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敬畏之心要常有.什么是敬畏

2020-12-10 06:47:55 字数 5752 阅读 1879

1楼:文以立仁

敬畏是“敬”“畏”联合构词,基本意思是既敬重又害怕。

敬:恭敬、端肃。

畏:担心、害怕。

平常说的“敬畏之心”,包括对人、对事的态度。对人(长辈、地位崇高有名望的人)要恭敬有礼,心存畏惧。对事物如法律、道德、所从事的事业等等,要严肃认真负责任,时刻为不良后果感到害怕。

什么是“常怀敬畏之心”??

2楼:杨必宇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我国还有位古贤曾这样说过,人活着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心有所惧。他们所言,都是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怀有这种心理,它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它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作用。

可以说,做人常存敬畏之心,在我国也有个优良传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已者”等敬天爱人之说;道家强调,人对自然规律、对人与自然相和谐应怀有强烈的敬畏感。这些学说、主张对当时人和后来者都是大有教益的,它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3楼:乐观的爱数

常存敬畏之心

(2010-03-30 08:27:33)

**▼标签:

杂谈分类: 随笔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我国还有位古贤曾这样说过,人活着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心有所惧。他们所言,都是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怀有这种心理,它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它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作用。

可以说,做人常存敬畏之心,在我国也有个优良传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已者”等敬天爱人之说;道家强调,人对自然规律、对人与自然相和谐应怀有强烈的敬畏感。这些学说、主张对当时人和后来者都是大有教益的,它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更可敬的,是一些贤人能士把自己的敬畏之心,切切实实地落实在了自己的行动上。“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写作上尤显一些文章大家的严谨、敬畏之风范。

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在改定自己过去文字时,反复推敲,“用思甚苦”。其妻不理解,说他何必如此辛苦,难道还怕先生责怪吗?欧阳修笑答:

“不怕先生责怪,却怕后生笑”。这种用字有所“怕”的作风、做派,着实令笔者心动、必仪。

胡适先生对写文章也存有敬畏之心。他成名很早。他在成名之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格外小心谨慎。

尤其对写作,更是这样。他曾对人说:“人家以为我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文章是极慢极慢的。

”李宗仁曾对胡适在写作上的极其慎重态度作了十分形象的评价:“适之先生,爱惜羽毛”。胡适先生的写作态度和行为,也令笔者肃然起敬。

罗曼·罗兰说:“艺术是被征服的人生,艺术是生命的帝王”。可见,艺术是至上的非凡产物。

因此在艺术上也尽显一些艺术家的敬畏之心和优秀品德。梁启超先生对自己的书法是慎之又慎的。胡适先生曾对人说起,梁启超在遗墨真迹可稽考者约有3万件,而件件足珍;其中没有一件是“苟且落笔”的。

何以故?胡适以为,“因为梁氏成名太早,他知道他的片纸只字都会有人收藏,所以他连个小纸条也不乱写。“梁启超先生对书法如此慎重,能令笔者拍案纠绝!

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历来爱惜画名,晚年几近苛求。在他看来,一个艺术家的审美判断,如果追求市场**,则无异是艺术的自杀。虽然他的画作在市场上寸纸寸金,但他从不屈从金钱,更不附庸世俗。

他把艺术看得格外神圣,他要做到:“绝不让谬种流传”。他每每将“不满意之作”付之一炬。

对有些画,有时连他自己都不忍心下手。于是,他就狠心地让家人去烧。就这样,数百幅浸染着他无数血汗的画,转瞬间就在他眼皮底下化为灰烬。

即便如此,他也不发出一声叹息。吴冠中先生只想保留那些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给后人。他说:

“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吴老对画画的虔诚和谨行,实在让笔者叹为观止、敬佩不已。

这些先生之所以心存敬畏,是因为他们都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真正做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正做到了“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他们不愧为我们的人生楷模,我们理应崇敬他们和向他们学习。

毫无疑义,做人的确应该像欧阳修、胡适等人那样心存敬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心存敬畏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不敢心生邪念和贪欲;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自觉地遵纪守法,向规则低头,不去做违规犯法的事;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工作,使自己在工作中不犯或少犯错误;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有良心善意,从而让自己夜夜安然入睡;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加倍珍惜生命;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拥有美德懿行,干光彩的事,做光彩的人;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发愤图强,艰苦奋斗,既为自己开辟锦锈前程,更为人民多作贡献。

心存敬畏,并不是叫人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而是叫人想之有道,说之在理,做之合法。也即是说,该想的想,该说的说,该做的做。这样,心存敬畏,才更有意义。

有敬畏之心者大有作为,有敬畏之心者必荣于人。有忧才无忧,有惧才无惧。心存敬畏,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个人更有意义地活着的一种明智选择,是一个人在世间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受人尊敬的一件法宝。

世间,不仅是中国的贤人能士心存敬畏,外国的也不例外。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对人说:“我一生中敬畏两件事:

一是浩瀚的星空,二是内心中的道德。”说白了,就是他一是怕认识不了星空的奥秘,二是怕自己的道德不够美好。像胡适、康德等这样的贤人能士尚心常存敬畏,难道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还不更应该如此吗?

4楼:匿名用户

所谓常怀敬畏心,就是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严格要求自己,那怕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细节上都守住底线,严于律己。“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顾忌、“行”而不忘法纪。

敬畏的词意是:既恭敬又畏惧。

敬畏不同于恐惧。恐惧是一种本能,它是靠直觉瞬间产生的,所恐惧的对象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敬畏的形成是人们始终处在“清醒”而又“戒惧”的状态,运用理性思索功夫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怀,是对恐惧的哲学升华。

敬畏是“敬畏相连,敬中有畏,畏中有敬”。敬畏意识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将敬与畏相叠加,而是将二者相融通。

孔子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荀子对敬畏的内容作进一步提炼:“天地者,生之本也;祖先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后来儒家以此又概括出“天、地、君、亲、师”五者为敬畏的对象。

总之,应该敬畏的对象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人民,敬畏是一种美德,而无所畏惧常常是破坏的根源,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灾难。

康德说,我唯一感到敬重的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敬畏对于我们的道德养成,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

敬畏是一种美德,而无所畏惧常常是破坏的根源,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灾难。为人要有敬畏意识,要有对生命、法律、道德等的敬畏之心。俗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头上三尺有神灵”,其实人的一生总要怕点什么,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相克”。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不相克,也就不相生,只有心存敬畏,才能防止心灵和道德的滑坡,才能生生不息。

5楼:匿名用户

敬畏之心

().......敬畏感缺失的人是可怕的。而且,当内心没有敬畏感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一大群人的时候,就预示着毁灭的灾难在逐渐来临。

尤其当前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满足,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已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为了眼前的利益,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生活将变得空而又空,存在将变得毫无意义。

失却了责任和追求的人,其生命存在的状态只能是行尸走肉。让我们常存敬畏之心,让敬畏成为我们内心的一份情怀,渗透于我们的灵魂,然后内化为我们的喜怒哀乐,外化为我们的一切一作。 慎之又慎地常存敬畏,常守敬畏.....

6楼:匿名用户

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东西 我们要敬畏

对于比我们强的人 我们要敬畏

对于这个世界 我们要敬畏

对生命 我们要敬畏

对自然 我们也要敬畏

明白了?

7楼:匿名用户

最长听到的是对大自然要常怀敬畏之心。尤其是当发生一些灾难的时候。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是什么意思

8楼:木樨

这是曾国藩的敬畏观,意思是只有心存了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在行为上有所禁止。

拓展知识:

曾国藩,我国近代史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心存敬畏意识,保持头脑清醒,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谋略过人、坚韧、不服输的精神有很大的关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是得益于他的“敬畏”观。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

”“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曾国藩认为,身处官场,必须懂得敬畏。他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读《曾国藩家书》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幕僚叫李鸿裔,曾国藩特别钟爱他,他的密室只有李鸿裔可以随便出入。

当时,在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三圣七贤”,都是名极一时的理学大家。曾国藩仰慕他们的名声,把他们都召进来。然而,只安排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却不让他们担任具体的职务。

一天,曾国藩与李鸿裔在室中谈话,正巧有客人来,曾国藩便出去接待客人,留下李鸿裔独自在室中,他翻看桌上的文稿,看到了一篇《不动心说》,是某一位老儒所写的。这老儒,即是十个圣贤中的一个。

文中有一段用现在白话说的话是:“你把我放在美丽的姑娘面前,我会动好色之心吗?我不会。

你再把我放在大红的顶戴面前,我会动**厚禄之心吗?我不会。”李鸿裔看到这里,觉得非常可笑,拿起笔在上面戏题道:

“美丽姑娘前,大红顶戴旁,你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写完后离去。

曾国藩送走客人,回到书房,看到所题的文字,叹了一声气,说:“一定是这个小子干的。”便找来李鸿裔说:

“这些人难免有欺世盗名的成分,言行也不见得一致,这我是知道的。然而,他们能达到今天的地位,靠的正是这个虚名。现在你一定揭穿,使他们失去衣食的**,那他们对你的仇恨,岂能是平常语言之间的仇怨可比的。

杀身灭族的大祸,都隐伏在里边了!”李鸿裔顿时出了一身冷汗,接受了教诲,从这以后深深地收敛自己,谨言慎行。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他的一生始终常怀敬畏之心,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势下和形形色色的**面前,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对天地万物,面对纷繁世事,面对手中权力,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党纪国法,面对自己内心,要像曾国藩那样,心里一定要装着“敬畏”。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才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忠于职守,鞠躬尽瘁。

要对学习有敬畏之心是什么意思,请问敬畏之心是什么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个人认为,这其实是对待学习的态度,之所以敬畏,是对知识的尊重,对教授知识的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怎么说呢,学习是一个短期感受不到利好的事情,所以,对于急于求成的人来说,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对待学习才要有敬畏之心。 2楼 孤星泪 敬畏即敬重,崇拜,把某事物看做是很神圣的存在,不可...

“满怀敬畏之心,饱含崇敬之情”是什么意思

1楼 缈涚繘鋿 就是说人在生活中呢要有敬畏之心, 就是有怕的东西这样才不会那么容易犯错,也要有自己值得尊敬的人存在。 敬 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 畏 指 慎,谨慎,不懈怠 。 敬畏是在面对权威 崇高或庄严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 尊敬及惊奇的感受。 它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

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什么?

1楼 一欣伊意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个结论叫做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一种理想情况下的运动规律 物体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无法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虽然物体在合外力为零时表现出来的运动规律与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是一致的,但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