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动植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古代先民动植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020-12-10 05:10:01 字数 6085 阅读 3806

1楼:北京创典文化

《周礼》中首先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并进一步将动物分为“小虫”“大兽”,约相当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周礼》中有不少内容涉及生态学问题书中提到辨别土地的出产物名称及所宜种植的作物,表明已经注意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强调了在种植庄稼时先调查土壤情况比如“山师”之职掌管山林类型的划分,分辨各类林中产物及其利害关系;“川师”,之职掌管各种河流湖泊的产物与利害关系等

《周礼》一书不仅关注动植物的一般分布,而且还注意到动植物分布的界限比如说南方的橘树移植到北方,就会变成小灌木,橘子也会变成不能吃的“枳”;动物中的鹆等的分布也有类似情况这是当时人们在长期的观察自然引种植物和狩猎中得出的经验总结

古代先民动植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楼:北京创典文化

《尔雅》中的分篇,正是应用了这一古老的传统分类方式从每篇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清楚地表明,人们对每一类的分类认识是相当明确的

《释草》中所包含的100多种植物的名称,全部是草本植物

比如葱蒜类,《释草》中说:“蒮,山韭茖,山葱勤,山薤蒚,山蒜”

把山韭,山葱山薤山蒜等植物名称排列在一起,表明它们是一类的而韭仍葱薤蒜等植物,在现在的分类学上认为是同一属的,称“葱蒜属”

《释木》中的几十种植物名称,都是木本植物这说明人们把植物分为草本和木本两类,和现在分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

比如桋栜类,《释木》中说:“桋,赤栜;白者栜”显然,把栜分为赤白两种,自然是把桋和栜看作一类,反映我国古代已经有“桋树属”的概念其他如桃李类松柏类桑类榆类菌类藻类棠杜类等,不一而足

《释虫》所包含的80多种动物名称中,绝大多数是节肢动物其余是软体动物

比如蝉类,《释虫》中把蜩蚻蠽蝒蜺等动物名称排列在一起,表示它们同属一类这些不同种类的蝉,在现代分类学上属同翅目蝉科

又如甲虫类,《释虫》中说:“蛣蜣,蜣蜋蝎,蛣蠰,啮桑诸虑,奚相蜉蝣,渠略蛂,蟥蛢蠸,舆父,守瓜”把这些名称排列在一起,显然是认为它们同属一类

蛣蜣就是现在的蜣螂,属鞘翅目金龟子科蝎又名蛣,是一种甲虫的幼虫蠰一名啮桑,可能是现在的啮桑,属鞘翅目天牛科

诸虑和啮桑同类,是甲虫的一种蜉蝣属鞘翅目金龟子科的一种,名叫双星蛂或角蛂蛂一名蟥蛢,当是现在的金龟子,属鞘翅目蠸又名守瓜,是金花虫一类的昆虫,属鞘翅目金花虫科

古人把这些甲虫排列在一起,列为一类,可知他们已经有甲虫类的概念甲虫在现在分类学上是鞘翅目的总称

《释鱼》所列举的动物名称有70多种,种类比较复杂,其中以鱼类为主,其次是两栖类爬行类节肢动物扁虫类和软体动物

如果按照《尔雅》中“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的概念,把节肢动物扁虫类和软体动物归入虫类,那么《释鱼》所包含的动物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也就是所谓冷血动物

《释鸟》列举的动物大约90多种,除蝙蝠鼯鼠应列入兽类外,其余都属鸟类,大致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鸟类

《释兽》列举的动物名称大约有60多种,都属兽类,和现代分类学上的兽类同义

在《释兽》《释畜》篇中,有“寓属”“鼠属”“齸属”“须属”“马属”“牛属”“羊属”“狗属”“豕属”“鸡属”等名称从各属所包含的内容来看,这里的“属”,和现代分类学上“属”的定义不尽相同

比如,“马属”所包含的动物有马野马,也有騉騉駼等良马,还有按毛色变异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的马达40种之多,大抵是家马和野马两类,相当于现代分类上的马科

再如,“鼠属”所包含的动物有10多种,大多属现代分类上的啮齿目其他如“鸡属”,基本上和现代分类学上的雉科同义

《尔雅》中的动植物名称,在排列上是略有顺序的,从它的排列顺序,不难看出古代比较精细的分类认识

古代的动植物分类有哪些?

3楼:北京创典文化

在我国古代,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在动植物的大类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分类知识,而且,对于动植物还有进一步的比较精细的分类。

古人不断观察,不断分析,不断比较,不断认识,逐渐产生了古老的传统动植物分类认识,区分出大兽和小虫,逐步地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体系。

传说很早以前,龙门还没有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口。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

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那么高,怎么跳啊?

”“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于是,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

“让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

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

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

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

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

直至今天,黄河鲤鱼的额头上还长着黑疤。

宋代陆佃的训诂书《埤雅·释鱼》记载:“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意思是说,鱼跃龙门,越过去就成为龙,只有鲤鱼也许能这样。

远在人类社会初期,古人在从事最简单的采集、渔猎的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学会辨别一些有用的和有害的动物和植物。

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观察,不断分析,不断比较,不断认识,逐渐产生了要把周围形形色色的生物加以分类的想法,并且逐步地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体系。

对动植物加以分类,是人类认识利用生物的重要手段,它对农牧业的生产和医药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春秋战国以后,我国古代生物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它的主要标志,就是出现了一些有关动植物方面的著作。《禹贡》和《山海经》中都有文字记述各地的物产,其中主要是动植物。《山海经》不仅著录各地动植物的名称,而且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并记录它们的用途。

用草、木、虫、鱼、鸟、兽来概括整个动植物界的种类,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分类认识。这一分类认识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中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出来。

《尔雅》大概从战国时期起就已经开始汇集,到西汉才告完成,是一部专门解释古代词语的著作。书中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篇,专门解释动植物的名称。

《尔雅》各分篇比较细的动植物分类认识,基本上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观实际。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动植物分类的朴素、自然的认识。这一朴素的分类方式,起源由来已久,流传也比较广。

根据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关动植物名称的文字来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4000多年前,人们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实践中,就已经把某些外部形态相似的动物或植物联系起来,以表示这类动物或植物的共同性;把某些外部形态相异的动物或植物相比较,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异性。如:繁体字的雉、鸡、雀、凤文字,都从“佳”形,有羽翼,表示它们同属鸟类。

甲骨文中关于虫类名称的字形不多,但仍然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虫类的分类认识。例如,虫、蚕都从“虫”形,表明它们同属虫类。谷类植物都是草本,生长期短,适宜于农业栽培,是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之一。

甲骨文中有关谷类名称的有禾形,表明它们同属一类,都是草本植物。

也许当时人们对各种鱼类还没有严格区分,因此,在甲骨文中没有反映各种鱼类名称的文字。各种鱼类都用形来表示,以示它们同属一类。所以,可以说,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虫、鱼、鸟、兽的分类认识的雏形。

《尔雅》中的分篇,正是应用了这一古老的传统分类方式。从每篇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清楚地表明,人们对每一类的分类认识是相当明确的。

《释草》中所包含的100多种植物的名称,全部是草本植物。

比如葱蒜类,《释草》中说:“蒮,山韭。茖,山葱。勤,山薤。蒚,山蒜。”

把山韭,山葱、山薤、山蒜等植物名称排列在一起,表明它们是一类的。而韭仍葱、薤、蒜等植物,在现在的分类学上认为是同一属的,称“葱蒜属”。

《释木》中的几十种植物名称,都是木本植物。这说明人们把植物分为草本和木本两类,和现在分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

比如桋栜类,《释木》中说:“桋,赤栜;白者栜。”显然,把栜分为赤、白两种,自然是把桋和栜看作一类,反映我国古代已经有“桋树属”的概念。

其他如桃李类、松柏类、桑类、榆类、菌类、藻类、棠杜类等,不一而足。

《释虫》所包含的80多种动物名称中,绝大多数是节肢动物。其余是软体动物。

比如蝉类,《释虫》中把蜩、蚻、蠽、蝒、蜺等动物名称排列在一起,表示它们同属一类。这些不同种类的蝉,在现代分类学上属同翅目蝉科。

又如甲虫类,《释虫》中说:“蛣蜣,蜣蜋。蝎,蛣。

蠰,啮桑。诸虑,奚相。蜉蝣,渠略。

蛂,蟥蛢。蠸,舆父,守瓜。”把这些名称排列在一起,显然是认为它们同属一类。

蛣蜣就是现在的蜣螂,属鞘翅目金龟子科。蝎又名蛣,是一种甲虫的幼虫。蠰一名啮桑,可能是现在的啮桑,属鞘翅目天牛科。

诸虑和啮桑同类,是甲虫的一种。蜉蝣属鞘翅目金龟子科的一种,名叫双星蛂或角蛂。蛂一名蟥蛢,当是现在的金龟子,属鞘翅目。蠸又名守瓜,是金花虫一类的昆虫,属鞘翅目金花虫科。

古人把这些甲虫排列在一起,列为一类,可知他们已经有甲虫类的概念。甲虫在现在分类学上是鞘翅目的总称。

《释鱼》所列举的动物名称有70多种,种类比较复杂,其中以鱼类为主,其次是两栖类、爬行类、节肢动物、扁虫类和软体动物。

如果按照《尔雅》中“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的概念,把节肢动物、扁虫类和软体动物归入虫类,那么《释鱼》所包含的动物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也就是所谓冷血动物。

《释鸟》列举的动物大约90多种,除蝙蝠、鼯鼠应列入兽类外,其余都属鸟类,大致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鸟类。

《释兽》列举的动物名称大约有60多种,都属兽类,和现代分类学上的兽类同义。

在《释兽》、《释畜》篇中,有“寓属”、“鼠属”、“齸属”、“须属”、“马属”、“牛属”、“羊属”、“狗属”、“豕属”、“鸡属”等名称。从各属所包含的内容来看,这里的“属”,和现代分类学上“属”的定义不尽相同。

比如,“马属”所包含的动物有马、野马,也有良马,还有按毛色变异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的马达40种之多,大抵是家马和野马两类,相当于现代分类上的马科。

再如,“鼠属”所包含的动物有10多种,大多属现代分类上的啮齿目。其他如“鸡属”,基本上和现代分类学上的雉科同义。

《尔雅》中的动植物名称,在排列上是略有顺序的,从它的排列顺序,不难看出古代比较精细的分类认识。

古人在虫、鱼、鸟、兽古老的传统分类认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动物概括为大兽和小虫两大类,这是我国古代动物分类认识的又一发展。

根据和《考工记》差不多同时期的《周礼·地官》、《管子·幼官篇》、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十二纪》和汉初的《淮南子·时则训》中的有关记载,大兽所包含的5类动物不是别的,而是羽、毛、鳞、介、裸。

羽,这类动物的形态特征是“体被羽毛”。《考工记》的描述是嘴巴尖利,嘴唇张开,眼睛细小,颈项长,身体小,腹部低陷。因此,“羽属”实际上是古老的传统分类中的鸟类。

毛,古人往往把虎、豹、貔之类的动物称为毛兽,也是因为它们“躯体被毛”的缘故。这类动物实际上是传统分类认识中的兽类。

鳞、介两类是从古老的传统分类的鱼类中分化而来的。鳞,是因它“体被鳞甲”而得名的。一般是指鱼类和爬行类。《考工记》认为小头而长身,团起身体而显得肥大,这正是“鳞”的形象描述。

介,是传统分类认识中鱼类的另一部分,就是龟鳖类。这类动物的躯体包裹在骨甲里面,古人称它为“介兽”。

至于裸属,根据大量事实证实,指的是人类,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人科动物。在古人看来,人的体外没有羽、毛、鳞、介等附属物,所以称为“裸”,意思是**的,就是人。

上述5类动物在现代分类学上都同属脊椎动物,因此“大兽”的含义自然也和现代分类学上的“脊椎动物”一词同义。

小虫之属,是以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行动方式以及发声部位来区分的。

据《考工记》记载:骨长在外的,骨长在内的,倒行的,侧行的,连贯而行的,纡曲而行的,用脖子发声的,用嘴发声的,用翅膀发声的,用腿部发声的,用胸部发声的,这些都是小虫类。

小虫之属所包含的内容,实际上是古老的传统分类中的虫类,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无脊椎动物。比如,体外有贝壳的软体动物,以两翅摩擦成声的昆虫等。这是我国古代传统分类认识的一次飞跃。

综上所述,我国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古老的传统分类认识,有了草、木、虫、鱼、鸟、兽的区分,又把动物分为大兽和小虫两大类。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生物学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

无种子植物的分类依据什么,3.种子植物根据什么分类?

1楼 无种子植物就是孢子植物,有三类,是藻类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分类依据就是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或只有其中几类分化,用孢子进行繁殖的植物 2楼 匿名用户 有无根 茎 叶 我也在学这一课 3楼 匿名用户 根据根,茎,叶的分化来分类,可分三大类藻类,蕨类,苔藓类。 4楼 匿名用户 1 蕨类植物 2 藻类...

动植物有的糖类分别有几种,动植物特有的多糖、二糖、单糖是什么

1楼 慕蓝 动物分为作为多糖的糖原,二糖的乳糖 麦芽糖,单糖的葡萄糖 植物分为作为多糖的淀粉 纤维素,二糖的蔗糖,单糖的葡萄糖 果糖 2楼 匿名用户 动物 糖原,葡萄糖,其它糖也有 植物 淀粉,纤维素,其它糖也有 动植物特有的多糖 二糖 单糖是什么 3楼 妄与栀枯 1 多糖有的是构成动植物细胞壁的组...

原生动物的分类,原生动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楼 王江涛 在原生动物门里,根据运动胞器 细胞核以及营养方式可以分成4个纲 1 鞭毛虫纲。运动胞器是一根或多根鞭毛,例如绿眼虫 衣滴虫。 2 肉足虫纲。运动胞器是伪足,伪足兼有摄食功能,例如大变形虫。 3 孢子虫纲。没有运动胞器,全部营寄生生活,例如间日疟原虫。 4 纤毛虫纲。运动胞器是纤毛,有两...