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古时候是用来干什么的,北京天坛是古代干什么用的?

2020-12-13 17:46:52 字数 5835 阅读 8900

1楼:匿名用户

天坛是明、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时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

2楼:匿名用户

明清两代皇帝都在这里祭祀天地之神,祈祷五谷丰收.

北京天坛是古代干什么用的?

3楼:霓脦那些

原天地坛则专事祭天、祈谷和祈雨,并改名为天坛。

北京天坛最初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城形制而建的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实行四郊分祀制度.。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在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改扩建,但年门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筑而无改建除外。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甚至还把司令部设在这里,并在圜丘坛上架设大炮,攻击正阳门和紫禁城,联军们将几乎所有的陈设和祭器都席卷而去。

1912年中华**成立后,除了中华**大**袁世凯在1913年冬至祭天外,天坛不再进行任何祭祀活动。1918年起辟为公园,正式对民众开放。目前园内古柏葱郁,是北京城南的一座大型园林。

天坛占地约273万平方米,是故宫面积的四倍。作为中国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筑群,它的布局严谨,建筑结构独特,装饰瑰丽,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和几何学等原理,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4楼:匿名用户

座落于北京的天坛建筑群是全世界最大敬拜上天的建筑,始建于明朝(1421年),并多次扩建,清朝承袭明代祭天之礼仪,亦在此献祭,直至清廷覆亡。

扩展资料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有垣墙两重,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天坛主要建筑在内坛的南北中轴线上,圜丘坛在南,祭天,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坛在北,祈谷,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中间有墙相隔。

两坛由一座长360米、宽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或神道)相连。丹陛桥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内坛西墙内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

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牺牲所等。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5楼:伊雪公主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

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6楼:致股东的一封信

天坛是明、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时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

具体参见:http://baike.baidu.***/view/9993.htm

7楼:露比莉尔

北京天坛是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求雨、祈祷五谷丰收的场所。

天坛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

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天坛古代的时候主要是用来干什么的?

8楼:life无明小鱼

祭天。祭天作为人类祈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文化行为,曾经是中国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至清末,一直举行祭天典礼,绵延约五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0年),是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建立的国家祭坛。自明永乐十九年起始,共有22位皇帝亲御天坛,向皇天上帝顶礼膜拜,虔诚祭祀。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宣布废除祭天祀典,并与1918年改天坛为公园。祭天典礼延续了约五千年。祭天礼仪即从历史角度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的祭天礼仪,展示中国的祭天历史即中国古代的祭天文化。

扩展资料

天坛重修后,盛京当地**才将天坛的维修保护重视起来,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东巡时,皆亲谒天坛,盛京**每年都按时在天坛举行祭祀活动。光绪二十八年(1902)沙俄入侵盛京,对盛京城内各处烧杀抢掠,天坛也难逃厄运。

此后,象征着清朝天子与天地之间沟通桥梁的天坛,渐渐隐没在历史的硝烟之中。到了1924年,由于没人维护,天坛彻底坍塌毁坏,被附近村民占为农田。1962年,当地生产队将天坛剩余土堆推平,辟为菜地,天坛遗址再难寻到。

最后一次冬至天坛祭天,是在1914年冬至,袁世凯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这可以说是为他策划中的登基称帝做了一次彩排。

尽管复辟帝制遭到了可耻失败,但在此之前,袁世凯希望通过天坛的祭天仪式唤起国人的拥戴。当时许多国外记者对这次祭祀进行了拍摄报导,也为后来的世界遗产天坛记录了最后一次典礼。

9楼:匿名用户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

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北京天坛是古代干什么用的?

10楼:百度用户

走进天坛,登上圜丘坛,极目远眺,只见碧空无垠、宇宙苍茫,让人顿感人生须臾、生命渺小。古人惧畏天,崇敬天,祭拜天,希望得到上苍的庇护和福佑,皇帝也不例外。北京天坛,便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孟冬祈天的祭天之处。

天坛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相当于紫禁城的4倍。这是因为古时皇帝自称“天子”,即“天的儿子”,“天子”的居所自然不敢大过“老天”了。天坛的建筑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

最南的围墙成方形,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形,象征天。这种设计源自远古“天圆地方”的思想。中轴线上的三大建筑,构成了天坛的核心,从南往北依次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

圜丘坛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中心是一块圆石,外围共有9圈扇形石板。这座几何图形似的建筑,在整个结构上是对数学上的巧妙运用,其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石块都是9的倍数。据说,这是象征九重天的意思,九重天为天帝居住的地方。

当年皇帝就是站在圆坛的中心虔诚地祭祀苍天。中间一座叫皇穹宇,是存放天牌的地方。皇帝祭天之后,便到这里向无数个神位叩头致谢。

著名的祈年殿在最北方,这是天坛内最宏伟、最华丽的地方,也是想象中离天最近的地方。皇帝离开皇穹宇,缓步来到这里,杀牲焚香和天帝“密谈”,祈求风调雨顺。光绪十五年(1889年)8月24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雷电击中,焚烧。

因楹柱为檀香木,香飘数里。现在见到的祈年殿是雷击后重修的,形状和结构都依循古制。站在祈年殿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让人产生一种从天而来的感觉。

连接这三大建筑的是一条南北长360米、东西宽30米的“丹陛桥”,此桥南低北高,漫步其上,只觉苍天昊极,行程漫漫。 祭天仪式中,最盛大的要算孟冬祭天了。每年冬至日,皇帝都要来圜丘坛举行告祀礼,禀告上天五谷业已丰登,主祭昊天上帝,配祭皇帝列祖列宗及日、月、云、雨、风、雷诸神,这就是祭天大礼。

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首先要到斋宫斋戒沐浴。斋宫实际就是一座小皇宫。斋宫位于西天门内南侧,坐西朝东。

按照明清两代帝王的典制规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三日来斋宫斋戒,不沾荤腥葱蒜,不饮酒,不娱乐,不理刑事,不吊祭,不近女人,多洗澡,名为“斋戒”,又称“致斋”。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担心有人暗算皇帝,不敢让皇帝一人在天坛斋宫独宿三昼夜,但祭天又是国家大典,不能擅自废除典制而不祭。于是想出了一个外斋和内斋相结合的办法,即在皇宫(故宫内)东路南端另建一座斋宫,即内宫。

每逢祭天先在内宫独宿三昼两夜,即“致内斋”,在祭天前一日的子时才来到天坛斋宫“致外斋”。因而实际上皇帝在天坛内的斋宫只停留4-5小时。 走进斋宫,感到这里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也幽雅清静。

斋宫正殿红墙绿瓦,分外壮观。据说这种绿瓦表示皇帝在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可对天称臣。斋宫正殿是一座无梁柱砖结构拱券建筑,故又称“无梁殿”。

屋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檐下斗拱都是琉璃烧制而成,具有很好的防火作用。 祭天大典从冬至日的拂晓正式开始,据说冬至这天夜里阳气开始逐渐增强,而阳气能使万物滋生繁衍。拂晓时分仪式开始时,圜丘坛内挂起灯杆,悬着大灯笼,叫作天灯,此时坛内通明。

皇帝从斋宫坐车来到事先搭好的大帷幕内更换祭服,脱去鞋子,然后才能登坛行礼。 祭天大礼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等9项程序,整个仪式在赞礼官的指挥下进行。祭祀过程中,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不断跪拜行礼。

赞礼官如同司仪一般,高声合唱,人们随之做相应的动作。在赞礼官的唱和之声中,奏响《中和之曲》,迎神开始。乐曲声中,祭天者想象着昊天大帝率领众神来到祭坛,然后侍者把燎坛上的柴草点燃,焚烧祭品,顿时烟雾缭绕,祭品也就意味着送到了上天那里。

当“迎神礼”做完后,皇帝要洗手、擦手,再行“三上香”,“奠玉帛”,最后按程序“献酒”。至此礼毕,皇帝回到大帷幕中,脱去祭服,全部祭天仪式才告结束。 位于祈年殿的祭天礼仪馆已重新布展,新增的独有文物展品有:

苍璧、斋戒铜人、盛放祭品的笾、豆、簋等祭天礼器。每逢春节天坛还举行祭天大典的演出。有兴趣的话,不妨到天坛看祭天!求采纳

python是干什么用的,Python是用来干什么用的啊?

1楼 匿名用户 python是一门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类似于ja。跟c 相比,它使用起来更简单,但效率自然比c 低一些。手机里面竟然装有python,确实没见过,很强大,呵呵 2楼 乒乓球鸡蛋 学习python有哪些用途?我总结主要用于网络爬虫 数据处理 web服务 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等五大领域 3...

ps是用来干什么的,银行是干什么的?

1楼 尚学堂科技 ps主要是修理 ,想在 上添加想要的内容还有信息,就可以ps,还有就是让 变的更加好看。修图的 2楼 车晴蒿凯复 ps也叫 编辑,就是将 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一些修改,部分ps高手的作品,可能很难分辨真假。adobe photoshop,简称 ps ,是由adobe systems开...

博客是用来干什么的,“博客”是什么?用来干什么的?

1楼 老村 博客通常称为网络日志或网络日记本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将日常的思想精华及时记录和发布,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最早的博客是作为网络 过滤器 的作用出现的,那就是挑选一些特别的 ,并作简单的介绍。 博客可分为以下几种 1 个人博客 2 企业博客 3 托管博客 4 自建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