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诗词能作为证明历史问题的直接史料依据吗

2020-12-10 22:10:49 字数 5886 阅读 5916

1楼:

【答案】c【答案解析】由文段最后一句话:“而这些不同的联结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人物、事件或者过程的历史面貌”,可知依据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学者的观点。历史描写可以有不同的版本。

故答案选c。

世界古代史中,由盲人整理的不朽诗作是?

2楼:晚晚

《荷马史诗》

荷马,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后半期的爱奥尼亚,是古希腊最著名和最伟大的诗人。

"以诗证史"是否可取?

3楼:9点说史

是。“以诗证史”是现代史家颇为推崇的一种治史方法,它可以有狭义专和广义的两种属理解,狭义的“以诗证史”就是“以诗入史”,就是用“诗”为史料来证史说史。

广义的“以诗证史”可泛指以文学作品用作史料来研究历史,举凡中国古代的诗词、文论、**、寓言,乃至政**章,都可包括在内。

本文所论,虽多以狭义的“以诗证史”、尤其是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为例,但不限于狭义的范围,而包括传统典籍上集部、子部的文献,目的是想说明,运用文学作品用来证史说史,当注意史事坐实上的复杂性。

扩展资料

千余年来,很多文人都曾经尝试着和唐代这两位大诗人“对话”。

不同时代和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参照系和切入点,张炜先生根据两位大诗人留下来的诗章,通过“以诗论诗”和“以诗证史”和两位隔代大作家的“对话”,让我们再次回看到唐代的社会现实和李杜的真实人生,同时还让我们洞悉伟大诗人诞生的奥秘和创作的真谛。

除此之外,通过和作者一同仰望唐代两颗璀璨的双子星座,目迷五色的我们终于知道了,通往经典和不朽的那一条路在**,还有就是不会患上精神狂妄症。

4楼:匿名用户

大多copy是可取的,因为诗人大多从细小处着眼,恰好能补史家空大之阙,可能很多人担心诗人喜欢想象而使史实失真,其实中国古代史家与诗家都是有很严格的道德要求的,诗人对事件的夸张想象一定是有限度有标准,否则会被认为品行不端,另外史家往往会受到政治压力,诗家这方面则比较有优势。

中国古代诗词的演变史?

5楼:百度用户

我国诗歌形式的演变过程

我国的诗歌,从现有的可资依据的史料来看,最早的是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中收集的作品。其中的诗以四字一句的占多数,另一部分是诗句字数不等的长短句。而从句数上看,不论四字一句的诗或是长短句诗,都是有多有少,并不一致。

既然《诗经》中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所以《诗经》作品的形式也就是我国诗歌最早的形式。

到了公元前三——四世纪,有楚国的屈原、宋玉等人写的楚辞流传下来。楚辞的形式是句数多少不定,句子字数不等,并在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

从汉代开始,通篇是五字一句的五言诗形式形成,取代了四言诗和楚辞的地位。当时的五言诗不限句数,可长可短,后人称为五言古体诗。与五言古体诗同时出现的还有乐府诗,乐府诗有五言诗,也有长短句。

到三国时,曹丕写了两首完整的七言诗。七言诗一直到齐、梁时才开始逐渐流行,而诗的格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

以后到了初唐,近体诗的形式已经确立,从此五言近体诗和七言近体诗形式一直保存下来,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并列。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类,绝句诗每首限定四句,律诗限定八句。另有一种排律,又称长律,不受句数限制,只须保持近体诗的格律,可以由十句到上百句不等。

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中期,即唐玄宗开元前后,逐渐形成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五代到两宋,是词的全盛时期。

宋亡以后,在元代流行的诗歌形式是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类,套数又称套曲,小令只是一首曲,而套数是由几首曲组成。曲的形式接近于词,它与词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韵上比较灵活,也比词更口语化。

在新诗出现以前,我国的诗歌再没有新的形式出现。

6楼:仇秋英崇乙

先说诗:

最早有记载的诗歌是《诗经》里面的内容,书成于春秋时期,接着一直到战国末期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到汉朝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以曹氏斧子为代表的建按诗派,诗歌盛行一时,再到魏晋时期诗歌流行为“玄言诗”,继而在南北朝出现了“山水诗”,随后是唐朝和五代达到了诗歌的全盛时期,大家云集。接着是

宋、元、明、清,这阶段是

诗歌的转型和衰落时期,已经没有多少传世绝唱出现了

。概括的说: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史就是:发端于春秋时期,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隋唐五代时期,衰落于宋元明清时期。

再说词:词是诗歌的变体,发端于唐末五代时期,代表人物是李煜,全盛于宋元时期,大家辈出,有豪放派和婉约派最具代表,元后再无传世绝唱,走向衰落。

概括的说中国古代词曲的演变史就是:发端于唐末五代时期,全盛于两宋时期,衰落于元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诗词的演变史

7楼:匿名用户

我国诗歌形式的演变过程

我国的诗歌,从现有的可资依据的史料来看,最早的是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中收集的作品。其中的诗以四字一句的占多数,另一部分是诗句字数不等的长短句。而从句数上看,不论四字一句的诗或是长短句诗,都是有多有少,并不一致。

既然《诗经》中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所以《诗经》作品的形式也就是我国诗歌最早的形式。

到了公元前三——四世纪,有楚国的屈原、宋玉等人写的楚辞流传下来。楚辞的形式是句数多少不定,句子字数不等,并在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

从汉代开始,通篇是五字一句的五言诗形式形成,取代了四言诗和楚辞的地位。当时的五言诗不限句数,可长可短,后人称为五言古体诗。与五言古体诗同时出现的还有乐府诗,乐府诗有五言诗,也有长短句。

到三国时,曹丕写了两首完整的七言诗。七言诗一直到齐、梁时才开始逐渐流行,而诗的格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

以后到了初唐,近体诗的形式已经确立,从此五言近体诗和七言近体诗形式一直保存下来,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并列。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类,绝句诗每首限定四句,律诗限定八句。另有一种排律,又称长律,不受句数限制,只须保持近体诗的格律,可以由十句到上百句不等。

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中期,即唐玄宗开元前后,逐渐形成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五代到两宋,是词的全盛时期。

宋亡以后,在元代流行的诗歌形式是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类,套数又称套曲,小令只是一首曲,而套数是由几首曲组成。曲的形式接近于词,它与词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韵上比较灵活,也比词更口语化。

在新诗出现以前,我国的诗歌再没有新的形式出现。

8楼:甲高无梦桐

先说诗:

最早有记载的

诗歌是《诗经》里面的内容,书成于春秋时期,接着一直到战国末期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到汉朝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以曹氏斧子为代表的建按诗派,诗歌盛行一时,再到魏晋时期诗歌流行为“玄言诗”,继而在南北朝出现了“山水诗”,随后是唐朝和五代达到了诗歌的全盛时期,大家云集。接着是

宋、元、明、清,这阶段是

诗歌的转型和衰落时期,已经没有多少传世绝唱出现了

。概括的说: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史就是:发端于春秋时期,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隋唐五代时期,衰落于宋元明清时期。

再说词:词是诗歌的变体,发端于唐末五代时期,代表人物是李煜,全盛于宋元时期,大家辈出,有豪放派和婉约派最具代表,元后再无传世绝唱,走向衰落。

概括的说中国古代词曲的演变史就是:发端于唐末五代时期,全盛于两宋时期,衰落于元明清时期。

9楼:匡宏仇斯伯

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

《满江红》的诗句????

10楼:穆子澈想我

1、满江红·写怀

【作者】岳飞【朝代】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抬头望眼四望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不要虚度年华,花白了少年黑发,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

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我要从头再来,收复旧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阙。

2、满江红·小住京华

【作者】秋瑾【朝代】清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3、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作者】岳飞【朝代】宋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宫女成群,蓬壶殿里,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士兵在**,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4、满江红·中秋寄远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常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译文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

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

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5、满江红·暮雨初收

【作者】柳永【朝代】宋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译文傍晚的落雨刚刚停止,桐江一片寂静,远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对面的岛屿上,水蓼稀疏雾霭寒凉,秋风吹拂芦苇萧索作响。多少渔人行驶着小船,却只见船上的灯火飞快地回归村落。

对此令我思念起回归的路程,对漂泊生活产生了厌倦而忧伤的情绪。

桐江景色美丽,雾霭漠漠密布,好似浸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白鹭和鱼儿围绕严陵濑飞翔和跳跃。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无成,何况早就有归隐云山泉石的心愿。回归吧,羡慕渊明的躬耕田园,厌倦仲宣的从军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