:匿名用户

公孙龙,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当时中国有所谓的“百家争鸣”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激情燃烧的岁月,后世难以企及。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个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大致有以下一些“家”。

儒家有孔子、孟子、荀子。道家有老子、庄子。墨家有墨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比较多,比如说申不害、商鞅、韩非、李斯等。兵家,有孙武、吴起、孙膑。阴阳家有邹衍。

纵横家太多了,代表人物有鬼谷子、苏秦、张仪等。杂家的代表人物是吕不韦。农家是许行。

名家,代表人物有邓析、惠施、公孙龙。

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是以善于语言分析而著称于世思想流派。“名”指的不是名气的名,而是指事物的名称、概念等。

公孙龙可以说是中国的柏拉图,他开辟了逻辑领域,建立逻辑学的理论体系。他的著名理论是“白马非马”论。

故事发生在赵国当时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时候,秦国严防瘟疫传入国内,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禁止赵国马匹入关。

这天,正巧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

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

公孙龙辩道:“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

关吏说:“白马是马”。

公孙龙说:“我公孙龙是龙吗?”

关吏一愣,但仍坚持说:“按照规定只要是赵国的马就不能入关,管你是白马还是黑马。”

公孙龙微微一笑,道:“‘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说,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比如说你要马,给黄马、黑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由此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非马。”

关吏越听越迷糊,被公孙龙这套高谈阔论搞得晕头转向,被侃晕了,不知该如何对答,无奈只好让公孙龙骑白马过关。于是公孙龙的《白马论》名噪一时。

5楼:匿名用户

有一天,公孙龙牵着一匹白马出关,因为当时不让马出城,守城的士兵就把他拦住了。公孙龙便用“白马非马”的观点与之辩论,守关的士兵争辩不过他,就让他牵着马出关去了。

不过,“白马非马”论提出后,经常有人找公孙龙辩论。一天,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寒暄过后,主客之间也是就“白马非马”论了一场争论。

客人说:“我不明白,您怎么可以说‘白马非马’呢?”

公孙龙说:“这句话听起来违背常理,实际上却很有道理。你仔细想一想:

‘马’这个词是用来称呼这件东西的形体的,‘白’这个词是称呼它的颜色的。不能用白称呼马的形体,也不能用马表示它的颜色。说白马只是指白马,而不是指马,并没有说明马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所以说‘白马非马’并没有错。

”客人还是不明白,他又问:“谁不知道有白马就是有马。既然如此,为什么加上白字的白马就不是马了呢?”

“这样说吧,如果要你牵一匹马来,牵来黄马、黑马都可以;如果要你牵一匹白马来,牵黄马、黑马就不可以了。如果白马是马,既然要牵的是马,则不论是黄的、黑的、白的,没有区别。现在单要白色的,却只有白马可以。

你有黄马、黑马,都可以说是有‘马’,绝不可以说是有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太清楚不过了!”

“您认为有了颜色就不是马,而天下又没有不带颜色的马,那么可以说天下没有马吗?”

“马的确都有颜色,所以才有白马。倘使马都无颜色,只是马而已;那还到**去牵白马?所以白色并不是马所固有的。白马,就是马加上白色,或者说白色加在马上,由此可见,白马不是马。”

“白马非马”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争论的关键是对“马”和“白马”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只有当某一概念的内涵被确定后,它的外延才能相应被确定。

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样的。白马的内涵反映的是马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有哪些,白马的外延是颜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当某一概念内涵被确定后,其外延也就相应被确定。公孙龙的错误在于颠倒了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他认为白马的内涵是指一种颜色,而马指的是形态,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用事物概念的基本物质分析一下白马的内涵和外延就不难看出,公孙龙的争辩就只是一种诡辩了。

“马耳东风”成语出自什么典故,关于马的成语以及典故

1楼 匿名用户 马耳东风 出自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中 世人闻次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一句。 读音 马耳东风 m r d ng f ng释义 形容把别人所说的话当耳边风,充耳不闻。 解释 世人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全都转头离去,把他们说的话当耳边风。 情感 表达了读书人不被重用的情感。 造句...

三顾茅庐出自哪个古典名著,《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什么

1楼 吾道杀生 三国演义。 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专典故,载《三国属志 蜀志 诸葛亮传 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出处 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四大古典...

自相矛盾出自什么典故有何喻意,自相矛盾【典故】

1楼 匿名用户 自相矛盾 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 矛 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 盾 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 。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 难一》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 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