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游戏理论与早期游戏理论的最大不同

2020-12-31 11:27:14 字数 5477 阅读 4331

1楼:凌月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游戏发生说的贡献在于突出了艺术的无功利性,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于游戏又过于简单化。人类艺术的起源之一就有游戏说。

中国当代的游戏理论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什么

2楼:匿名用户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的游戏观 萨利角色模仿的游戏观 皮亚杰 认知动力的游戏观

桑代克 华生行为主义的游戏观 维果斯基社会活动的游戏观

3楼:漫步丶蝴蝶

1.认知理论,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精神分析,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

3.社会文化论,代表人物有维果斯基、鲁宾斯坦、列昂节夫、艾里康宁。

试对比分析现代三大派别游戏理论的共同点与差异

4楼:昊志机电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2、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4、游戏的唤醒理论

什么是象征游戏?

5楼:陈小雨

一、象征性游戏:19世纪下半叶,心理学家提出了诸多游戏理论:早期理论从生物学角度将游戏视为本能和先天需要,当代游戏理论则关注游戏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功能。

皮亚杰从认知发展角度指出,游戏不仅是个体智力或认知活动的一方面,还是同化超过顺应的表现。他将游戏分为练习游戏、象征游戏和规则游戏。象征游戏作为其中一种类型,是将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进行表征的游戏形式,前运算阶段的幼儿进行此类游戏。

二、定义:象征性游戏是将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进行表征的游戏形式,前运算阶段(2-6、7岁)的幼儿进行此类游戏。此时幼儿已经发展出表象语言与功能,能够想象不存在的东西,可以理解假装活动。

因此这种游戏更适合幼儿的特点,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渴望参与**生活但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这一矛盾。

举例1、故事一:泡泡最近热衷“做妈妈”,每天妈妈下班后都要求妈妈扮演她的宝宝。她会要求“宝宝”回家后去洗手,然后她假装用杯子倒水给“宝宝”喝,还会陪“宝宝”搭一会积木,给“宝宝”唱歌,如果“宝宝”看手机超过一定时间,还要限制不可以看手机和平板。

会问“宝宝”是不是饿了,想吃什么,假装自己给“宝宝”做饭吃。等等等等。基本上是她自己的生活的缩影。

理论分析:泡泡玩的这种角色扮演游戏,在儿童心理学中将其分类为象征性游戏,指的是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所以又被称为假装游戏、想象游戏或者戏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根据游戏水平来区分,大致可以分为装扮游戏和角色游戏。装扮游戏比较多的发生在儿童1-3岁时,属于象征性游戏的早期,而从3岁左右开始,儿童会将他熟悉的人或场景带入装扮活动中,这就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装扮游戏的发展,是象征性游戏的成熟形式。

6楼:道秀珍林棋

指处于三到六岁学前儿童的一种游戏类型,儿童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来模拟现实生活中见过的事物和场景来享受自己玩乐的过程,以此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原苏联现代游戏理论代表人物艾里康宁认为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是

7楼:匿名用户

艾里康宁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中的重要成员,也是继维果茨基之后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126他的游戏理论体现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他重点把角色游戏(role play)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对象,从角色游戏起源的角度揭示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并对角色游戏中角色的形成和出现进行了阶段划分,这不仅继续巩固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的认识,而且指出了**在儿童游戏中示范、教导的重要作用。艾里康宁关于游戏的论述,仍然对当今游戏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艾里康宁对幼儿角色游戏社会起源的认识

儿童游戏作为真正科学研究的对象,始于19世纪下半叶。一百多年来,游戏的起源问题一直都被各游戏理论作为其首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对游戏的起源问题大体持“本能论”和“劳动起源”说两类不同看法。“剩余精力”说等早期游戏理论一般以人和动物的游戏进化过程中的连续性为依据,把“本能”作为解释游戏的核心概念。

“劳动起源”说则强调人类游戏的特殊性,强调劳动对于人类自身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意义。[1]126

艾里康宁则继承了普列汉诺夫关于游戏和艺术起源于劳动的思想,发展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作为解释儿童游戏起源的方**依据。他认为,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儿童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的地位发生变化引起的。正如他在玩具起源的分析中得出:

儿童的角色游戏不是自发出现的,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2]129这一切都说明,游戏就起源和本质来说是社会性的,是与儿童生活得一定社会条件相关的,而不是由本能所决定的。

二、艾里康宁对幼儿角色游戏个体起源的认识

在早期的游戏理论中,“剩余精力”说将游戏看作是生存需要满足后的剩余精力的消耗,幼儿通过游戏将剩余精力得以发泄,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松弛”说认为,游戏是为了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并获得放松与休息。“前练习”说认为,游戏是为了未来**生活而做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复演”说将游戏看作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为了延续种族的过去活动。“成熟”说从生物性角度认为游戏是一般欲望的表现,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而进行的活动。

上述游戏“本能论”肯定了游戏对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从不同侧面对游戏的起源进行了解释,但这些理论带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以思辩为主,缺乏可靠的实验依据,没能增强人们对幼儿游戏的关注度。

艾里康宁从角色游戏的个体起源角度提出角色游戏的产生必须有儿童跟**间关系的改变。他认为,在乳婴期末,由于儿童掌握运用实物的动作和独立性的提高,乳婴期特有的儿童跟**的协同活动发生瓦解,儿童产生了参加不能胜任的**活动的倾向。由于这种矛盾的倾向,儿童和**间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关系——角色游戏。

儿童在游戏中担任**的角色,重演**的活动,使这种愿望得到满足。[3]可见,角色游戏是在儿童同**的新关系中产生的,就其起源来说,它是社会性的,就其内容来说,它也是社会性的。

三、艾里康宁对幼儿角色游戏特征的认识

以考夫卡(koffka)和勒温(lewin)为代表的一些西欧研究者认为,儿童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使他们过渡到新想象的、象征性的和假定性的世界,这种世界具有完全自由的特殊规律。艾里康宁通过实验对他们提出的角色游戏的假定性和自由规律性特征进行了反驳。他的实验表明,儿童在游戏中的行动逻辑,精确重演了**真实行动的逻辑,甚至引入最低限度的假定性也受到游戏者的拒绝。

只有大班学前儿童对所扮角色作假定性表演,并讥讽地对待这种假定性,把对角色的这种极其假定性的表演看成是一种特殊游戏。[3]可见,艾里康宁反对把假定性作为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

与此同时,艾里康宁认为,游戏完全不是儿童生活的特殊领域,其中发生作用的不是勒温(lewin)所谓的非真实世界的规律,相反地,而是跟真实的现实中的规律同样严格的规律和规则。[2]可见,艾里康宁在否定假定性作为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的同时,也不同意角色游戏的自由规律性。他认为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应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这种规则虽然不是由**预先制定的,但是应与现实社会的规则是一致的。

比如,当孩子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母亲的时候,他总是会遵循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行为规则。这就充分体现了游戏规则与社会规则的一致性。

四、艾里康宁对角色游戏中角色形成和出现阶段的认识

艾里康宁把角色的形成和出现作为研究角色游戏的重点,他认为角色游戏的象征机能主要表现形式为以人代人和以物代物,以人代人就是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并且角色扮演处于核心地位,而以物代物应该被包含在以人代人的象征结构中。[4]他指出实物活动具有双向性内部结构,即它与实物联系在一起,也与作为动作主体的人联系在一起。因此,角色的出现条件以及它与物的操作和物的替代的关系就构成了角色形成和出现阶段。

艾里康宁认为,物品的用法应该由**教给孩子,不能让孩子自己来掌握或“建构”,只能在与**的协同活动中让儿童掌握它们。**教给孩子使用物品的方法后,幼儿会在实际生活的模拟物出现时再现这些动作,但是这些动作与它形成联系的具体物品不能分离。随着可用作代替物的物品的范围扩大,幼儿的动作开始与原来的物体分离,并且逐渐能够看到动作的主体——“人”,模仿人的活动也相继出现。

如在活动中出现扮演医生、警察、教师等角色。同时,艾里康宁认为,儿童游戏的内容,由重演人们运用实物活动的游戏,发展到反映出人们间关系的游戏,最后发展到表现出人类活动社会意义的游戏。游戏内容的发展紧密地依存于儿童对**活动的社会内容更加深入的认识。

艾里康宁对儿童角色游戏中角色出现的研究揭示出儿童游戏发展规律的变化,即从再现**的实物活动到再现**之间的关系或**与儿童之间的关系。这就充分肯定了物的象征的基础性,肯定了它是角色出现的重要前提。

五、对艾里康宁游戏理论的评价

艾里康宁的游戏理论继承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的认识,体现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突出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他把角色游戏作为儿童游戏研究的主要对象,从角色游戏的社会和个体起源角度**游戏的社会性本质,从实验调查角度否定游戏的假定性和自由规律性,从角色游戏中角色形成和出现阶段的研究揭示儿童游戏发展的规律,这不仅进一步扩充和发展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而且对游戏的理解和讨论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艾里康宁对游戏的理解为我国的游戏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从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和个体起源两个角度对游戏本质进行了思考与探索,继承了普列汉诺夫关于游戏和艺术起源于劳动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作为解释儿童游戏起源的方**依据,进一步批判了游戏的“本能论”。这就为人们理解游戏的概念提供了更加客观化和科学化的思想基础,也为人们进一步科学推进游戏在教育中的运用和实践提供了方法依据。

他把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社会性,一方面强调游戏起源的社会性,认为游戏从社会起源角度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儿童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的地位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从个体起源角度是由于儿童愿望和能力之间产生的矛盾而引起的。因此,肯定了**与教育在幼儿游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主张游戏内容的社会性,认为游戏即儿童对**活动的重演,也就肯定了游戏作为幼儿掌握社会文化、生活经验的手段或途径的必要性。

因此这种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能够激发我们在开展和指导幼儿游戏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游戏在教育实践运用中的有效性。

艾里康宁虽然从社会起源和个体起源两个角度阐述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打破了维果茨基只将游戏定位在社会性活动单一层面上的局限性,但是他仍然没有对游戏作为一种自由、自发活动予以肯定。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并加以批判的。当然,他关于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的解释也需要进一步的**和验证。

其次,艾里康宁的游戏理论着重把角色游戏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对角色出现过程的研究,对我们指导角色游戏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认为角色游戏中角色的出现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首要就是肯定了**对幼儿游戏指导的重要性,这与我们当前提倡的**是幼儿游戏的发起者、指导者、示范者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同时,他认为只有到了学前中、晚期,幼儿才能产生角色扮演的意识,并且指出了物的象征在角色出现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孩子4-5岁以后,**应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角色,多为孩子提供模仿的情景,更多地作为伙伴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去。

儿童的游戏不能脱离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强调**在幼儿游戏发展中的作用无可厚非。但是,正如我国学者刘焱所说:“是不是非要**一步一步地教,幼儿才会游戏呢?

” [1]129可见,这是我们在继承艾里康宁游戏理论合理成分时应加以审慎考虑的问题。

艺术起源有多种理论,其中代表性的是游戏说,巫术说和什么

1楼 邪帝1逍遥 有关艺术起源理论的几种主要学说,并说明你最认同其中的哪一种观点及原因? 答 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模仿说。模仿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始于古希腊哲学家,代表亚里士多德。 不足在于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模仿的冲动去解释的。模仿...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西方的不同

1楼 匿名用户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功能不仅在于能帮助今人切中肯綮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奥秘,而且在于它具有一种指向现实的穿透力。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它理应较再现性的文学理论更能有效地说明一切表现主义作品,特别是西方现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