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百度用户
早在12世纪,在中国就出现了水下攻击的**,名为“木老鸦”。
这种“木老鸦”是由人潜入水户,将包挂企敌人船底,并位其燃爆。以后又出现了一种叫“混江龙”的漂雷,它是利用水流将炸药包漂送至敌船处起爆,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漂雷。
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唐荆川编纂的《武论》一书,在火器“章中记述了用来在水个歼灭敌人舰船的是移胞子水中,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水底雷,书中记载“水底雷”,以大将军(即火炮)为之。埋伏于各港口,遇贼船相近,则动其机(其击发装置用一根绳索联接,拉到岸边,内人控制发火),镜发于水底,使贼莫沏,舟揖破,而贼无所逃矣。”又说水底雷的构造是“用大木作箱,油灰粘缝,内宿火,上用绳绊,下甩二铁锚坠之”。
上述记载表明,中国早在1549年以前已经研究、制造和使用了水雷。
明朝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施永图所著的《心略》一书中,心略武备火攻卷记载了中国用香作为定时引信的原始漂雷——“水底龙王炮”
在使用时“量贼舟泊处,入水浅深,将重石坠之,黑夜顺流放下,香到火发,炮从水底击起,船底粉碎,水卜贼沉,可坐而擒也”。可以看出,这种水中**的引信是根据到达敌人舰船酌距离和水流的速度来确定香的燃烧,它利用水流作为推动力,当接近放船底时,“香到火发,炮从水底市起”,出其不意地从水下轰击敌舰。
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总兵王鸣鹤所著的《火攻答》一书中,记载了将地雷中采用的“走线”方法(即击发装置用绳索牵住,当绳索被拉动时发火引起**的方法)于水雷,即在水雷上安装一根或几根绳索,任其横浮于水面,当敌船航行时,挂上这些绳索,就会拉动击发引信,引起**,把敌船击毁。当时把这种水雷称之为“海底呜雷”。
到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又把用香作定时引信的漂雷“海底龙王炮”和采用“走线”方法的水雷“海底呜雷”改进为触线式漂雷一“诲炮”。明朝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记载了一种与今日的人操鱼雷相仿的“联环舟”,“其舟约四丈许,外视之若一舟,分则为二舟,前半截三之一,后半截三之二,中联以环,前截载火炮、神烟、神砂、毒火等器,首装大倒须钉数枚,锐向其利,后截二夯施数桨,载兵士”。
这种“联环舟”在作战时“遇碱乘顺风或自上流,以首钉撞于敌舟之上前环自解,后载则回”,钉于敌人船体上的“联环舟”前截中的火器起爆后,敌人“船体破裂,进水而沉”。前后两截之间的联结环是由两个大铁环和两个铁钓组成。铁环固定在前截,铁钩装在后截上钩住铁环,“撞于贼船,则放其钩,而后截即回本寨也”。
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入虎穴焚岛巢,则主济楼船之水军也!(袁可立)功成身退,日与父老欢饮。
”清朝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爱国志士袁祖礼编著了《战守罗盘炮指南仪五雷各法图说》一书。书中对“独雷”、“阴阳雷”、“梅花雷”、“悬雷”、“飞雷”等轰船五雷,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和说明。
“独雷”足单个使用的水雷,其“力最猛,能碎极坚极大之铁甲船”;“明阳雷”、“梅花雷”是双连和五连的水雷,与战争中常见的水雷群形状相似;“悬雷”乃是一种锚雷,“不浮于水面,不沉于海底,悬于水半空,敌船一到雷上,而雷自发,铁船沉矣”;“飞雷”则是“随渐飞去遇船一撞即发”的漂雷。其小“悬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所见性能较优越的机械引情触发水雷。在《设雷利弊说—“文中.袁祖礼对水雷的使用作了如下叙述:
“悬雷或百余具或数百具,正当夷舱来往线路.排布海中……,悔花雷设于口外,阳阳雷设于口内,独雷设于当口.飞雷或在口内上游不拘远近,择一急流之处,修库收布,一闻敌船入口,遂将飞雷掷于河中,随流飞去,遇船即发。”
古代的水军的**是什么
2楼:活宝杨建
中国古代水军一直不是很发达的,故此水军所用的**和步兵也基本没什么两样,在水战中最基本的还是靠弓箭互射。近身肉搏战也基本用刀枪剑戟等。
但在火炮出现前,有几样**是水军独有的,最厉害也是最笨重的一种称为”拍竿“也称”桔槔“。就是以粗大而且极其长的木杆(不用竹竿,那个质地太软)底部用滑轮固定在战船的舷侧,木杆的顶部系上重物(一般是巨石)然后用绳系住,斜置在战船两侧。战斗时当两船接舷而战时,则命令士卒用利斧砍断系绳,则木杆连同顶端的巨石一齐倒下砸向敌船,一旦砸中往往可以将敌船砸得粉碎,是水战中的第一利器。
但因笨重,故一旦砸下后短时间内很难复位再用,故此在战斗中基本属于一次性的利器。
还有一种称为”勾拒“,其实就是一种超大型的钩连枪。战斗中对敌船”退者钩之,进者拒之,故曰钩拒“但实战意义不太大。
还有两种算是轻**,一种称为”木老鸦“也称”黎头镖“是一种约近两斤重的重型飞镖,在高大的战船(古称楼船)上层,使力大的士卒往下投掷,往往可以对小型战船造成重大创伤。
还有一个叫”雉尾炬“就是一种类似野鸡状的火把,投出后火把下部能张开几个小勾子,用以勾住敌军战船(古代战船几乎均为纯木制造)以便火势延烧,是一种火攻器具。
历史上有哪些水军名将
3楼:为芝酥麻白芝麻
唐朝的刘仁轨。
刘仁轨(601—685),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唐朝大臣、著名军事将领、海军统帅。
中日历史上第一次战争——白江口海战
日本为了增加在朝鲜半岛南部的对抗的力量,在发动对新罗军队的进攻后不久,遣往百济的水军也跟着从海路赶来参战。百济王扶余丰听到此消息后,非常高兴,让王子和先前到达的倭军一同守卫周留城,自己则率军亲赴白江口迎接日本水军。正巧此时刘仁轨向高宗请求的唐朝援军也到了,唐军士气因此大振。
诸将商讨攻击重点,最后决定唐罗联军兵分两路,由刘仁愿等率军自陆路进发,刘仁轨等则率水军从白江口溯江而上,夹击周留城。
663年9月,刘仁轨所率唐军170余艘战舰准备从白江口溯江而上时,遭遇了已经先期来到江口的日本水军。当时日本水军虽有船只千余艘,却船小不利于攻坚,而唐军战舰数量虽然不多,却高大结实。结果一个回合下来,日军便败退了。
唐军没有追击,而是摆下阵势,继续严阵以待。日军诸将计议,只要充分利用他们船多势众,一拥而上,全力进攻,便一定能迫使唐军后撤,然后再乘胜追击。于是,日本水军也不讲究战斗队形,便蜂拥冲向阵形齐整的唐朝水军。
唐舰八字摆开,布下口袋阵,任由日军冲向本方腹部。须臾之际,唐舰马上左右合拢,将日战船围困其中,居高临下,攻击。日本水军被困于狭窄区域,舻舳相撞不得回旋,只得引颈就戮,军士落入水中溺死者不计其数。
此后,唐日水军又数次交战,但日军每战皆败。白江口之战,唐军一共焚毁日本战船400余艘,杀敌不计其数,海水尽皆染红。日本水军惨败消息传至周留城,守城的百济王子率军投降,百济自此彻底灭亡。
日本陆军赶忙从周留城及其他地区撤退回本国。
唐日白江口海战后,既彻底灭亡了百济,又打击了日本的扩张野心。自此次日本失败,直至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日本未曾再向朝鲜半岛用兵。
4楼:匿名用户
楼主,水军名将真的不多。因为中国古代的战争基本打的都是陆战,水军只是做为配角出现。明代中后期后厉行闭关锁国,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海军,也就没有什么水军名将了。
就是像楼主所说的甘宁,其实打水仗也不厉害。东吴水战精通的也就算周瑜,但是死的早了
戚继光他打的大捷也不是在水上打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打了一仗,也很难算水军名将。施琅是很不错,可以算一个。如果楼主说还有谁,丁汝昌不错,历史上丁汝昌作为北洋水军的都督还是很不错的
如果说把国外的算上的话,那就有很多了。但是中国水军厉害的人,还真数不出几个。
5楼:
俞大猷,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多年在海上与倭寇周旋。
6楼:蓝精灵黑眼睛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开足马力,撞沉吉野!
7楼:海贼王路肥
郑和,7次下西洋可不是旅游的。
8楼:浔城戟屹
鄱阳湖水战大败陈友谅的朱元璋!
9楼:匿名用户
五鼠之一,我忘了什么名
10楼:余超
大哥郑和又不是水军它只是探险
清朝有水军吗?
11楼:匿名用户
有早在康熙22年,清朝水军提督“海霹雳”施琅在澎湖海战一举击溃明郑水军,收复台湾。
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清军加快向西方学习步伐,挑选精兵万名,创建神机营,专习枪炮、洋操,开办船政和水师学堂。经过长期努力,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等近代海军,并设立了海军衙门。1875年(清光绪元年)确定由南洋大臣沈葆桢、北洋大臣李鸿章分南北洋两大海区组建新式舰队。
南洋海军于1879年5月由沈葆桢等奏设“海外兵轮船统领”,以后又称“南洋兵轮船**”,由江南提督或长江水师提督兼任。到中法战争前,共有**15艘,排水量近1.8万吨。
其中有福建船政局制造的“开济”和从德国购买的“南琛”、“南瑞”3艘巡洋舰。1884年8月23日马尾之战中福建海军大部被毁后,清**着力加强北洋海军建设,向外国购买铁甲舰、快艇等装备。1885~1887年间,在德、英等国订购的每艘排水量达7335吨的铁甲舰“定远”、“镇远”,以及巡洋舰“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和一批鱼雷艇先后到华,划归北洋海军。
加上原先进口及国产**,北洋海**船总数计约30艘。“定远”为旗舰。1888年颁布《北洋海军章程》,标志北洋海军成军,舰队被列入清军正式建制。
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林泰曾、刘步蟾为左右翼总兵,下辖5副将、4参将、9游击、27都司。舰艇官兵共约4000余人。各舰管带(舰长)均受过正规海军教育。
官兵中实行以考核制度为基础的晋升制度。设立练勇作为水兵备补兵员。招募沿海年轻船民、渔民进行初级训练,以替代传统的世兵制。
制定长方形国旗及海军将领旗,以供海上识别和交往,取代1865年为**及商船设计的三角形龙旗。改革俸饷制度,提高俸饷标准。聘请英国人琅威理专司训练与作战,由此掌握海战技术战术。
在天津大沽、盛京旅顺和山东威海卫(今威海)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地、军港和后勤医疗保障体系。提督衙门设于威海卫刘公岛。但经中日甲午战争一役,全军溃败,从此一蹶不振。
嗣后,海军衙门和北洋海军武职官衔均被裁撤。
甲午战争后清旋重购**,布置防务,经过十余年的缓慢恢复,至1911年,巡洋舰队拥有15艘舰艇,总吨位1.8万吨;主力舰“海圻”号,排水量4300吨,“海筹”、“海琛”、“海容”排水量均为2950吨。长江舰队拥有17艘舰艇,总吨位1.
4万吨。其总体作战与巡防能力,尚不如原北洋海军。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战争爆发,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主力被调往武汉镇压革命军,其余**在各地布防。
从11月起,在革命党人的活动下,各舰先后在吴淞、镇江、烟台、九江、武汉等地宣布起义,清朝海军易帜加入革命军行列。
水军在我国古代称舟帅,是当代海军的前身,军队的一个军种。我国是水军的诞生地之一。它是随着造船业的发展,**装备的改进和作战区域的扩展而产生的。
传说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出现了独木舟和木筏,用于交通运输,后来用于渔业和通商。《周易。系辞下》就有“刳木为舟,剡木为可楫”的记载。
当时部落之间争战频繁,黄帝与九夷作战,是否渡过淮河、长江,有没有建立水军,还有待考证。
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过“舟”字,西周金文中不仅有“舟”字,而且开始出现了“船”字。周时舟船的数量显著增加,已有多人撑驾的大船。商和西周的军事力量,开始由中原地区逐渐向东南扩展,商已有向东南夷的记载。
西周的势力已达到东南沿海和我国南方多水地区。当时军队已具有相当规模,并有运用舟船输送军队或实施渡河的记载,但尚未发现记载舟师建立的时间。
春秋时期临江傍水的吴国、越国、楚国和面临东海的齐国等都有水军,并多次在水面上交战。那时水战中使用的舟船,具有相当的规模。据《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载:
“水战之具,始于伍员。以舟为车,以辑为马”。这些代替陆上车马的舟楫,为水军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越绝书》记载,伍子胥还著有水战法,规定舟船的尺寸、水军的编制和船队的战法。《伍子胥战法》说,“大翼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擢(手)五十人,舳舻(手)三人,操长钧、矛、长斧各四,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水战使用的**,有刀矛弩矢和长钩、长斧。
鲁国公输般还创制水战的装具——“钩拒”,这是一种带铁钩的竹篙,对敌船“退则钩之,进则拒之”。用这些战船和**实施水战,使水战具有相当的规模。如《中国大百科全书。
军事》战术条记叙“公元前485年,吴、齐在黄海进行了海战”,当时吴国的舟师,从长江口出海北上,实行远航奔袭,声势浩大。但齐国舟师,没等吴军到达,就在水面上实施截击,结果吴军战败。显而易见,双方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水战,一定早就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
公元前549 年,楚国派水军进攻吴国,《左传》叙述:“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这次水战比上述吴齐黄海水战早64年。这说的是进行水战的时间,建立水军将比水战还要早。
什么叫军民鱼水情,军民鱼水情是什么?谈谈你对军民鱼水情的理解...速度
1楼 小蚂蚁爬爬赛 鱼离不开水,水也不能没有鱼,借鱼和水的深厚情谊,形容军人和百姓密切相关,感情深厚。 鱼水情 于毛泽东的诗词 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路难行。 天如火,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 2楼 匿名用户 军民鱼水情 意思是指军队和人民的关系,就像鱼儿和水的关系。鱼离不开水...
清朝当兵的军饷是多少,在古代当兵能拿到多少军饷
1楼 匿名用户 清末,淮军步兵的时候,是 三十三天三两三 。 但这是承平的时候,战争时期的饷钱高,而且,说得残酷一些,淮军湘军,都有进城掳掠的行为。尤其是攻克天京的时候。《投名状》中的情形,在清末多次出现,不管是湘军 淮军,还是八旗兵绿营兵。 但没有战争了,军饷就不多,加上扣了饭菜钱,只能得到一些银...
中国古代为什么都不重视海军的,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不重视海军发展?
1楼 初级提问者 因为那时对 王朝的主要威胁来自西北陆疆,中国周边的其他国家没有在海上对其构成威胁的海军力量。而且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以陆为本 以土地为本重视发展农业经济的特性使它对海洋的关注也相对较少,自然不需要过多地发展海军。 再者,中国是大陆文明国家,重视陆权超过海权 2楼 纯 中国古代主要是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