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运用水能的方法,为什么古代人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来计量时间

2020-11-20 20:07:40 字数 5441 阅读 6171

1楼:香草薄荷_冰

筒车(chinese noria)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构造上下各有一个轮子,下轮一半淹在水中,两轮之间有轮带,轮带上装有很多尺把长的竹筒管。流水冲击下面的水轮转动,竹筒就浸满了水,并自下而上地把河水带到高处倒出。

a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

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

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我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利鼓风装置。人类早期的鼓风器大都是皮囊。

一座炉子用好几个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动这些排囊,就叫"水排"。水排发明于东汉早期,是南阳太守杜诗(?-38)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的。

说出几种我国古代运用水能的方法

2楼:众星之管理者

水车、翻车(一种灌溉用具)、水力舂。

3楼:凤仪亭

水车(提水的),翻车(灌溉的),水排(冶铁,提供水能

4楼:**

水车,比如小溪旁边有个大轮盘一直转,给田地灌溉用的

请说出几种我国古代运用水能的方法。为什么要在高山峡谷地带设计大型水力发电站?

5楼:匿名用户

筒车(chinese noria)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构造上下各有一个轮子,下轮一半淹在水中,两轮之间有轮带,轮带上装有很多尺把长的竹筒管。流水冲击下面的水轮转动,竹筒就浸满了水,并自下而上地把河水带到高处倒出。

a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

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

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我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利鼓风装置。人类早期的鼓风器大都是皮囊。

一座炉子用好几个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动这些排囊,就叫"水排"。水排发明于东汉早期,是南阳太守杜诗(?-38)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的。

~~位能转化成动能,在转化成电能~~

6楼:匿名用户

用水来冲击木转轮来耕地 用水来运输

因为在高山峡谷 水流重上面 冲下来 冲击力越大 就可以发更多的电

所以越高越好

为什么古代人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来计量时间

7楼:匿名用户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欧,古代都没有钟表这样能计时的工具。知道钟摆定理被发现,才有了制作钟表的理论基础。本初子午线的确立,才使得时间的划分成为可能。

中国人古代使用日晷等仪器看太阳照射的投影来确定时间。

滴水和沙漏只能来确定一段时间的长短,而不能让你知道是几点了。

中古代惯用一炷香的时间来确定段时间。

古代开山挖隧道是用“火烧水激”的方法吗

8楼:匿名用户

是的,东汉永平年间,以“火烧水激”的原始智慧开通石门隧道时,工匠们将开通的过程,以文字的形式刻于山崖之上。

《史记·河渠书》:“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裴駰集解引晋灼曰:

“碓,古‘堆’字也。”宋范成大 《怀古亭》诗题注:“ 离堆分岷江水,一派溉彭蜀,而支流道郫县以入於府江。

”这便是在我国火药还未发明应用的战国时代,李冰用火烧水激的办法凿开离堆,修成都江堰的史料记载。

1900多年前,在陕西省汉中市褒河谷口石门,古人还曾经运用该法开凿出了世界上第一条长16米、高宽各约4米的人工穿山隧道。这条石门隧道完成以后,当时的人们用摩崖石刻在石洞内把这一事件记录了下来,这就是着名法书《石门颂》。它记录了东汉永平四年,也就是公元61年,汉林帝下诏开凿石门的这一重大事件。

古石门开通40年之后,后汉书中也有了“烧石翦木,开漕航道”的记载。清代文人贾汉复有一首关于修栈道的诗,其中记载到,当时修栈道曾经采用过一种火烧水激的方法,就是利用岩石热胀冷缩的原理,火烧之后再迅速用水浇,这样岩石就会酥裂,甚至会变得像切豆腐一样。修凿离堆、开凿隧道都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岩石,让岩石驯服于人类主观意愿的创造性劳动,同样历史悠久的人类采矿活动,也是征服岩石-矿石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在火药还未应用于爆破前,矿工运用“火烧水激”的原始采矿方法来获得矿石。

从上述引用资料可见自战国至清代,而实际上一直到了当代,中国沿用“火烧水激”法开石或采矿的历史沿革长达两千多年。

这种火烧水激采矿法,在今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的明矾矿采掘活动中曾盛极数百年,自明清一直沿用到上世纪80年代。在当地,火烧水激法也叫火龙法、火门法,俗称烧火龙或烧火门。其过程是采矿工首先观察被采矿岩的纹路节理,选取大块矿岩并取位,用三块“牛公石”砌筑一个小火灶,称“火龙灶”,在灶中架柴片燃烧,再用一两块耐火瓦片,用于引导火焰直冲石壁焦点上。

火龙灶燃烧后的火力入石,矿石渐渐开裂发声,随着温度的加高、火力的深入,岩石最后会发出爆竹声,随之石屑纷纷落下。采矿工据此可以判断出火烧达到的温度与对矿石的影响,待火龙烧到应有程度,矿工骤然向矿岩泼上冷水,暴热的矿岩突然遇冷收缩,产生裂缝。因矿岩质地纹理与坚硬程度差异,有的烧到几小时经泼水就可开裂,有的则需要水泼后的第二日才慢慢开裂。

开裂后,矿工便可用錾子、锤、铲等工具沿岩石裂缝敲打撬开,将矿石肢解成冶炼所需的矿石块,挑运到炼矿窑炉冶炼。

“火龙灶”因砌筑位置不同又各得其名:砌在岩壁上的称“采大排”;砌在洞顶天板上的称“采天花”;砌在裸露岩石上部的称“采趴龟”——这种灶要将火龙引向底部矿岩,相对前两种位置的烧法有一定难度;被火龙串烧的岩石焦点称为“火门疤”,火门疤大者如锅盖,小者如盖碗。烧灶所用燃料,皆为废弃旧柴片,火龙焚烧的时间,短者数小时,长者达数日,视矿岩大小、硬度、纹理、品质及酥裂程度,全凭矿工经验判断而定。

据史志载,苍南矾山的矾矿开采始于明洪武元年,迄今数百年一直延续不断。其开采方法除了初始阶段的扒开黄泥挖出小块矿石的“黄土头”法、**后使用钢钎凿岩爆破法外,运用时间最长的还是这种“火烧水激”法。究其原因,一是黑火药应用时代爆破危险性大,加上**时期的凿岩钢钎为进口件**高昂,而沿用传统火烧水激法,则成本低廉;至解放前后,尽管炸药应用已较普遍,但矾山地处浙闽交界山区运输不便,**也不菲。

小的矾老板出于成本考虑也依然沿用传统烧火龙法来采矿,少数大老板才改用钢钎凿岩爆破法。1956年,矾山所有炼矾厂实行公私合营整合成唯一的国有矾矿,资本实力增强,劳动生产率有了提高,炸药也由上级统一按计划调拨使用了,才开始淘汰这种“火烧水激”法,但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矾矿周围小矾窑风起云涌,于是以成本低廉为优势的“火烧水激”采矿法又在这些小炼矾厂死灰复燃。一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当地**出于环境保护,整治清理了小矾窑才使其销声匿迹。

现在苍南矾山溪一带的岩壁呈黑色,悬崖上也依然可见长期被烟熏的痕迹,就是早期“烧火龙”留下的遗迹。尽管较之现代采矿方式,“火烧水激”法生产效率低劣,但这种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的采矿方法,仍然不失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9楼:匿名用户

都江堰,李冰造的,他是第一个想出这个方法来的.一般是开山,挖洞怎么可能呢,那不崩了啊,利用的是热胀冷缩的原理

10楼:匿名用户

是,以前没有开山的工具时就是用这种方法的

利用的是热胀冷缩的原理

古代是用什么方法取得铁水?

11楼:的人

位于河北.邯郸武安市矿山村,是宋代矿山炼铁炉,现残损过半,残高6米,底径3米,中间部位较粗,炉壁厚0.40-0.

80米.高炉外皮用砾石砌墙,内用沙质耐火土砌成.炉内墙壁壁面上留有炼铁用的木炭、青石子(催化剂)的遗迹和未熔化的矿石块.

从地质和炉的情况分析,宋代这里就开始采矿,而且炼铁也具有了较高的科学技术.此炉建筑结构合理,是古代劳动人民科学技术和智慧的结晶,为后人炼铁所借鉴,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中国古代有哪些节约用水的设施?

12楼:匿名用户

北京北海团城就是古人节水灌溉的智慧典范。

北海团城共有九口渗水井,呈椭圆环走向排列。借助先进的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明,九个渗水井口都跟地下涵洞相通,地面上渗水井口处位置正好是涵洞走向的转折点,从1号井口起,按顺时针方向经2号、3号井口,依次到九号口为止,整个涵洞走向呈“c”字母形。这样,每当大雨降临时,雨水顺井口流入涵洞储存起来,形成一条暗河,使树木在雨水多的情况下不致于因积水浸泡造成烂根,在干旱的情况下又不致于因缺水而干枯。

北京北海团城地面有5900多平方米,除建筑物所占地外,其余地面都铺有地砖。这些地砖因用途不同,选择的砖形和质地不同,铺设样式也大有讲究。为游人设置的甬道,用方砖铺砌,砖质细密,不渗水,占全部砖面的一小部分。

其余绝大部分,铺砌的是倒梯形方砖,这样砖与砖之间就形成一条上窄下宽的缝隙,供渗水集雨用。团城的地势北高南低,下大雨时,雨水从北往南流淌,古树多在南边,根据这种情况,铺砌在城北和城南的倒梯形方砖在尺寸与质地上有区别——城北的方砖较厚,上面还有一层两三厘米厚的致密层;城南的方砖稍薄,上面没有致密层,砖体遍布气孔,其吸水性能比城北的方砖要强。此外,城南的方砖比城北的方砖表面积要小,这样,城南地面上的缝隙就比城方更多更密,更利于渗水集雨。

由此可见,古代工匠们的科学思维是多么的缜密细致。

古人是怎么精准的用水来测量时间的

13楼:不曾明了

漏壶也叫漏刻,古代利用滴水多少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漏壶按计时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箭漏和称漏。

箭漏是通过水刻度来计量时间的漏壶,又分两种:一种是观测容器内的水漏泄减少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泄水型漏壶(也称沉箭漏);另一种是观测容器(底部无孔)内流入水增加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受水型漏壶(也称浮箭漏)。泄水型漏壶(沉箭漏)是在漏壶中插入一根标竿(称为箭),箭下用一只箭舟托著,浮在水面上,水流出或流入壶中时,箭下沉或上升,藉以指示时刻。

受水型漏壶(浮箭漏),是在漏壶中插入一根标竿(称为箭),箭下用一只箭舟托著,浮在水面上,流入壶中时,箭上升,藉以指示时刻。在一些文明古国,如中国﹑埃及﹑巴比伦等,都使用过漏壶。巴比伦一般使用泄水型漏壶;埃及人两种类型都用,不过受水型漏壶使用较晚,也较罕见。

称漏是以滴水的重量来计量时间漏壶。据记载,称漏的最早制造者是公元五世纪的北魏道士李兰,盛行于唐﹑宋。它的构造是一杆吊著的秤,受水壶挂在秤钩上,以受水壶里受水的重量计量时间。

按李兰的规定,流水一升,重增一斤,时经一刻。也可以把秤杆上的重量刻度改成时刻刻度,从而直接读出时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