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是《合理利用课余时间》 现代科学认为,每个人的潜力、潜质相差无几。一些科学家经过对人的大脑研究后证实,影响人的智商的脑细胞大体相当。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显得聪明,有的人却很愚钝;有的人有所作为,有的人却碌碌无为。
人为何有差异呢?对此,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明确回答:“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我们总认为,人与人不同,这里面有环境、有机缘、有能力、也有性格的差异。怎么在于“业余时间”呢?业余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意味着休息和充电。
现在我们实行“五天工作制”,有人据此作了一个分析: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按72岁计算,其一生中是睡觉20年,吃饭6年,生病2年,文体活动8年,工作14年,闲暇时间22年。可以看出,其中闲暇时间最多。
显然除了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时间外,一个人的差异在于怎样开发和利用22年这一宝贵的时间资源。
xx年8月20日《新华周末》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琪延博士带领他的课题组对全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时间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居民一周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为5小时1分,个人生活必需时间10小时42分,家务劳动时间2小时21分,闲暇时间6小时6分。四类活动时间分别占总时间的21%、44%、10%、25%。每一天,城市人就是这样度过。
10年来,人的闲暇时间增加了69分钟,闲暇时间占人生命的1/3。而我国居民在电视机前每天是3小时38分,打发掉自己一半的闲暇时光。日本、美国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分别为1小时37分和2小时14分。
调查结果还显示,本科以上高学历者的终生工作时间是低学历者的4倍,收入是其7倍以上。学历越高,越重视终生学习,平均日学习时间为61分钟。
古今中外,那些有成就有造化的人,无不是充分利用了业余时间。19xx年,美国科学家科尔在纽约市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很轻松地证明了2的67次方减去1是合数的算式,从而纠正了200多年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质数的错误答案。在场的人问他用了多长时间研究出这个结果的,科尔答道:
“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著名画家齐白石85岁那年的一天上午,写了4个条幅,在上面题词:“昨夜大风,心绪不安,不曾作画,今朝特此补上,不教一日闲过也。
”齐老的画,之所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恪守了“不教一日闲过”的信条。
其实,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因为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而成为出类拨萃的人。相反,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恰恰不懂得、不珍惜业余时间。有些人在“双休日”面前,表现出一种懈怠、无聊、空虚的情绪。
有的通宵达旦“筑长城”,有的沉迷于酒吧、舞池而精疲力竭;也有的把大量业余时间耗费在人际应酬上。由于玩过了头,到了上班时间没有精神,患上了“星期一综合症”,这不仅有悖于双休日应有的意义,而且浪费了人生的许多大好时光,让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越拉越大,到头来落得个“空悲切”!正如一位哲人所说:
“闲暇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乃至流氓、罪犯。”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利用业余时间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了翅膀.读书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知识面,使我们真正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有人做过一项计算,如果每个青少年每天多读十分钟的书,那么经过一个月的积累,就可以有五个小时的读书时间,五个小时的读书时间,让我们去读完一本名著是绰绰有余了。
但业余时间的用途并不只限于此。列宁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中国也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古话。
可见,在业余时间中,我们还应该合理的安排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一个高效率的人,往往不是一味的苦干,而是在工作之余休息,放松心情,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得到调整的。这也是学校安排给我们课余时间的原因。
总之,面对课余时间这一宝藏我们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努力学习,积极休息,发挥我们最大的效率,真正把我们的宝藏利用起来。 谢谢!
关于怎样利用课余时间的发言稿 5
2楼:匿名用户
现代科学认为,每个人的潜力、潜质相差无几。一些科学家经过对人的大脑研究后证实,影响人的智商的脑细胞大体相当。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显得聪明,有的人却很愚钝;有的人有所作为,有的人却碌碌无为。
人为何有差异呢?对此,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明确回答:“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我们总认为,人与人不同,这里面有环境、有机缘、有能力、也有性格的差异。怎么在于“业余时间”呢?业余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意味着休息和充电。
现在我们实行“五天工作制”,有人据此作了一个分析: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按72岁计算,其一生中是睡觉20年,吃饭6年,生病2年,文体活动8年,工作14年,闲暇时间22年。可以看出,其中闲暇时间最多。
显然除了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时间外,一个人的差异在于怎样开发和利用22年这一宝贵的时间资源。
xx年8月20日《新华周末》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琪延博士带领他的课题组对全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时间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居民一周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为5小时1分,个人生活必需时间10小时42分,家务劳动时间2小时21分,闲暇时间6小时6分。四类活动时间分别占总时间的21%、44%、10%、25%。每一天,城市人就是这样度过。
10年来,人的闲暇时间增加了69分钟,闲暇时间占人生命的1/3。而我国居民在电视机前每天是3小时38分,打发掉自己一半的闲暇时光。日本、美国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分别为1小时37分和2小时14分。
调查结果还显示,本科以上高学历者的终生工作时间是低学历者的4倍,收入是其7倍以上。学历越高,越重视终生学习,平均日学习时间为61分钟。
古今中外,那些有成就有造化的人,无不是充分利用了业余时间。19xx年,美国科学家科尔在纽约市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很轻松地证明了2的67次方减去1是合数的算式,从而纠正了200多年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质数的错误答案。在场的人问他用了多长时间研究出这个结果的,科尔答道:
“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著名画家齐白石85岁那年的一天上午,写了4个条幅,在上面题词:“昨夜大风,心绪不安,不曾作画,今朝特此补上,不教一日闲过也。
”齐老的画,之所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恪守了“不教一日闲过”的信条。
其实,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因为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而成为出类拨萃的人。相反,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恰恰不懂得、不珍惜业余时间。有些人在“双休日”面前,表现出一种懈怠、无聊、空虚的情绪。
有的通宵达旦“筑长城”,有的沉迷于酒吧、舞池而精疲力竭;也有的把大量业余时间耗费在人际应酬上。由于玩过了头,到了上班时间没有精神,患上了“星期一综合症”,这不仅有悖于双休日应有的意义,而且浪费了人生的许多大好时光,让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越拉越大,到头来落得个“空悲切”!正如一位哲人所说:
“闲暇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乃至流氓、罪犯。”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利用业余时间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了翅膀.读书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知识面,使我们真正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有人做过一项计算,如果每个青少年每天多读十分钟的书,那么经过一个月的积累,就可以有五个小时的读书时间,五个小时的读书时间,让我们去读完一本名著是绰绰有余了。
但业余时间的用途并不只限于此。列宁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中国也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古话。
可见,在业余时间中,我们还应该合理的安排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一个高效率的人,往往不是一味的苦干,而是在工作之余休息,放松心情,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得到调整的。这也是学校安排给我们课余时间的原因。
总之,面对课余时间这一宝藏我们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努力学习,积极休息,发挥我们最大的效率,真正把我们的宝藏利用起来。
3楼:匿名用户
那个谁能有啊,净扯淡。
大学生该如何打发业余时间
4楼:匿名用户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
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
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
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
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有些同学曾告诉我说,他们很羡慕我在读书时能有一位获得过图灵奖的大师传道授业。其实,虽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师,但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教给我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给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给我提供研究的资源,并教我做人的方法。
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我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刚入门时,我曾多次红着脸向我的师兄请教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开会讨论时我曾问过不少肤浅的问题,课余时间我还主动与同学**、切磋。
“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的周围到处是良师益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发问,经常切磋,我们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例如,当我们在一门课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
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
高中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稿学生,高中语文课前5分钟演讲稿
1楼 段雨朦的情怨 话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如果一个人很有成就,不是别人给予的,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靠自己的努力 勤奋争取的。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是不可猜疑的。 每一个人的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而来的。比如说德国数学家 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他从小就酷爱学习,一生为科...
课前演讲稿五分钟演讲若不脱稿如何吸引别人注意
1楼 dream和 在我看来,演讲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字 稳 建议 男八女丁,有话筒就右手拿着 没有则右手反在背后 。演讲稿的话,左手拿着,要第一点,不要遮住脸。 尽量不看稿子 在演讲前先多读几遍! 在演讲时语速要平稳,让观众看出你的信心,这时要微笑!在我看来自信在这里真的很重要,这是一个人内心的东西,...
大学讲二十分钟课自由发挥要讲些什么呢
1楼 我是 可以讲专业相关知识,背景故事,讲人生经历,特长,励志等等。只要内容集中,把一个事情说清楚就行了。 是教师口语的练习课,就是需要你讲课,我不想讲太枯燥的,但是有不知道该讲些什么呜呜呜 找点历史故事,名人琐事什么的,或者你擅长哪方面知识,讲一讲也行呀,其实很多东西都可以深挖的。 大学课堂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