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78回,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表达什么感情

2020-12-17 11:52:39 字数 6282 阅读 9696

1楼:葵蓝影逸

在《红楼梦》全部诗文词赋中,这是最长的一篇,也是作者发挥文学才能最充分,表现政治态度最明显的一篇。关于这篇诔文的写作,**中原有一段文字,对我们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很重要,在程高本中,却被删去。今抄录如下:

……〔宝玉〕想了一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

况且古人有云;‘潢污行潦、苹蘩蕴藻之贱,可以馐王公,荐鬼神。’原不在物之贵贱,全在心之诚敬而已。此其一也。

二则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无奈今之人全惑于‘功名’二字,故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也。

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宝玉本是个不读书之人,再心中有了这篇歪意,怎得有好诗好文作出来。他自己却任意纂著,并不为人知慕,所以大肆妄诞,竟杜撰成一篇长文。

(参戚序本、庚辰本校)

这里,“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一句,特别值得注意。它明白地告诉我们诔文是有所寄托的。所谓“微词”,即通过对**中虚构的人物情节的褒贬来讥评当时的现实,特别是当时的黑暗政治。

何以见得呢?所引为先例的“楚人”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讽喻政治的。而其中被诔文在文字上借用得最多的是屈原的《离骚》,这并非偶然。

《离骚》的美人香草实际上根本与男女之情无关,完全是屈原用以表达政治理想的代词。

清代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的情况大不一样,特别是雍正乾隆年间,则更是文禁酷严,朝野惴恐。稍有“干涉朝廷”之嫌,难免就要招来文字之祸。所以,当时一般人都不敢作“伤时骂世”之文,“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也”。

触犯文网,丢掉乌纱帽,这还是说得轻的。曹雪芹“不希罕那功名”,“又不为世人观阅称赞”,逆潮流而动,走自己的路,骨头还是比较硬的。

当然,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揭露封建政治的黑暗,就得把自己的真实意图巧妙地隐藏起来,“尚古之风”、“远师楚人”、“以文为戏”、“任意纂著”、“大肆妄诞”、“歪意”、“杜撰”等等,也无非是作者护身的铠甲。借师古而脱罪,隐真意于玩文,似乎是模拟,而实际上是大胆创新,既幽默而又沉痛。艺术风格也正是由思想内容所决定的。

明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这篇表面上写儿女悼亡之情的诔文中,要用贾谊、鲧、石崇、嵇康、吕安等这些在政治斗争中遭祸的人物的典故。为什么这篇洋洋洒洒的长文既不为秦可卿之死而作,也不用之于祭奠金钏儿,虽然她们的死,宝玉也十分哀痛。

脂评说,诔文“明是为与阿颦作谶”(庚辰本第七十九回),“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靖藏本第七十九回)。这本来从作者在**中安排芙蓉花丛里出现黛玉影子、让他们作不吉祥的对话等情节中,也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的确,作者在艺术构思上,是想借晴雯的悲惨遭遇来衬托黛玉的不幸结局的:晴雯因大观园内出了丑事,特别是因她与宝玉的亲近关系而受诽谤,蒙冤屈;将来贾府因宝玉闯出“丑祸”而获罪,黛玉凭着她与宝玉的特殊关系,也完全有可能蒙受某些诟辱的。“似谶成真”的《葬花吟》中“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话,怕也不是无的放矢吧。

晴雯是宝玉不在时孤单地死去的,而且她的遗体据说是因为“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便立即火化了。黛玉也没有能等到宝王避祸出走回来就“泪尽”了,她的诗句如“他年葬侬知是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等等,也都预先透露了她“红断香消”时无人过问的情景。她的病和晴雯一样,却死在“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时刻,虽未必也送入“化人厂”,但总是返柩姑苏,埋骨“黄土垅中”,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

“冷月葬花魂”的结局,实在也够凄凉的了。脂评特指出诔文应对照“黛玉逝后诸文”看,可知宝玉“一别西风又一年”后,“对境悼颦儿”时,也与此刻“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馀衷,默默诉凭冷月”的景况相似。当然,使她们同遭夭折命运的最主要的相似之处,还是诔文所说的原因:

“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之有妒?”在她们的不幸遭遇中,作者都寄托着自己现实的政治感慨。这可以说,与我们现在所见续书中写黛玉之死的情节毫无共同之处。

作者在诔文中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态度:用最美好的语言,对这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的女奴加以热情的颂赞,同时毫不掩饰自己对惯用鬼蜮伎俩陷害别人的**势力的痛恨。但是,由于作者不可能科学地来认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所以,他既不能了解那些他加以类比的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受到排挤打击者,与一个命运悲惨的奴隶之间所存在着的本质区别,也根本无法理解**势力就产生于这一制度的本身这一道理。

(另者说,文中一句说宝玉本想与晴雯共葬,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大家都知道宝玉爱的是林黛玉,只有黛玉有可能与宝玉共葬。可见这篇文章是影射黛玉的。)

《红楼梦》第78回贾宝五曾写《芙蓉女儿诔》的祭文,他祭奠的是谁

2楼:飞跃精灵

晴雯。抄捡大观园时,晴雯冲撞王善保家的。王善保家的借机向王夫人进逸。王夫人硬把病重的晴雯撵出大观园。晴雯在家中病情加重,羞愤死去。

晴雯,中国古典**《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贾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虽是丫鬟,但在宝玉房里过得千金小姐的生活。红学中普遍评价她有林黛玉之风。她长得风流灵巧,眉眼儿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曾为宝玉病补雀金裘。

她本是赖妈妈家的丫鬟,因得贾母喜爱,固把她赐给宝玉。因娇生惯养,养成得理不饶人的性格。一次王夫人进园子看见她打骂小丫鬟,觉得她不合世家教养,再加上王善保家的等小人进谗,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放出去)。

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当夜,晴雯悲惨地死去。听小丫头说晴雯死后做了芙蓉花神,宝玉便作了篇长长的《芙蓉女儿诔》寄托哀思。

3楼:悠行专用

《红楼梦》第78回贾宝五曾写《芙蓉女儿诔》的祭文,他祭奠的是晴雯。

《芙蓉女儿诔》是中国长篇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主人公贾宝玉祭奠心爱的丫鬟晴雯时创作的一篇祭文。作品文采飞扬、感情真挚、寓意深刻,全面体现了作者曹雪芹的不世文才。

晴雯,中国古典**《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贾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虽是丫鬟,但在宝玉房里过得千金小姐的生活。红学中普遍评价她有林黛玉之风。她长得风流灵巧,眉眼儿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曾为宝玉病补雀金裘。

她本是赖妈妈家的丫鬟,因得贾母喜爱,固把她赐给宝玉。因娇生惯养,养成得理不饶人的性格。一次王夫人进园子看见她打骂小丫鬟,觉得她不合世家教养,再加上王善保家的等小人进谗,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放出去)。

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当夜,晴雯悲惨地死去。听小丫头说晴雯死后做了芙蓉花神,宝玉便作了篇长长的《芙蓉女儿诔》寄托哀思。

4楼:匿名用户

是祭奠晴雯的,但个人认为一些描述放到黛玉身上也契合

红楼梦贾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是写给谁的?

5楼:水冰雪霜

书上说是写给晴雯

的,但是如楼上说的,晴雯其实是被当作黛玉的影子的.记得有一回里面王夫人说到晴雯说的是:长得有点象林妹妹的.

而且,宝玉很认真地写出了《芙蓉诔》,还拿到水边去读,读完以后,黛玉忽然出现,两个人就讨论那诔词,改来改去,最后改出两句是:“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就成了祭奠黛玉的诔文了。

6楼:道红楼梦说吧

明为晴雯,暗为黛玉:

金陵十二金钗与花的对应比喻

林黛玉—— 芙蓉花

芙蓉原是荷花的别称,生于水中的是草芙蓉,生于陆地的是木芙蓉。木芙蓉**月开花,花冠白色或淡红色,与荷花平分秋色。在《红楼梦》中所写的“芙蓉”均是指木芙蓉。

《广群芳谱》中称此花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写众人抽花名签行酒令,黛玉抽到的是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个字,并系有一句诗“莫怨东风当自嗟”,可见曹雪芹是把黛玉比似为芙蓉的。

薛宝钗——牡丹花

牡丹素有“国色天香”之誉,盛开的时候雍容华贵,又称“花王”。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做《清平乐》三篇,将牡丹和杨贵妃揉合在一起歌咏。在《红楼梦》中,有多处将宝钗比作杨贵妃的文字:

如第二十七回的篇目便用的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家飞燕泣残红”,在第三十回中,宝玉偶尔不慎透露说众人将宝钗比作杨贵妃,结果惹得宝钗大怒等,可见。宝钗体态丰满,颇有杨贵妃之姿,兼之出身名门,家世显赫,把她比作为牡丹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贾元春—— 昙花

昙花难得开花,且只开于夜间,晨即萎谢,故有“昙花一现”之说,形容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失。贾元春在书中出场不多,但她既是贾府的政治靠山,也是封建家族制造的“金玉良缘”婚姻的支持者:她在一次赏赐礼物给众人的时候,独宝玉与宝钗的相同,这就显示了她在宝玉择偶问题上的倾向。

贾元春因病去世时年仅四十三岁,贾府从此失去了靠山,大故迭起。所以说贾元春就像昙花,倏然一现,宛如荣宁二府的荣华富贵,盛极一时,败落也快。

贾迎春—— 迎春花

迎春花性耐寒,常在早春时节冰雪犹寒时开花,故名”迎春”。宋代刘敞有首咏迎春花的诗:“秾李繁桃刮眼明,东风先入九重城。

黄花翠蔓无人顾,浪得迎春世上名” 。贾迎春在众姐妹中才最平庸,对待丫环更冷漠无情,听任司棋受辱被撵,最后愤而撞墙自尽。迎春的无才无德,正如诗人眼中的迎春花一般,只是徒有虚名。

贾探春—— 杏花

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探春掣签,她抽到的是枝杏花签,签上写道“瑶池仙品”,并引入唐代高蟾诗句“日边红杏倚云栽”。根据封建时代的传统和习惯,“日”当是皇帝的象征,“日边红杏”应是指皇帝身边的贵妇人。另据《乾隆五十

五、六年间钞本》说《红楼梦》里“内有皇后,外有王妃”(参阅舒批《随园诗话》),或者早期抄本确有探春嫁为王妃的情节安排。无论哪一种说法,总之探春最后是远走高飞了。

贾惜春—— 曼陀罗

曼陀罗花,原产印度,花名亦系梵语音译。《广群芳谱》引《法华经》曰:“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

看来,此花与佛门颇为有缘。《红楼梦》里的贾惜春,好与出家人交厚,如妙玉、智能儿等,并最终“勘破三春景不长”,落发为尼。故以佛门之花曼陀罗来比拟惜春正合适。

李纨—— 梅花

梅花,严冬时节,百花凋零它自香,象征着高洁、坚贞。《红楼梦》中的李纨,人物高致,她所住的“稻香村”,俨然是一派“竹篱茅舍”的农家风光,故自拟了个“稻香老农”的雅号。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晚,李纨抽到的是枝梅花签,上书“霜晓寒姿”,并附有王淇的诗“竹篱茅舍自甘心”,表明作者乃是拿她作梅花喻的。

王熙凤—— 罂粟花

罂粟花,其花灿然艳丽,其果可制药,少量用之有镇痛、镇咳和止泻的效用,但吸多成瘾却可置人于死地。《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满身锦绣,珠光宝气,“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在这个几百口人的大家庭里,只有她能八面玲珑,四出周旋,处理极其复杂的人事关系,表现出了无人可及的聪明才智。

但是她面艳心狠,背地里干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这个华贵艳丽,具有复杂性格的王熙凤,恰似毒品与良药的混合物,比之于罂粟花就再恰当不过了。

秦可卿——仙客来

仙客来原产波斯,是多年生的球茎草本,又称兔耳花。把秦可卿比喻为仙客来,实是取该花之名,原因在于:一是在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言及她妹妹(可卿)是仙界中的来客;二是秦可卿临死前在凤姐梦中讲到了为贾府保持“退路”的具体治家方略,其中还泄露了某些“天机”。

所有这些都暗示了她是个“非常人”,只能是来自仙境之客。

妙玉—— 梨花

梨花洁白如雪, 暗吐幽香。《红楼梦》中的妙玉,最大特点便是爱洁成癖,刘姥姥用了她的杯子喝茶,她便嫌脏把杯子扔了,甚至宝玉、黛玉都要遭她斥为“俗人”,可见其性格孤僻,不近情理。生活在大观园中花花世界中的她,却要去追求一尘不染的清净地,最终还是陷于淖泥之中。

元好问的一首《梨花》诗,可以说是最形象地描绘出了梨花的品格,也可看作是妙玉一生的写真:“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春色惜天真,玉颊洗风露。

素月谈相映,肃然见风度。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女石)。

”史湘云—— 海棠花

海棠花有“睡美人”之誉,其典亦出自杨贵妃:唐明皇登沉香亭,召杨贵妃,碰巧杨妃酒醉未醒,高力士使侍儿扶持而出,贵妃仍醉未醒,鬓乱残妆。唐明皇见状笑道“岂妃子醉,直海棠春睡耳(宋代释惠洪《冷斋诗话》)”!

后文人墨客多以“睡美人”比之,苏轼更咏有一首著名的《海棠》诗。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写湘云酒醉眠卧芍药丛中,活脱脱便是一幅“海棠春睡图”。而在第六十三回中,湘云抽到的又是一根海棠签,题着“春梦沉酣”,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即笑道“夜深”两个字,改为“石凉”两个字,实则说明了作者是把湘云指喻为海棠的。

巧姐—— 牵牛花

牵牛花一名,大概源自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故事。巧姐生于七夕,又巧得刘姥姥起名,在贾府衰败之后又与板儿成婚,象牛郎织女那样过起了男耕女织的农村生活。如此看来,巧姐和平平常常,多长于山野田间的牵牛花多少有可比之处,故以牵牛花来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